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湿在头皮——头发油得快,容易有头皮屑;
2、湿在脸上——脸色油腻,痘痘一个接一个往外冒;
3、湿在肚子上——小肚子鼓起来,捏一捏都是软肉;
4、湿在脚上——有脚气,腿脚没力不想动;
......
大家都知道,身体的排湿主要靠脾胃,但,今年是个寒湿大年,湿气太重,就会把脾给泡得往下坠,原本应该升起来的气,也会跟着塌陷下去。
所以,今夏在祛湿之前,得先给脾加点气,让这个“除湿机”恢复正常运转。
「“三煎三煮”的黄芪,
最适合夏天补气」
■
夏天气温很高,大量流汗的时候,带走的不止是身上一部分好的津液,还有体表的阳气。
所以在这个时候,往往容易感到👇:
1、头晕、眼花、经常眼前一抹黑;
2、睡不了整觉,半夜醒来后再难以入睡;
3、提前出现秋乏现象、浑身软绵绵的,没有力气;
4、便秘的情况明显,吃东西也很难消化;
......
这些其实都是身体给我们的提醒——该补气啦。
补气的食材有很多,人参、党参、山药、大枣...但,今夏的情况,更适合用黄芪。
一来,黄芪吃进去时,气息柔和、绵长,这股气,会稳稳地贴在体表,把皮肤表面溜走的阳气,都给补上,并且不用担心做无用功。
二来,因为专入脾经,它能让塌下去的脾气给升起来,以此辅助祛湿。
《本草正义》:“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
之所以黄芪如此特别,在于它本身能补能守,和专属于它——“三煎三煮”的吃法。
①补+守
黄芪本身的生长力就特别旺盛,在土里时,黄芪的根系能长到40cm左右,抓住的土气很足、也很牢固。
所以,黄芪在提振脾气的时候,会像个袋子一样,冲完气后就自觉地把口子给扎紧,一点也溜不出去,很稳固。
②三煎三煮
煎煮本是中医里常用的熬药方式,大多药材煎煮两次,差不多就能发挥效用了。
但,晒干后的黄芪,质地坚硬,不易折断,土气被牢牢“封印”住了,于是,国医朱良春先生给出了个方子——将黄芪给三煎三煮,才能把它的效力彻底发出来。
并且,经过三次煎煮的黄芪汁水,味道甘淡,而在中医里,味淡入脾,对于一些脾虚的人来说,更为适合。
加上,在水里过了好几轮后,黄芪自带的一些燥性也会大大减少,这也让整个补力变得柔和,火气很重的夏天也不用担心上火。
有些朋友怕麻烦,干脆就不吃黄芪了,其实步骤很简单,一点也不费事👇:
30g的黄芪,用10倍清水清水浸泡半个小时,和水一起烧开后中火煮30分钟,将汁水滤出备用。
然后再加入清水烧开后煮15分钟,再次滤出汁水。
再重复一次这个步骤,最后将3次煮的汁水合在一起,就可以了。
「入夏第一碗粥,
喝这个pro版黄芪粥」
■
-END-
除此之外,吃完饭,出门散散步,再辅助摩腹的动作,也是脾胃喜欢的生活方式。
具体做法👇:
饭后0.5~1小时,可以出门散散步,有助心情的放松;
在散步的过程中,先搓热双手;
然后上下按摩腹部。
感谢你们的喜欢
希望未来可以一直在一起调养身体
可以在公众号设置中,关闭免打扰提示
让我们继续陪伴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