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之后的头等大事,就是养肾了。
但具体要怎么养,很多朋友可能有点懵:补肾精?肾阳?还是肾阴?……这么多我该补哪个?还是一口气全补?
要知道,肾是我们身体里最难补的一个部位。
它本身在我们脏腑的最下方,吃进来的食物,经过胃的消化→脾的运化→再到肝脏的代谢,还能再滋补到肾的,已经寥寥无几。
所以这次,就想给大家介绍两个在冬季真正能补到肾里去的食方。
在介绍食材之前,大家需要明白的是,具体应该怎么补这件事。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公式👇
养肾=藏住肾精不流失+增强肾脏的功能(补肾阳/肾阴)
对于肾精来说,日常中,我们的行、走、坐、卧都会消耗它。并且补充方式又特别少,除了从父母那继承的固定肾精外,只有依靠脾胃运化食物而来。
如果你是一个脾胃不好的人,肾精就会一直处于飞速消耗、得不到补充的状态。
换句话说,日常中,我们能做到的其实不是补充肾精,而是减缓消耗,也就是“固住肾精”。
而对于肾阴和肾阳来讲,则是要靠补养才能恢复的。
所以,补肾这件事,其实就是「固肾精+补肾阴/补肾阳」。
而具体到底该补哪一个,大家可以根据身体情况,判断一下自己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
①固肾精+补肾阴
黄精大家应该比较了解了,之前分享给大家的黄精膏,也主要是用它来熬制的。它在滋补完肾精之后,还能将肾精牢牢地锁在肾脏里。
枸杞可以同时入肝、肾两经,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说它:“为滋补肝肾最良之药”。”
他讲到,因为自己上了年纪,经常会觉得虚热,每天半夜醒来就需要喝凉水才会舒服一些,但只要在睡前吃一两枸杞,凉水就可以少喝一半,起床后也会觉得心情平静,不再烦躁。
会有这样的作用,是因为枸杞补的是元阴,并不是直接扑灭火气,而是与元阳互相调和,共同补养肾脏,是补阴却不易伤身的食材~
而茯苓有渗湿的作用,能够缓解茶方的滋腻,甘草有调和诸药的功效,这两者主要是作为配合,让整个茶方变得更加平和,没有太大的禁忌。
它的做法
步骤:
一起放进养生壶煮开就可以喝了
体内火气特别明显的朋友,可以在茶方里加上1-2朵菊花,清一清。
如果是脾胃本身比较虚弱,就添上2g沙棘一起煮来喝,避免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
②固肾精+补肾阳
白胡椒,是补阳的主力军。《本草经疏》里讲它:“气味俱厚,阳中之阳也。其主下气、温中”。带着这股纯阳之气,能一直往下走,暖到肾里。也兼顾把脾胃里的寒湿都给烤干。
如果怕冷的情况没那么重的,用普通黑胡椒就可以。白胡椒“味独辛于他椒”,力量会更大。
排骨也是肉骨茶的主角,细心的朋友也发现了,这个汤里没什么配菜,为了让香料的阳气走的更稳,才配足了猪肉来敛阳气。
而且它还有养阴液的作用,不用担心阳气补过头,灼伤了津液。
《随息居饮食谱》:“猪肉,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
用瘦肉的肋排炖,再加上“解腻小能手”——大蒜,汤面上连油珠都没有,很清润,一点也不油腻。
煮汤的时候,可以把蒜皮一起带上,熬出来的汤色会更好看。
最后再加上芡实,一来能把体内的肾精给固守住,不让它外泄;二来还能把补进去的阳气给封藏住。
它的做法
步骤:
1、大蒜带皮,和白胡椒一起,先在锅里干炒一遍,把香气炒出来,排骨焯水撇掉浮沫;
2、加入炒香的大蒜、胡椒、八角、肉桂、一点盐,一起加水闷煮1小时就可以吃了。
整碗汤喝起来香浓可口,Q弹滑润的芡实,给汤增加不一样的口感。
吃完也会因为胡椒的味道,稍稍发一层薄薄的汗,感觉体内的寒气也都排了一遍,很通透。
趁此冬日静好,想与大家共赏一本适合冬天品读的书——《冬牧场》。
它不厚,却足以让人在寒风中寻得一份暖意,或许只需一个下午,便能沉浸其中。
故事在第一场雪落下时悄然铺陈,跟随着哈萨克牧民的脚步,我们会被带入一片被白雪覆盖的辽阔天地。
从初冬的筹备,到深冬的坚守,再到冬末的期盼,书中每一页都浸透着冬日的沉静与生命的坚韧。
李娟的笔触温柔而细腻,仿佛能引领着看书的人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那些平凡日子中的不凡。
你甚至能隔着纸张闻到地窝子里飘出的奶茶香,听到雪地上脚步踏实的回响,感受到那份在严寒中依旧温暖的人情味...
摘录了一段书中的文字,与大家同享——
有人问:“在这样的冬天,你们不觉得苦吗?”
牧民笑着回答:“苦?冬天当然有冬天的样子,我们也有我们的活法。看着羊群安然过冬,看着孩子们在雪地里嬉戏,这苦里,不也藏着甜吗?”
牧民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冬天不是终点,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依然能找到生活的美好和温暖。
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积蓄着力量,等待着春天的到来~
-END-
在古人看来,养肾其实就是为了顺着冬天的节奏,做好“冬藏”。
除了上面和大家分享的种种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和此时的万事万物一样,安静下来,回归自己,减少欲望和焦虑对我们的消耗。
感谢你们的喜欢
希望未来可以一直在一起调养身体
可以在公众号设置中,关闭免打扰提示
让我们继续陪伴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