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美术馆出发,沿着顺德水道(珠江水系的重要支流)前行,我路过一片崭新的楼盘区,气派的横幅上写着“百米近江,头牌江景准现房”。
不多时,城市的景观在车窗外倒退,两侧城乡结合部的景观徐徐展开:有些历史年头的居民楼、五金店、家电行、打印店及汽车养护行的褪色招牌,存在于现代化城市的褶皱中,就像华服上留下的折痕。
据说这些老社区正渐渐走向空心化,年轻一代的人们为了生计或是下一代读书纷纷从这里搬出,剩下的多是老龄人口,或是租住的外来务工者。街道上光怪陆离的霓虹灯招牌,闪耀不进他们的窗口。艺术在这里也一样绝缘。
城市景观之外,顺德原本的那一面
摄影:晓晨
2024“播种社区”公共艺术季暨和地在创第二期项目成果展
次年10月,“和地在创”正式发布社区艺术空间主理人支持计划,面向社会招募4组社区艺术空间主理人(团队),为其提供零租金场地、空间启动资金、专业赋能以及资源链接等支持。最终顺德启创社工&黄边站(联合主理)、博尔赫斯书店艺术机构、顺德一心社工及二高表演EDPG脱颖而出。
“和地在创”项目历程
12月6日,2024“播种社区”公共艺术季暨和地在创第二期项目成果展开幕当日,和美术馆对面的顺德ALSO广场上,出现了一个类似于医疗或生活的义务咨询的文艺咨询台。咨询台前坐着10位文艺界专业人士,分别就他们所熟悉的类别解答民众提问。咨询台上方的红色的横幅上写着“我能告诉您的都不是什么秘密”,这是由CANTONBON文化锚地参与共创的公教活动。CANTONBON文化锚地的运营方正是由艺术家陈侗创办的博尔赫斯书店艺术机构。
CANTONBON文化锚地所在的渔人码头曾是粮食集散地和商贸中心,通过改造成为适合观光旅游的商业地标。在码头正对面的咖啡、甜品聚集区,一栋砖红色四层建筑上“CANTONBON 文化锚地”的字母和中文标识格外醒目。“码头要停船就要抛个锚下去扎根,我们在做的就是文化扎根的事情。”陈侗如是说。
容桂东风社区空间改造前后
在陈侗看来,比起广州,在顺德做事更像是从上面往下面扎根。“社区的群众在文化上都是‘手无寸铁’,一没权力,二没技巧,三没空间,但是他们有感受力,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扶持这种创造性或者感受力,不限于画画、写字、唱戏、跳舞、摄影等。”
文化锚地前方的街道叫兴隆街,走个来回大概是500米的距离,此刻文化锚地一层空间正在举办的展览就叫“来回五百米,兴隆入画图”,陈侗、李妍颍、方明锋、朱梦珍4位艺术家曾在这里驻地创作,于街道前后走过多个来回,并就所在的东风社区进行了一次写生。
二层的展览为黄德华版画展“龙啊龙”,展出的每张版画上对应一幅陈侗所写的毛笔字,抄写的是艺术家的版刻心得和关于龙舟赛传统的回忆。展览现场就像艺术家本人的木刻工坊,观众能通过原版和工具看到版画的制作过程,从而更好地走入艺术家的世界。
“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让老人老有所乐,或者让小孩子建立学艺术的想法这么简单,而是让他们在生活里有表现,想说话的时候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说话。我们这有一位收集了400多个粤剧乐曲全本的和折子戏的大叔,我们想鼓励他组建一个小组或是写一部剧,将爱好再延伸下去,”陈侗说。
由顺德启创社工与黄边站联合主理的蠔宅社区艺文空间,位于一条名为“名扬里”的老巷子中,距广东四大名园之首清晖园不到一公里。这里原为南门罗氏家族祖宅,因由蚝壳墙建造而得名。
还未行至门前,便能看到巷内两侧墙面上色彩明艳的编织品,这是周围的居民们在蠔宅的创作。目前蠔宅正在举办“柔软的回忆:纤维艺术与社区营造”展览,作品来自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的两位老师与三十多位同学。他们以毛毡制成了顺德地名牌、麻将桌、生蚝等当地人熟悉的物件,温暖又平易近人。
蠔宅社区艺文空间主理人杨诚(右侧站立者)、梁健华(前排座位左四)
据蠔宅社区艺文空间主理人杨诚、梁健华介绍,蠔宅所处的社区正面临空心化、老龄化的问题,因此在设计艺术活动时会着重考虑这些老龄化居民的爱好;同时进行“街区活化”,让更多年轻人介入。目前蠔宅社区艺文空间的主要内容有艺术驻地、日常的客厅活动、工作坊及咖啡。
大良升平社区改造前后
当我进入蠔宅时,恰逢2024年度蠔宅驻地计划艺术家——旅居法国的漫画家和童书插画家余敏娜正在驻地创作,次日便是蠔宅的办驻地工作坊,余敏娜带领亲子家庭共同创作四格漫画。
蠔宅驻留艺术家余敏娜(右)带领孩子们进行四格漫画创作
另一房间内,当地居民“娟姐”正在缝纫牛仔包,这是蠔宅发起的“蚝手艺工作坊丨拼贴一个爆款牛仔包”活动,邀请居民们用废旧的牛仔裤做成布包,并经特定途径销售。娟姐绘声绘色地讲起前一天她要在家做面包没时间来缝纫、因此今天要早早来“加班赶工”,并且热情地展示起她设计的新包款式。据说,她还是蠔宅社区妈妈缝纫小组的核心成员。
像娟姐这样的深度参与者不在少数,蠔宅主理人之一杨诚笑道:“有许多热情的阿姨们总‘嫌’我们上午10点开门太晚,她们想要一大早就走进来。”
每天都有像娟姐这样来参加蚝手艺工作坊的居民
摄影:晓晨
龙溪艺社的建筑前身为龙溪书院,由于清朝当地出过举人而建设的一所古私塾。2021年原址重建,两年前在“和地在创”的支持下进行二次改造,通过廊亭、玻璃幕墙改造细化区域功能,保留古建筑中轴特色的同时,重新界定了“空间轮廓”。
北滘黄龙社区改造前后
龙溪艺社门前的龙涌公园
摄影:晓晨
居民们在龙溪艺社留下的共创作品及书法
这里也是孩子们喜欢玩耍的地方
摄影:晓晨
龙溪艺社的定位是关注社区儿童情绪健康话题,从而活化书院空间及共建儿童友好社区,空间内设有绘本区、游戏区和创作区。这也与龙溪艺社所在的社区现状相关:当地片区人口总数约为4000人,其中老年人口约为六七百人,其余均是年轻人、儿童及务工家庭为主。龙溪艺社门前是有着小桥流水景致的龙涌公园,每天都有遛娃或逛公园的居民不时路过。
主理人泳雯有着多年的社工经验,她提到,“在我们过往的服务过程中,有很多家庭都存在着相似的问题:没有关注到小朋友的情绪和意识。我们希望通过艺术活动类的形式,让乡村里的小朋友有更快乐的成长方向。”
龙溪艺社主理人泳雯带领孩子们看绘本
虽然主理机构不具备艺术背景,但是龙溪艺社在工作中会更多去链接有艺术资源的组织单位,合作完成各项活动。在小半年的运营中,龙溪艺社主要的活动为绘扇、粘土、编织等手工美育工作坊,参与者多是4至12岁的儿童。
“在乡村里,大家对于‘艺术’这两个字有距离感,所以我们会做很多开放日,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将艺术作品呈现给公众;也会在招募艺术家的时候,希望TA的作品形式是孩子们能理解的。社工是扎根在群众中的,在推动一些活动落地的时候,我们会清晰地知道什么样的活动群众更需要,这算是我们的优势……龙溪艺社希望将这些活动辐射到更广的地方,拉近艺术跟群众的距离。”泳雯说道。
龙溪艺社活动现场
图源:龙溪艺社
根据《龙江镇乡村志(左滩)》记载,“明清两代,左滩已逐步形成珠三角西部农副产品和商品集散地,是顺德通往西江的水上咽喉和商贸重镇,经济之繁荣冠甲一方。”左滩位于顺德正西的甘竹溪畔,穿过荷塘与乡间小道,在一座蚕房的旧址上,二高表演·南方舞馆诞生。
龙江左滩社区改造前后
二高表演·南方舞馆所在的左滩村
“二高表演”的创办者为舞者/编舞二高(何其沃),专注于社区舞蹈十余年。今年6月入驻左滩后,就发起了首个项目:左滩驻留计划2024(2025年将更名为“左滩计划Creative Lab”),包含艺术家驻留、空中大排档线上论坛及青年创作实验室。8-10月,二高表演·南方舞馆分别入驻了5组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
今年8月9日-9月9日,剧场工作者、编舞、表演者王韵可(常驻北京及湘潭)在左滩驻留现场
©️蛋叔
图源:二高表演EDPG
今年11月,于上海油罐艺术中心NOWNESS天才计划舞蹈影像单元首映的二高影像作品《未来舞厅》(特邀艺术家曹斐与马来西亚导演陈翠梅出演)正是取经于左滩,影像中还出现了多位左滩女性的身影……据二高透露,二高表演·南方舞馆近期还拍摄了一部新影像,邀请当地的村民与舞者共同穿着独立设计师的品牌来共同跳舞。
在二高表演·南方舞馆一同观看取材于左滩村的舞蹈影像《未来舞厅》
图源:二高表演EDPG
二高作品《未来舞厅》中的左滩村民与舞者们
“对于社区舞蹈而言,人是最重要的,舞蹈是没有标准的,可以有专业的舞者,也可以有从未学过舞蹈的人。这两年来参与的人有煲猪脚姜的大妈,还有残障的伙伴;一开始是固定的人群,后来打破了壁垒,社区舞蹈最核心的就是‘共融’这件事。”二高如是说。
就在我离开顺德的那个晚上,听闻二高还和左滩的阿姨们共同登上了酱鱼文化节的舞台,这是社区自发组织的年度盛宴。在这“成为”左滩人的时刻,二高感叹“原来田野才真的展开啊!”
二高(中)在酱鱼文化节
在酱鱼文化节上的“舞者广场”
©️梅卡媒体创意中心
本次“播种社区”公共艺术季正是来自两大计划背后的一系列行动。如今,“和地在创”的足迹已遍布顺德多个社区,为4个社区艺术空间引进了4组主理团队,直接培育过150名社区艺术人才。”和地在创”正在支持的长期性、日常性的社区艺术实践构成了本次艺术季,为更多观众提供了“走进社区艺术,体验、参与发生在顺德土地上的艺术成果”的机会,同时也进一步为更多的社区公共空间引入文化艺术内容,使其得到充分利用。
2024“播种社区”公共艺术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