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公告,宣布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启用买断式逆回购工具,这也是今年以来继临时正逆回购、国债买卖后,央行再次推出新工具。
1、什么是买断式逆回购
“买断式逆回购”本身属于“逆回购”,是流动性投放工具。传统逆回购大多指的是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把持有的国债类资产抵押给央行,然后央行按照市场利率将资金借给金融机构,到期后金融机构还本付息,同时向央行赎回抵押的债券。与传统逆回购相比,买断式逆回购有三处不同:(1)期限不同。传统逆回购主要是短期限,以7天为主,买断式逆回购是中长期限,理论上有1月、3月、6月或1年等不同期限。(2)债券所有权不同。传统逆回购是质押式,一级交易商将债券质押给央行来获取资金,质押的债券需要冻结,但所有权仍然归属一级交易商;买断式逆回购是一级交易商将债券卖给央行,债券所有权转移给了央行。(3)招标方式不同。传统逆回购是固定利率、数量招标,而买断式逆回购是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
2、央行此举的意义是什么
相比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央行此时推出买断式逆回购的意义是什么呢?今年以来,央行先后创设国债买卖以及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前者是央行在二级市场买卖国债,后者则是证券、基金、保险等使用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从央行手中换入国债、央票等高质量、高流动性资产。这些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都依赖于央行持有的国债。央行在二级市场直接买卖国债,会对二级市场的供给与需求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国债的价格和利率。而“买断式逆回购”,通过利率招标的方式进行,并不影响二级市场的供需,对国债价格影响较小。
另外,作为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买断式逆回购或可补充中短期流动性投放。一方面,对比中期借贷便利,买断式逆回购的期限更短,可能会有1个月、3个月、6个月等期限,以补充中短期流动性的投放工具。今年6月以来,央行多次表态未来以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的色彩”,MLF作为中长期流动性投放工具可能逐渐淡出。另一方面,我国货币市场的主流模式是质押式回购,交易中债券押品被冻结在资金融入方账户,无法继续在二级市场流通,出现违约等极端情形不利于保障资金融出方权益。而更多海外投资者,可能更习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买断式回购,该举有利于提升我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