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的结构,精确的线条流向,极简的空间构造,让鲁斯·阿萨瓦的雕塑带着一种透明、轻巧的漂浮感。阿萨瓦的金属丝雕塑像空气中悬浮的几何诗篇,无需鲜艳的色彩或厚重的材质,仅凭细密的金属丝线,就构建出复杂而富有张力的空间感。金属丝,弯曲、交错、悬挂在空中,却无不彰显出极为精确的空间感和结构。这些由内向外层叠缠绕的雕塑像是自然的产物——有着水滴的轻盈和藤蔓的缠绕感。每一件作品,像是一个小宇宙,将复杂的世界浓缩进一片有限的空间。她没有为形状添加过多装饰,也没有刻意制造深奥的视觉谜题:悬挂的球体是圆的,线条的起伏仅仅来自于手的编织,而那些交错的网格,流露出一种孩子般直白的逻辑。”鲁斯·阿萨瓦:向手作而生“展览现场
卓纳画廊香港,2024
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
她的创作过程没有依赖明确的蓝图,更像是一场与材料的即兴对话——每件雕塑都是用细金属丝(如铜线、铁丝)一圈一圈手工编织而成。手工编织的过程,不断重复、调整,直到线条的流动显现出某种内在的秩序。阿萨瓦曾将这一过程比作“在空间中作画”,她说:“我着迷于线条的简洁性,以及它如何包裹和定义一个三维的空间。”这些雕塑,仿佛是介于童话与现实之间的物件。它们纯粹得近乎稚拙,却又承载着无尽的情感深度。阿萨瓦的作品让人想到孩童视角中的世界:简单、象征,却充满意味深长的隐喻。随着成长,复杂的经验模糊了我们对单纯的记忆,但在她的艺术里,观者似乎可以短暂地回到那个简单、透明的起点,重新感受世界最初的形状与秩序。伊莫金·坎宁安《鲁斯·阿萨瓦3》1957
摄影 © 伊莫金·坎宁安信托
艺术作品 © 2024 鲁斯·阿萨瓦·拉尼尔公司/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
20世纪中期的美国,尤其是战后社会变革的浪潮中,许多矛盾与机会交织而生。然而,正是这一切的变化,也让许多人感到失落和困惑。而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位艺术家,她的创作从这片充满矛盾与机会的土地上汲取力量。1926年出生与加利福尼亚州,成长于一个日裔美国人家庭的鲁斯·阿萨瓦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变革与不安的背景下成长。即便面对复杂的环境,她依然将大量时间投入到绘画和素描中,用艺术为自己营造了一片安静的内心世界。在那个时代,尤其是日裔美国人家庭面临的种种困境,成为阿萨瓦艺术创作中不可忽视的背景因素。作为日裔美国人家庭的一员,阿萨瓦与家人经历了种种困境,尤其是在战争期间面对的社会排斥。《艾莉的鸢尾花》(WC.175,有三朵开花的紫色鸢尾)水彩纸 1987© 2024 鲁斯·阿萨瓦·拉尼尔公司/ 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
1942年,阿萨瓦一家被强行送往圣安妮塔赛马场的日裔集中营,在简陋的马厩中生活。她曾回忆:“马粪的气味始终弥漫在整个地方。”然而,这段压抑的经历并没有阻碍她的艺术热情,反而让她在充满压抑的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方向。在那里,阿萨瓦开始画画,和迪士尼工作室的艺术家一起画画,这些艺术家同样被拘禁在赛马场中。1942年9月,阿萨瓦和家人被转移到位于阿肯色州的罗威尔集中营(Rohwer Relocation Center)。在集中营期间,阿萨瓦完成了她的高中学业,并成为了营地年鉴的艺术编辑。这一时期,尽管生活在受限的环境中,她的艺术追求并未因此停滞。这种压抑和隔离的生活没有阻碍她继续追求艺术,反而促使她在这个极端环境中寻求自我认知与情感表达。通过与其他艺术家和工艺师的接触,她逐渐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和认同。《无题》(S.524,悬吊式微型单节,可翻转的六柱开放式窗户) 金属丝 约1980-1989
© 2024 鲁斯·阿萨瓦·拉尼尔公司/ 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
她曾说道:“我对过去没有敌意;我不责怪任何人。有时候,逆境也能带来好的结果。若不是因为集中营,我不会成为今天的我,而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这一段痛苦的经历,不仅没有压垮她,反而让她在压抑的环境中找到艺术的自由,也成为她日后作品中展现艺术解放潜力的重要根基,尤其是她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倡导。正因如此,多年后,在旧金山的生活和工作中,阿萨瓦不遗余力地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致力于在公立学校中推广艺术课程。《无题》(S.210,悬吊式单节,可翻转的开放式窗户形态) 金属丝 1959
© 2024 鲁斯·阿萨瓦·拉尼尔公司/ 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
在二战后的美国,尽管社会迅速现代化,许多年轻人依旧寻求在这种现代化浪潮中找到自我。这一过程中,很多思想性的学术空间成为了思想与创作的温床。北卡罗来纳州南部的黑山学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便是这样一个地方,许多艺术家、建筑师和教育家在这里碰撞、合作,形成了无数开创性的艺术思想。战后,1946年夏天,鲁斯·阿萨瓦获得奖学金,前往这个当时美国最重要的艺术实验场进行学习。在这个充满激烈思想碰撞的环境中,她师从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受到包豪斯设计理念的影响。并和许多当时先锋艺术家建立了深厚的关系,这其中包括了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著名舞蹈家默斯·康宁汉(Merce Cunningham)等艺术先驱,还有她未来的丈夫阿尔伯特·拉尼尔(Albert Lanier)。黑山学院的文化对阿萨瓦而言具有极大的转变意义。从1946年到1949年,在这三年的学习中,这些极具影响力的导师们,让阿萨瓦形容这段经历是“足以让我受用一生的刺激和启发”。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被赋予了“做任何想做的事”的权利。更重要的是,她被鼓励拥有自己的见解,探索独特的个人表达。她的老师们并未强加标准答案,而是给予她失败和成功的自由与责任,让她在试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她回忆道:“通过他们,我明白了如果想成为艺术家,就必须付出全身心的投入。”《无题》(S.862,壁挂式捆扎线,中空,有五支分束的五角星) 金属丝 约1969
© 2024 鲁斯·阿萨瓦·拉尼尔公司/ 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
从传统的绘画到现代的雕塑,阿萨瓦的艺术开始融入金属、空间、线条等多种媒介的实验,呈现出深刻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探索。她不仅学会了从简单、原生态的材料出发进行创作,更懂得如何通过实验来突破艺术的边界。正如她所说:“我认为这很重要,你拿起一种像金属丝这样的普通材料……然后赋予它全新的定义。”她的作品从此不再仅仅是形态的表现,而是内心情感、思想与哲学的外在延伸。《无题》(S.081,悬吊式四个互锁圆锥体) 金属丝 约1960-1965
© 2024 鲁斯·阿萨瓦·拉尼尔公司/ 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
在鲁斯·阿萨瓦的雕塑中,尤其是在她的“线条”系列作品中,空间的构造和物体的布局总是极具建筑感。在阿瓦萨的金属丝雕塑中,材料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往往不仅仅是视觉的感受,更是一种空间的构建。这与她的丈夫拉尼尔在建筑上的探索不谋而合,后者强调建筑中空间感的层次性和材料的本质性。并且,拉尼尔所强调的“简洁”和“功能性”在阿瓦萨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尤其是在她的早期作品中,简化的形式和结构的有机流动,正如她丈夫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理念。鲁斯·阿萨瓦的作品在“向手作而生”展览现场展现出的空间感
卓纳画廊香港,2024
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
阿萨瓦的生活与创作从未分离。她与丈夫阿尔伯特·拉尼尔共同育有六个孩子。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孩子们的参与,成为她艺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工作室既是创作的空间,也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的存在并没有打扰她的创作,反而成了她创作的一部分。她从未感到身为女性艺术家的局限,也从不认为必须在艺术和家庭之间做出选择,她总说这两者对她来说同样重要。在鲁斯·阿萨瓦的家中,艺术和生活从来没有截然分开过。她的工作室与家庭空间紧密相连,在这个空间里,艺术与生活无缝衔接,形成了一种别样的和谐。自从在黑山获得艺术启蒙以来,阿萨瓦的作品便开始在国际艺术舞台上获得认可。然而,在她的创作初期,这些编织的雕塑有时被视作“工艺品”或“女性工作”的一部分,长期未能获得应有的艺术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作品如今终于得到了艺术界的公正评价,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标志。她的创作跨越了文化与地理的界限,将日裔美国人的历史与全球现代艺术的语境融合,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语言。这种跨文化的艺术声音,使她的作品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探索,更成为文化交流和社会反思的重要载体。阿萨瓦曾荣获美国政府颁发的最高艺术奖——国家艺术奖章(National Medal of Arts)◎ 2024 鲁斯·阿萨瓦·拉尼尔公司/纽约艺术家版权协会(ARS)
1952年,阿萨瓦与摄影师伊莫金·坎宁汉(Imogen Cunningham)和保罗·哈塞尔(Paul Hassel)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两位艺术家的支持对她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坎宁汉不仅在创作上给予她鼓励,还建议她继续使用她的原名“阿萨瓦”,将其作为艺术独立性的象征。这一建议为阿萨瓦确立个人身份与艺术语言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坎宁汉和哈塞尔还全面记录了阿萨瓦的生活、作品以及家庭日常,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档案资料。近期举办个展“Through Line”的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以柔和的灯光将金属丝的交织细节放大,仿佛漂浮在空间之中,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了一种诗意的互动。展览中还特别展示了阿萨瓦的素描作品,这些绘画不仅是她雕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展现了她在二维与三维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而更为广泛的艺术回顾也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展开。即将由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联合举办的大型回顾展,将全面回顾她的艺术生涯;而后将陆续走进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Bilbao)和瑞士巴塞尔的贝耶勒基金会(Fondation Beyeler)。而位于香港的卓纳画廊,则通过展览“向手作而生”,首次在大中华地区完整呈现了阿萨瓦的金属丝雕塑及纸本作品。展览聚焦于她从自然世界中汲取的灵感来源,尤其是她如何通过这些形式探索“内外同时存在”的概念。阿萨瓦曾表示:“我感到兴奋的是,我可以创作出一种同样兼顾内部与外部的形态。”这些雕塑结合了极简的结构与复杂的工艺,展现了她在艺术语言上的高度概括力和敏锐洞察力。”鲁斯·阿萨瓦:向手作而生“展览现场
卓纳画廊香港,2024
图片由卓纳画廊提供
阿萨瓦的艺术表面上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的内涵。她的金属丝雕塑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鼓励观众倾听自己的内心。她曾引用过一句经典的话:“艺术最大的力量,不是它告诉你什么,而是它让你开始提问。”在她看来,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与世界沟通的方式。今天的我们站在她作品前,是否也能感受到那些金属丝中流淌的故事?那些关于身份、战争、家庭与艺术的情感交响曲,让我们反思自身,又超越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