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曦 慢就是快,功夫要一点一点长在身上

时尚   2024-12-16 18:42   北京  





来到工作室,抬头看见林曦的第一刻,她元气满满,神采奕奕。


1983年出生在重庆,林曦从小就浸润在重视传统文化的家庭氛围里。画画可能是每个小孩与生俱来的爱好,而林曦多出来的,是一点天赋和忍受枯燥的能力,她能画上一个月只为把一个物件画好。


书画同源,以书入画,幼时的林曦跟着重庆国画院的一位老画师学书法,把握笔性,掌握笔力。画画是每次上课后的奖励,周末在老师家写字一天后就可以挑上一本张大千、齐白石的画册临摹,不到十岁的林曦,就已决定长大后要成为画家。




“曦游记”展览现场
复星艺术中心,2024



而当我提及年幼时的展览履历,林曦却坦言那更多是一种压力。“过早地进入了一种成年人要承担的职业状态”。但这也让林曦早早开始思考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从央美中国画学院毕业之后,林曦并没有急于签画廊,而是一边做职业画家一边当老师——教零基础的成年人写字画画在央美教留学生写书法的经历启发了林曦,这为她带来成就感,教学推动着林曦思考绘画更本质的问题。



林曦在线下授课



与教学一并继续的,还有最本源的创作,那是林曦无法割舍的部分。


自2011年在北京大未来耿画廊展出“儿童节画展”开始,林曦就已经明晰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彼时的当代水墨刚刚兴起,如火如荼,但林曦没有陷入激进的先锋或刻意的变形之中,还是安安静静的,走自己的路。


一晃十几年而过,创作、教学与展览并行。今年11月,林曦迎来了她的全国巡展“曦游记”。第一站回到故乡川渝,呈现的作品从2009年至今跨越十五年,在这十五年里,林曦一直在脱离“范式”,找自己。


去伪存真,去繁从简,用一笔笔绘画斧凿出生活的本真,林曦的作品就是她自己。被不断去除的,有外界对她的期待,或是一时的风潮与名利。



“曦游记”展览现场
复星艺术中心,2024



三百多件作品,件件有其灵性与可爱,作品的感染力源自一种如实记录生活体悟的真诚。手边毛茸茸的抱抱鸭、粉色的自行车、圆润的水蜜桃都成为画中景。无论大小,入画的标准,仅在于是否触动内心。


天真、精进、温柔。展览中的三个主题是林曦想要传达的三种精神面向。


“人生最难得的清醒,便是告别复杂回归简单。用天真的眼光看人、看事、看世界,才能得自在,才能抵挡岁月的漫长。”天真,不是单纯无知,而是一种尝尽生活滋味后的选择,大道至简、至真至纯。


“天真”主题以一只坐在树枝上眺望沉思的小熊猫滚滚开启,面对滚滚红尘静静打坐,某种程度上也是林曦的一种自我比拟,旁若无人的状态仿佛隔离世事,黑白的配色犹如一只水墨精灵。倒挂在竹子上,圆滚滚的,动静皆宜。



《滚滚》42×38cm 纸本水墨 2019


《以奈何为宝》23×18cm 纸本水墨 2022


《你开心吗》38×10cm 38×14cm×2幅 纸本水墨 2012



除了熊猫,儿子糯糯自出生就被林曦悉心摹画,娇嫩的皮肤与精细的毛发在生宣纸上挥开,线条墨迹流畅自如,起承转合间有工有粗,有停匀有放达,亦断亦连。笔锋所到之处,时而纤毫毕现,时而氤氲如烟。


在生宣上画得精巧是需要极强的控制力的,而林曦爱的就是一种与随机性共舞的状态。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对于林曦而言,那些真正的功夫和受益,从来都不是容易得来的,要历经漫漫的时间,一点一点长在身上。


文房四宝、案头山林、弄香写字、学画品茗,都已是融入生命的日常。案台之物看得久了,也自然生出感情,作品《墨趣》中的水晶笔山温润通透,笔洗、墨砚都在简略的墨色中被充分表达出来。



《墨趣》30×30cm 纸本水墨 2024



除了用于“精进”的器物,还有“精进”的行为本身。童子写字画画、煎茶静坐、笔墨泛舟皆是用功。累了,便抚琴而睡。《梦蝶图》中的童子原型取自明代画家杜琼《南村别墅图》中《拂镜亭》里抱琴等候的小童子,久站劳累,于是便在林曦的画中休憩,忽如一梦,如庄周化蝶,在空中翩然飞舞,天人合一。



《梦蝶图》138×69cm×2幅 纸本水墨 2024



在林曦的作品里,构图、造型、笔墨、色彩、点景人物,都能做到不同寻常。从飞机舷窗向外望去,一个童子正骑着扫帚穿越云山雾霭,这是林曦笔下“中国版的哈利波特”。深夜里,阿童木和释迦太子隔空谈判,实现以传统为媒的当代表达。



《一起云游》42×38cm 纸本水墨 2018

《阿童木和释迦太子》44×34cm×2幅 44×16cm
纸本水墨 2009



在水墨绘画之外,林曦的书法功课也从未中断。超过三米高的巨大尺幅书法《遵生八笺》序一气呵成,字有画意,绘画之趣融于书法,饱满稳健的基础上又多了几分韵致、灵气。


《遵生八笺序》304×138cm×4张 纸本水墨 2024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温柔是一种向内的力量,正如林曦的笔锋温润又硬朗,不纤弱,也不过多虬曲。作品中既有无往不收、含而不露的力,也有直伸向前、痛快切入的力。


万物皆有灵,林曦敏感于生活中的诗意与情趣,为麻雀写照,为鱼儿传神,动物与孩童皆充满稚气。一颗晶莹饱满的阳山水蜜桃,也能画得投入,搁笔吃掉,核也精巧,一并画之,谓滋味矣。


《饱》30×30cm 纸本水墨 2024

《滋味》22×34cm 纸本水墨 2015



画到后期,已无技术上的阻隔,纯化于至臻之境,没有繁复的笔墨与堆砌的场景。看林曦的画,不费力,不劳累,画已与人合一。


“画水墨是我所有输出形式的方法论。”授课、出书、创建品牌,一切从无到有就像面对空白画布时的起稿立意。用画画的心态过生活,平淡无趣的庸常也能焕发光彩。创作与生命如一,才能具有感染力。


创作三十余载,林曦从精致入微的笔墨迈入坦诚透彻的生命,大千世界包罗进她的方寸画纸里。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这次回到川渝故乡,在复星艺术中心的大展汇集了你近三百幅水墨作品,为什么选择在这一时间点进行巡回大展?看到这么多作品有什么感受?


林曦(以下简写为林):其实一直想做一个大型的水墨展览,之前准备在嘉德艺术中心做,但因为疫情被搁置了。这次在复星艺术中心的展览从去年就开始筹备,巡展第一站在成都也很好,符合“曦游记”的主题。


站在挂满300多件作品的展厅里还是挺有成就感的,因为画画是只能自己一笔一笔画出来的,但这种成就感并不是多汹涌澎湃,从一层到三层,导览完整个展览心里升起了一种特别深的平静感。是做了正确的事后那种平静的感觉,平静里包含着过去所有的坚持,没有被别人的指挥或是各种诱惑推着跑,你还是坚持做了你自己,回看过往的一刻你会觉得这一切像是一个奖励。




“曦游记”展览现场

复星艺术中心,2024



Hi:“曦游记”的“曦”取自你的名字,展览主题是怎么想出来的?


林:“曦游记”是大家在吃饭时突然想到的名字,之前我们也想了特别多的展览主题,但都没有那种喜乐的感觉,想到“曦游记”时我觉得特别好,因为整个人生就是一场游历,艺术作品其实是你在游历中记录下来的东西。


Hi:“曦游记”从2009年的作品至今年的新作跨越了15年,这期间你的创作有怎样的转变?


林:创作上的转变更多在于不再想画成某一类型的画。从事视觉工作的人往往会形成一种视觉参照体系,随着个人功力、修为的成长,最终就可以演化成不去像谁了。就像米开朗基罗说的“我只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而已”我觉得绘画也是这样,慢慢把多余的部分去掉,才能找到自己。


《学画》30×30cm 纸本水墨 2024



Hi:“曦游记”的观展人次达到复星艺术中心的新高,你认为作品极具感染力的原因是什么?


林:可能我的作品会让大家看完后觉得很开心、很疗愈,因为我这个人也比较简单,我怎么想的就会怎么表达出来,人是什么性格,作品就是什么性格,所以作品自然就与人的距离比较近。


我觉得还是要相信那些最基本的真善美,不要被一时的时髦所影响,抓住最本质的东西,创作的事情就会变得很单纯。

Hi:熊猫是经常出现在你画中的形象,也是你的一种“自画像”,为什么如此钟情于熊猫?


林:展览开幕后我最重要的安排就是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看看熊猫,我觉得熊猫真的太自在、放松了,挂在树上静静发呆,与打坐也没什么区别。并且熊猫在成年后是独居的,它那种旁若无人的状态与我也很像。



《熊猫宝宝》180×192cm 纸本水墨 2009



Hi:除了熊猫之外,你也会用画笔记录下生活中可爱的人或物,包括文房四宝、弄香品茗等文人之趣,它们打动你的原因是什么?


林:外物都是无常的、不确定的,可能随时都会消失,你认认真真地把它记录下来的那一刻,它也就在你心里好好安放了。


中国古代的文人会以琴棋书画来滋养自己,这可能就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好像到时间了就会听上京剧、下上围棋、闻上沉香、弹上古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就会关注手边的物品,桌子上有太湖石、兰花,每天看着就会产生感情,发现这些物的特别之处,当然就会把它们画下来。



《笔墨是小舟》49×46cm 纸本水墨 2018


《松下童子图》34×47cm 纸本水墨 2014



Hi:《一起云游》将现代飞机舷窗与古代云山相结合,还有阿童木和释迦太子深夜谈判,在作品中你如何实现传统水墨与当代意趣之间的平衡?


林:我们生活在当下,笔墨只是一种语言,一种表达方式,画的是你自己的内容,我觉得中国画的精神是鲜活、有生命力、有灵气的。《一起云游》是我在飞机上想如果有个中国版的哈利波特会是什么样子,然后就觉得应该是在外面骑着扫帚飞的。我觉得不必刻意融合,真诚地表达就可以了。


Hi:你在不易控制的生宣上赋以细致的笔墨,在对书画笔墨材料的选择上你有怎样的偏好与心得?


林:齐白石、张大千等大家也都多在生宣纸上作画,生宣的吸水性很强,想要画得精巧需要很强的控制力和技巧。现在大家可能都爱用半生熟,甚至更爱画工笔,其制作性就更强。


我经常讲在生宣纸上画画特别像打仗,我最长连续画过八九个小时,因为生宣水分干了后就无法续上了,我的画法也都是偏写意的。



“曦游记”展览现场
复星艺术中心,2024



Hi:展览中有一件《遵生八笺》序尺幅巨大,在写书法时你的心境是怎样的?书法对于你而言的意义是什么?


林:写《遵生八笺》序是蛮考验人的,那么大一张字我写了有一个星期,从始至终要保持气息的完整,所以在心态上也需要保持着一样的状态。写这种大尺幅的作品就像运动员参赛一样,你要处在一种竞技状态里。


除此之外,这篇文章也是我在上课时给学生一句句讲过的,所以我对里面的内容也非常有感触。写书法需要与内容本身的同频共振。



“曦游记”展览现场
复星艺术中心,2024

Hi:水墨画创作、写书法、教学、创立品牌、出书,这些都是你不同的输出模式,对你而言,绘画的特殊性是什么?


林:画水墨是我所有输出形式的方法论。其实写书也像画画一样从起稿开始慢慢构思立意,上一节课、设计一个产品都是这样的过程。我认为受艺术教育这么多年,真正有价值的部分不是获得怎样的绘画技巧,文无第一,技法高下是比不完的,更重要的是你获得了一种方法论,能让任何事情在这样的方法论下都可以获得某种品质提升,让平淡无趣的日常生活焕发光彩。


Hi:“曦游记”将进行全国巡展,第一站在成都,第二站将前往潮州,你如何选择巡展的城市?


林:对,接下来马上会去潮州,因为我平时画画、上课也挺忙的,希望能借展览的机会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好好游览一下,这也是“曦游记”这个名字的一部分。各地来聊的美术馆特别多,我觉得现在还是一个好内容特别稀缺的时代,场地并不稀缺。




“曦游记”展览现场
复星艺术中心,2024



Hi:未来还有什么创作方向和计划?


林:在创作上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还是会继续探索水墨的可能性,我觉得这还是我一直很愿意做的事。明年会在嘉德艺术中心做一场展览,呈现一些我做的其他的作品包括偏装置的作品。


我觉得艺术家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其实整个生活都是舞台,都是画布。可能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形成某种飞跃或质变,这是很值得期待的,但也不必强求,我觉得就像“曦游记”这个名字一样,可以一边游玩,一边创作,岂不是很高兴的事情。





 


Hi艺术
当代艺术资讯专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