每年夏天,乌梅这个小果子是一定会吃的👇
✅即解渴,又收元气
尤其是盛夏,人明明虚得不行,又担心吃点补的就上火时,丢几颗来煮水喝特别合适,精气神能马上往里收一收。
这一切,都得益于乌梅的「酸」。
「乌梅,酸味最正」
「“漏”人&上热下寒的刚需品」
■
卉木皆感春气而生,独梅开以冬,盖东方动以风,风生木,故曲直作酸,则酸者木之性,惟梅之味最酸,乃得气之正。——《广群芳谱》
正是因为它的酸味最正,所以在“收敛”这方面,它收的也最全面。这些朋友,都可以用乌梅来给自己巩固一下:
不过,为了让乌梅的效果发挥到更大,我们拿它做了个复配饮:乌梅归元饮,专门调理上热下寒。
「乌梅归元饮」
「收涩力up,专调上热下寒」
■
它的原方,是来自《伤寒论》的乌梅丸。
历来,只要是在寒热夹杂的问题上,很多医家都会拿它做底方,根据情况来变动。到现在为止,它有名的变方都有数十种。
效果这么好,还在于它最核心的效果就是👉收阳气。
为啥会这么说?
因为上热下寒的朋友,并非是缺阳气,只是阳气没走到该去的位置。
一直浮在头面上,才变成了口腔溃疡、痘痘、口气、失眠...这些“假性上火”的表现。白白清火,只会把体内为数不多的阳气伤到。
乌梅+金桔的专业性,便体现出来了。
《本草经疏》里讲:“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这里的吸气归元,归的就是关元。所以,只要是调理上热下寒的问题中,乌梅几乎都会出现。
不过,乌梅的收涩力虽强,但前提是「量要够」。
因为它炮制后的烟熏味会比较浓郁,所以不论是自己煮水喝,还是买现成的,很多时候,它的比重都会往后排,自然效力也没有那么强。
9-15g,是现代医家最爱用的范围。
根据现代人日常生活习惯,以及体质状况来看,我们参照了华明珍老师的用量——9g即保证了效力,同时烟熏味不会过于浓烈,在饮用时不会觉得有负担~
而金桔,则是和它性味很相投的辅助。
除了味酸,还自带柑橘类的香气,能帮乌梅在收阳气的同时,把路上的污浊之气也给散一散。《纲目》里讲它:“下气快膈,止渴解酲,辟臭。”就是这个意思。
「借酸味“补阴液”」
「是上热下寒的专属滋阴法」
■
火气迟迟收不下去,在彭子益看来,本质还是:“人身木火偏于疏泄”。
是说上边火气太重,木气疏泄太过,一定会损伤脾土、肾水。
导致“上焦则津液伤而热气冲塞,下焦则相火泄而元气空虚,中焦则中气衰败,交济无能”。
头面上的火烧的太久,本就会耗干我们的津液,再加上夏天伤阴、伤气,肾水的底子早就呈现亏空的状态。
如此一来,上下焦的能量融合不了,自然就导致了寒热颠倒的情况出现。
而酸味,除了收火,还有一个关键作用就是“生津”。
研究药象的名医李玉宾老师,曾讲过:
“酸之所以能够刺激唾液分泌,是因为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腺体分泌是生发肾气的过程,属于水生木。
内经讲酸味入肝,肝气本身就是水气生发而成。从一种收藏的状态向外开达的状态,由阴出阳,由内向外的过程。”
看似是在“抑制”肝气,不让它过度生发,实则是在养肝气、生肾水,让它生发回归到正常节奏。
为了尽早板正,上热下寒的颠倒态
在养脾土、生肾水的板块
还额外添加了下面这些组合:
✅生姜、人参:重点养脾胃
李东垣的老师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说过,“人参,气温味甘,治脾肺阳气不足”。
意思是,人参可以滋养脾、肺两个脏腑,强化它们的功能。再加上三伏天,阳气外散,用生姜把里面温一温,是此时最养脾土的组合。
✅玫瑰、桑葚:养肝肾阴液
中医讲,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相滋长。
所以,相比一般的果子来说,桑葚滋阴,并不是简单的让我们保持水润,而是把阴性能量直接注入到血液和肾精里去。最后加上玫瑰的推动,把底子补足。
「乌梅归元饮」
「可以这样喝」
■
1、“漏”人朋友,一周2次,收收精气神
归元饮,仍然是采用的直饮形式,熬煮时提取出了5倍的浓缩液。
所以,日常给身体补补漏,一周2次就可以了。
2、上热下寒,先抓住这个三伏天
上热下寒的朋友在三伏天里,可在每次晒背、吃补阳的食物后,就喝一袋归元饮,来帮助身体收阳气。
等到三伏结束后,再来看看体内的寒气排的如何,进一步制定饮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