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部是赶时髦还是真刚需?
战略部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部门。尽管不少企业都有,但能发挥真价值的战略部却不多。战略部看似既不像人力、财务这样的职能部门一样刚需,也不像业务部门一样能直接贡献收入利润,更不像研发、供应链一样被定义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年来,战略部的热度总会在一段时间后“卷土重来”。近两年我们发现组建战略部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旺盛需求期。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战略人,对战略部门负责人的要求越来越综合;越来越多的客户在向我们咨询战略管理、战略部组建等等相关的话题。
本文将追溯历史,从战略的源头和演进中寻找答案:
诞生于军事的“战略部”为什么出现?初始功能和角色是什么?
走进商业领域的战略部为什么能一直存在?
当下的中国企业是否需要独立的战略部?
战略脱胎于军事,通过战略管理让胜利成为确定事件
“战略”是一种起源于军事的思想。不论是我国还是西方,都将战略指代为行动之前的谋划与计算,目的在于让胜利成为确定性事件。
中国对战略的概念解读自古就有,可以追溯至《孙子兵法》,甚至更早的姜太公兵书《六韬》。西方对战略的原意解读为军事将领,后引申为军事概念。如今,战略已经成为了独立学科。战略学是军事领域的一级学科,研究全局性的军事指导规律,在军事学术中处于首要地位,指导并直接影响战役学和战术学。
尽管战略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悠久,但战略管理的历史并不长。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战略对军事的价值发挥,都是依靠“将军”/“谋士”这一角色的天赋,诸葛亮就是我国历史上知名的战略家代表,著有的《隆中对》就蕴含着浓厚的战略眼光与宏观解读。
这其中最大的瓶颈就是胜利被个人的能力决定,既不稳定、也不持续。直到德国陆军参谋部的设立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局,实现了从早期战争的“统帅决策型”模式向近代战争的“军官团决策型”模式的转变。参谋部的出现让胜利从依赖于个人天赋,转变为依赖组织力量,取得持续胜利。
总参谋部是德国军队中对战争进行规划和决策的高级军事机构,是军队的大脑中枢,更是军队中的“贵族”。总参谋长虽然没有直接指挥权,但需要对作战计划负责,为保障作战军队正确实施计划,会派驻随军参谋在战争中督导陆军进行作战。
总参谋部是军队的一支精锐团队。想要进入总参谋部,需要通过上级军官提名、从最好的军事学院毕业,并且需要两年试用期,通过才能穿上总参谋部军官的正式着装,工作将在总参谋部和各种外勤任命之间交替进行。
数十年商业沉浮,战略部与企业“变化”伴生,实现价值升级
要看“战略部”这一角色在商业领域的演进,最具借鉴意义的就是美国。
美国在战略管理领域具有领先地位。一方面,美国对战略管理进行了开创性的理论创新。在二战后,随着美国商业蓬勃发展,率先将战略思想与商业管理结合,开发出不同流派的战略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美国企业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战略管理实践经验,美国企业崛起的背后都在证明将战略作为企业增长牵引力的价值,逐渐让战略管理声名远扬。
但是,承载战略管理的战略部演进与发展并不是一路高歌。红红火火设立、在落寞中解散的战略部不在少数。回顾美国商业领域战略管理职能部门的演进史,能够看到战略部“打怪升级”的发展历程。
1940s,处于快速增长、机会红利爆发的美国市场,战略职能部门(团队)核心贡献的价值是机会识别。这也成为了战略部门的原生职能,通过洞察市场、捕捉扩张机会,提供市场分析与商业数据,辅助高层决策。
1970s,处于经济下行、机会红利消失的美国市场,系统化进行战略规划成为战略职能部门的首要任务。这一时期的美国企业从快速扩张导向转向审慎的资源投入,开始注重长期主义,战略不再等同于市场机会,而是更为丰富、完整的战略要素,战略部门也随之从原来的机会识别升级为中长期战略规划分析。
1980s,经济形势依旧低迷、全球竞争格局复杂,日韩等新兴竞争者加速崛起,战略部开始关注让战略思考变成一种组织级能力。战略职能在这一阶段迎来极大危机,但最终实现了自身价值升级。负责战略规划的部门不过几年时间,就开始被诟病官僚、填表走形式。彼时战略规划系统更关注规划而非战略,战略部产出规划的案头材料,每年定期召开规划评审,将战略看作静态而非动态,形式大于一切,总经理只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关注战略,其他时间并不关注。
对快速变化市场和形势的忽视,让企业极容易被后进入者快速颠覆。这一担忧也成为了现实,几乎同一时期,日本作为后进入者,坚定充满挑战和野心的目标(战略意图明确),并且积极管理执行过程,通过对细分市场的分析,找到差异化竞争市场,快速增长并战胜美国同类型企业,取得份额领先。
领先企业开始进行战略管理部门改革,战略管理职能的价值开始被丰富。一方面让战略规划变成一个滚动的过程,并且在不同时期与选定的业务部门开展针对性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推动业务经理与董事长的深入对话与讨论,不仅仅是创始人/董事长一个人进行战略思考,而是推动管理层真正开始思考战略,关注竞争、关注经营、关注制胜,战略管理开始被赋予推动组织学习的价值。
1990s,全球化和技术革新导致竞争加剧,企业规模扩大、业务复杂性增加,战略与执行脱节成为企业的普遍问题,战略部开始协调从规划到落地全闭环。尽管企业都会设定详细的战略计划,但落地阶段的“失控”持续导致目标无法达成,企业陷入了增长停滞的危机。
不管是外部变化还是企业内部都更加复杂,这意味着战略执行的难度陡增。战略目标无法有效落地,其核心原因是执行不到位。企业宏愿很美好,但执行的“一地鸡毛”却把企业拉回了骨感的现实。复杂的跨部门协作与资源调用、难以平衡的短期经营与长期战略、财务因素与战略指标、线性的执行与动态的调整、老板意图从上至下的有序传导等等都变成了执行过程中的堵点。
为了解决执行断层,领先企业意识到战略的成功需要“制定”和“执行”并重,企业开始关注战略体系的搭建,贯穿战略到执行的一致性。战略部具有全局视角的定位,开始介入并承担战略落地管理职能,既要发挥跨部门资源协调、动态协助调整执行策略的价值,也要发挥执行问题识别与战略指标管理的价值,统筹战略到执行的全闭环,成为了企业的大脑中枢。
拒绝跟风,中国企业真的需要战略部吗?
需要。中国企业真的需要战略部,更需要一个真的战略部。
类比于1970s-1990s期间的美国市场,同样处于经济下行期、同样处于高速发展后的结构调整期,当下的中国企业比过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战略部。“战略部”代表的是一股组织化的力量,帮助企业抵御和战胜一切不确定。
1. 为什么当下需要战略部?
乘着40年机会红利爆发,是否还能仰仗奋斗的力量和机遇的垂青?民营企业经历了40年的蓬勃发展,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大与企业管理的滞后形成鲜明对比,叠加经济形势的影响,许多企业或许连生存都成为了奢侈。过往凭借吃苦耐劳的品性和主动出击的机会把握,一大批企业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这也为企业带来了一种幻觉,在资源和时运的加持下,就能经久不衰,但现实却从不是这样。中国市场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对各行各业的要求转变为高质量增长,中国企业的增长模式本质上要从机会驱动转变为战略驱动。战略驱动的载体就是系统化的战略管理能力,战略部就是这一能力的具象化承载。
业务变复杂、组织变庞大,是否还能依赖一个“万能”的企业家?企业的第一次胜利大多数来自于企业家(创一代)的睿智、果敢、勇气,但企业家并不是万能的,随着企业持续变大、变复杂,企业家越来越力不从心,“管不过来”成为了显性化的痛,单点救火并不能本质上解决难题。想要企业持续活得好、活得久,抵御内外部的不确定,就需要体系化的管理系统和专业化的团队,而不是依赖一个单一的领导者来解决所有问题,同时为了确保内核稳定,还需要将企业家的管理思想进行显性化沉淀与扩散。战略部先天自带“战略”光环,在关键时刻就需要成为企业系统建立的推动者、企业思想沉淀的发言人。
如果说是企业家和机遇让中国企业获得了上半场的胜利,那么企业系统的力量就是保障下半场胜利的关键。
2. 企业过往就有战略部,为什么不奏效?
战略部未能施展自身价值的原因大概率是因为“时机不对”或“定位混乱”。
从时机来说,战略部并不是所有企业的标配,对处于转型阶段的企业来说价值最为显著。
从创业期的单点成功走向专业化时期的规模成功(十亿级到百亿级),或从单一业务走向多元化业务探索(百亿级到千亿级),或商业基础和组织体系的再造阶段(千亿级以上),尽管不同规模量级的企业对战略部的职能要求有所区别,但整体来看战略部都要承载推动组织战略生成到完成的全过程。
从定位来说,战略部不是管控部门,没有实际权利支撑部门的话语权与权威。战略部是推动组织思考进化的核心部门,战略部最核心的“产品”就是一套战略学习循环。
战略部不是老板的写手,而是推动高层集体决策的智囊。战略部不是写报告、写ppt,然后成堆文档束之高阁,仅仅将老板说的写下来。战略部需要深入企业所在产业、行业,对前沿趋势与商业模式进行研究和跟进,推动企业创新和新业务布局方向的高层决策,深度支持各个业务的发展方向与难题解决。
战略部不是高层的传声筒,而是企业家战略思想的翻译官。战略部不是高层意图的执行者或简单的上传下达角色。而是能够将企业家的战略思想进行系统化、显性化的“转译”,通过充分传播战略思想,确保大多数追诉者普遍认同,让企业家精神被“复制”。
战略部不是收作业的助教,而是追踪落地、推动协同的协调员。战略部的工作并不是静态的,规划季催收规划作业、落地过程追踪战略执行的汇报和追踪。而是在整个战略闭环中,以滚动的状态面对业务的探索,基于战略执行实际回顾战略规划成功,监控战略落地的过程是为了确保落地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在执行过程中动态调整资源和路径,推动组织内的协作和创新。
战略部不是高大上的神秘组织,而是加速培养干部的驿站。战略部不是只服务于高层、只处理深奥的战略问题、仅供仰望的神秘机构。而是要上接天、下接地的全能精英组织。正是因为这样,战略部对人才的要求极高、而且对人才的训练场景多元,全局视野培养、复杂难题解决、高层对话接触、变革推动影响都是人才能力提升的加速带。战略部必须成为组织战略人才输送的中转驿站,在积累经验后,可以流向业务部门、承担更大的运营职责,成为业务线的核心力量。这既是对战略部是否有价值的衡量因素,也是对企业复合人才培养的极大助益。
中国企业面临的考验并不是设立战略部,而是打造一个“双手全能”的战略部。一手抓规划、一手抓落地,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强大的处理器,深度理解并传递老板的战略意图。以专业能力驱动战略规划和变革,搭建企业的长效机制,同时促进组织整体战略思维的提升。
本文作者:
王艺璇女士,万为瞻卓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咨询经理。曾参与多个大中型企业的组织变革项目,专注于组织变革推动与组织诊断、组织创新能力构建、人才培养项目设计与实施等。
BLM红宝书:《领先的密码:BLM方法论全面解读与应用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已上线微信读书,除了读书还可以听书啦
这本书对BLM方法的系统介绍和阐述,融合了大量中外案例,深入浅出,期待可以给更多企业管理者和战略从业者带来启发
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或者微信读书搜索《领先的密码》听书,也可以直接点击链接,带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