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衣服穿好了也是一味“药”

健康   2024-08-16 20:30   四川  

说了一整个夏天的排寒,虽然平时也同大家分享过很多好用的tips,但还是一直在想

——像排寒这种需要长久坚持下去的事情,有没有什么融于日常的方法,不费力气,不需要提醒就能做到的呢?

翻阅了许多医书发现,原来衣服的选择与穿搭,在古人眼中,恰恰就是一味好用的排寒“药”。

“草根木皮为下药,针灸为中药,饮食衣服为上药”。


「衣服的材质是君药,

不同材质适合不同体质」

夏天湿热交杂,体寒人是禁不住造的。不过,古人就很少有这方面的困扰。

他们有专门的「夏布」,其实也就是麻布,天然的空隙给皮肤留够了呼吸的口子,汗水不会一直黏在身上,穿起来清清爽爽。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夏服》:“苎麻无土不生,……每岁有两刈者,有三刈者,绩为当暑衣裳、帷帐”。

麻布的原料来自亚麻、苎麻等植物的茎。这些茎秆相当于是一个管道,能把人体内的寒气和湿气散出去。

更妙的是,这些植物五行属木,自带净化属性,口苦、口臭的朋友就可以多穿麻布类的衣服。

不过它们会有一些小区别,亚麻是天然的止痛贴,能缓解风寒引起的头痛;而苎麻更像是消炎膏,对付跌打损伤带来的寒气特别有效。

如果觉得麻布还不够透气,那桑蚕丝就很合适了。桑蚕丝轻盈柔软,是蚕宝宝嘴里吐出来的丝液,凉凉滑滑的,润力很足,能缓解皮肤的干燥。

加上五行属水,它的丝线更像是一条向下引水的渠,对于上热下寒的人来说,刚好能把上面这股“火”气给带到下半身去。

不过,不用担心这股子凉润会加重寒气,因为蚕本身的性味很温和,中医里有时就会用它来提振阳气。

而吃进去的桑叶、柞树,又都能解热毒,于是蚕丝制品也才有了大家熟知的冬暖夏凉的特点。

那对于体内阳能值很低,也就是深度体寒的人来说,古人会怎么穿呢?

如果是春秋天,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棉花这个暖宝宝。

不单单是因为它五行属土,入脾胃,吸得饱饱的暖气会被它送到中焦去。还因为它的“蓄和守”,最能契合到古人。

在采摘之前,棉花默默积蓄了一整夏的暴晒,加上状似花苞,带着一股往里收的力量,它就不只是阳气满满,还有着“守”阳的本事。

《农书·木绵序》:“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比之苎麻,免绩缉之工,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虽日南产,言其适用,则北方多寒,或或茧纩不足,而裘褐之费,比最省便。”

到了深秋和冬天,他们就更偏爱裘皮这种移动的“小火炉”了,暖和得很。

冬天阳光少,人会容易多愁善感一些,裘皮的厚实,刚好能抚平那些焦虑、不安。我们现在用的人造皮革,也能达到这样的状态。


「古人在穿衣时,

会遵循上松下紧的原则」

人最好的状态应该像一棵树,根深叶茂。双脚扎根大地,站得稳健有力,而上半身则如树的枝叶般轻盈舒展,头脑清晰明朗。

于是,面面俱到的古人,在穿衣的时候也会遵循着一个「上松下紧」的原则。

上衣多是「疏而不散,松而不垮」。

像袍子、深衣和襦这类上衣,衣袖和衣摆都设计得很宽松,上半身可以轻盈自如一些。

下半身穿的裳、裈、袴这些,款式都比较紧致。

紧才能确保气血集中在下肢,让身体重心更加稳固,从而达到「下实」的理想状态。

可要是上衣过于宽松,不就是敞开着门,让寒气自己进来嘛?

不用担心,聪慧的古人为此便配伍了「层层叠穿」这味药。

所谓的叠穿,有点像我们现代人说的“洋葱式穿法”。

并非是简单粗暴的,完全依赖厚重的外衣,而是在内-中-外这三层的装束里,都有小心思暗藏其中。

1.内层:因为亲肤透气,常选择丝织品或棉麻类的衣物,皮肤舒适、干爽,不会让寒气钻了空子。

2.中层:柔软的棉质或丝绵制品常是首选,提供足够温暖的同时,也能在体表与外界之间形成保护层。

3.外层:裘皮、棉服足够厚实,能防风防水,穿在身上就是一股子踏实的暖和感。

像外衣的话,他们更青睐对襟衫,前后襟相互交叠,温柔地覆盖在胸前,能抵御寒气进入心、肺。

开敞的袖口,是为了让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里的气血,能够畅通无阻,也才不会挡住阳气的生发。

整体视觉上,身姿优雅又飘逸,在气血顺畅流动时,动静之间也能护住阳气不外散。

太冷时,也会再披上一层披风,或是穿上一层马褂。大面积将背部给覆盖住的时候,大椎、风门和肺俞等穴位也会收到照料。

上衣除了要宽松一些,还得够长,长到能盖住下裳。“衣著于外,裳藏于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下裳被外层衣物覆盖后,身体下半部分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在保持身体暖意的同时,也能把衣物外部和下方的寒气,像个盾牌一样都给挡在外面。

那下半身的“紧”,又要紧到什么程度呢?

开敞着裤脚的阔腿裤肯定是不行的,但过于紧身的裤子,也会不利于气血的流通。

像灯笼裤这样,也就是古人叫的“裈”,在裤脚有一个收口,反而是最好的。

裤身宽敞,给气机和血液留足了空间,收起来的那个口子,在保证自己生出来的阳能不外散的同时,也能把外界的寒气给隔绝开来。


「在身体一些关键部位,

古人也有“药”可解」

最初古人戴帽子,并不是为了彰显身份和等级,而是考虑到头部是诸阳之会。

就拿当时处于极寒之地的鲜卑族来说,他们往往会选择羊毛或皮革制作的帽子,保暖也御寒。

顶部圆圆大大的,能盖住百会穴和四神聪穴,后部缀着的披幅状拖叶,可以护住头后的风池穴,和风府穴。

甚至是当时进行相扑表演的力士,除了穿上一个宽松的裤子之外,尽管上身赤裸,也还是要用头巾把头给裹住,免得寒气跑进去了。

为了护住大椎穴,所以旗袍、马褂这类衣物的领子都是立起来的。这和我们戴围巾裹披肩是一个道理,能护住一身的阳气升腾。

而腰部,古人认为这里是丹田所在,是元阳之气汇聚的地方,他们通常会系上一条厚实的腰带。

它很宽很长,宽到能裹住我们的神阙穴和命门穴,脾和肾就不容易进寒气。

明·仇英 《汉宫春晓图局部》

至于袜履,古人的袜子很长,长到足三里穴也能被藏起来。

他们穿的鞋子,在我们如今都叫做靴子,筒身很长,直达膝盖以上,保护膝盖不受寒冷的时候,也能护住肝脾肾三经交汇之地——三阴交穴。

甚至为了加大对膝盖的呵护,古人还发明了“蔽膝”,是一种专门覆盖在膝盖上的布片或皮革制品。

用保暖性能很好的材质制成,冬日跋涉或骑马也不会受凉。

鞋子的布料多是皮革、毛皮,或是厚一点的布料,鞋子内部通常会加一些厚毛毡或内衬,包裹性很强,整个双脚都会得到周到妥帖的照顾。

-END-

古人追求“大道至简”,把排寒融入每日的习惯,将穿衣打扮视作一味温暖的药剂。

于是,在简洁中找到舒适,在日常中感受到温度。这种化繁为简,或许就是养护自己这一路上,最好的解题思路。

感谢你们的喜欢

希望未来可以一直在一起调养身体

可以在公众号设置中,关闭免打扰提示

让我们继续陪伴你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