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上海艺术周,谁入侵了编辑部的手机相册?

时尚   2024-11-11 20:03   上海  

随着70后艺术家在艺术市场上的名单逐渐尘埃落定,纷纷突破价格天花板,80后艺术家的名单也开始进入被重点打捞的阶段。尤其是在当下经济下行的阶段,新的市场增长点是很多行业从业者追逐的热点。


从油罐艺术中心的80后群展,到星美术馆的闫冰个展,再到苏州河畔的收藏机构惟典空间带来的刘海辰个展以及宝龙美术馆的倪有鱼个展今年的上海艺术季,很多美术馆及非营利机构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在中国80后艺术家群体。


而在上海画廊机构中,80后艺术家的个展项目更是遍地开花,比如玉兰堂的高瑀个展,胶囊上海的蔡泽滨个展,东画廊在苏河皓司快闪空间带来的张云垚个展,位于M50艺术区的BLANK gallery带来艺术家朱湘闽个展……



闫冰:苹果园

START星美术馆



倪有鱼:手卷

宝龙美术馆


高瑀牢骚 赞美 放个屁

玉兰堂上海


蔡泽滨:北纬二十三度的十二个故事

胶囊上海


张云垚:异化殿(第二部分)

东画廊(苏河皓司)



不过我们也不应该将年轻艺术家的活跃现象,简单粗暴地总结为“想要从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价值”,就像我在进入油罐艺术中心看到“80后的图景:代际的跨越”展览现场,最大的感受是:很久没有看到过这么“乱七八糟”的展览了!面貌非常丰富,生猛,粗砺……很多影像和装置作品看起来并非市场导向的“好卖”类型,甚至有些艺术家如郝敬班已经很久没有新作露面了。低阶藏家才兜售作品,高阶藏家早就开始兜售趣味了!


这样的震撼,在我参观iag艺术院线的几档新展中几位70后艺术家的作品时是相似的。一楼入口处刘韡的大型装置雕塑,虽然不太能看懂艺术家具体的艺术理念,但单从作品体量上来说让人非常震撼;三层空间带来的是Cc基金会收藏的摄影作品展,包括陈晓云的摄影,刘韡结合了装置的摄影,在上海艺术周里呈现出非常独特的趣味。



80后的图景:代际的跨越

油罐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图片致谢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摄影:JJYPHOTO


刘韡:解放的路径

iag艺术院线



当然,在上海看展的有趣之处,还离不开艺术空间本身给艺术家展览和作品的加持。由艺术家倪有鱼创办的愚社,带来高磊和李两位艺术家的个展,他们的作品和空间融为一体,甚至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也是互相呼应,完全没有割裂感。


而同样在极具上海特色的小洋房小有·曲园里,由瑞士Mai 36画廊与琥珀当代共同呈现的现臧坤坤的个展“屏幕角力”,作品与空间也是相得益彰,带有令人非常舒适的呼吸感。这可能就是很多人说的“上海范”展览的具象化体现了。



李涛:秩&高磊:

愚社


臧坤坤:屏幕角力

小有·曲园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11月的繁荣,并不完全是由本地生产的内容搭建起来的,上海本地的艺术生产能力远远不如其作为艺术家成果展示平台的能量。就像我们刚刚看到的展览中,闫冰、蔡泽滨、李涛、臧坤坤都生活在北京,高瑀、刘海辰则生活在重庆。


除此之外,从复星艺术中心的谢墨凛个展,到龙美术馆的王郁洋绘画个展,再到真宝艺术空间的龙荻个展,来自北京的年轻艺术家项目是今年上海艺术周不可忽视的力量。更不用说11月展期内最为吸睛和出彩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尹秀珍个展,宝龙美术馆的王玉平个展等来自北京的老一辈艺术家的巨大能量了。



谢墨凛:机器下的画布

复星艺术中心


王郁洋:绘画

龙美术馆


在上海的两百余场展览中,除了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占据绝对数量的70、80后艺术家展览,50、60后老牌艺术家的展览更是以质取胜,在高期待的观展预期下依旧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与感动。



由安藤忠雄设计的嘉源海美术馆

以及美术馆外的稻田



50后艺术家作品中朴素的情感往往让人深感震撼。就像在上海艺术周期间,沈少民在嘉源海美术馆和昊美术馆同时举办的两场个展。两座美术馆距离市中心的距离都不容小觑,但是沈少民带来的惊喜却让我们不虚此行。


坐落在嘉定区马陆镇一片稻田里的嘉源海美术馆,是全世界唯一自产大米的美术馆。沈少民将这片稻田的产出物作为材料,包括留下的稻种,产出的大米,以及10吨的稻草,书写了一首关于水稻的诗歌。包括他用稻草做成的宣纸,用稻草灰做成的稻墨,再用稻墨磨成的墨水在宣纸上画出巨大的稻草,完成闭环。



沈少民个展“米:吃进胃里的诗歌”
嘉源海美术馆展览现场
延伸阅读:沈少民 从美术馆的稻田里生长出来的作品



还有用稻田里看似无用的稻草,编织出一条巨大的稻草绳,连接了美术馆中庭和户外稻田。两端各拴着若干只羊,在没有稻草作为粮食的土地上,它们可以选择吃掉稻草绳,获得自由与更多的食物。这是沈少民作品中常见的悖论,而那些动物似乎隐喻了我们的处境。


就像他在昊美术馆的另一场个展中的《中国鲤鱼》,2000条电子鲤鱼在17吨工业盐上绝望地跳动,每次都给我带来一种扑面而来的现场感。



沈少民个展“鱼人鸟:三幕剧”

昊美术馆展览现场




位于M50的今格空间正在展出50后艺术家王强的展览,极简中性的作品与混乱无序的现实形成对比,作品形状被归纳为建筑和齿轮,冷静克制的呈现在上海艺术周的狂欢里焕发出一种独特魅力。




“王强:形制与类别”展览现场

今格空间,2024




50后艺术家王强的个展“形制与类别”

正在位于M50的今格空间展出



刺天尹秀珍在今年的第二场大型展览项目,4月在新绎美术馆她与宋冬联合双个展,11月来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依旧是常看常新。

进入美术馆的一瞬就先被与展览同名的大型装置“刺天”震撼,这件装置其实是由《飞行器》《刺天》《补天》三件作品组成。

《飞行器》由农用手扶拖拉机、上海桑塔纳轿车和一架用铝皮和日常用品模拟制作的波音747民航飞机嫁接组成,三种交通工具有着不同时代的象征,彼此间割裂又和谐。《刺天》与《补天》构成互为补充的叙事——由铝和钢铁制成的15米金属直插尹秀珍在展览前夕收集公众旧衣所缝纫出的《补天》。抬头仰望的一瞬我脑海里也生出了诸多对于个体与宇宙的想象。


“尹秀珍:刺天”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


此次展览所呈现的大多是尹秀珍创作于2024年的新作,作品都从不同角度回应着艺术家一直以来对于个体与集体、细微与宏大,乃至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尹秀珍:刺天”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



其中也有对旧作的延续,比如《行思 上海》是尹秀珍对其2018年在银川当代美术馆完成的《行思》的延续,艺术家在上海收集了100双有着不同故事的鞋,与悬吊着的被针织袜筒包裹的长长的“腿”相结合,个别腿呈现为打结状,像一种变异后的继续生长,初看时觉得惊悚又孤独。但当看到鞋子与主人的故事时,又能够感受到一种与人相伴的旧衣旧鞋所独具的温暖与美好。

展览中的其他影像与雕塑作品都能感受到那份女性艺术家特有的智慧与细腻贯穿于展览始终。


尹秀珍《行思 上海》
不同人穿过的鞋、针织袜筒 2024
致谢北京公社与佩斯画廊
“尹秀珍:刺天”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



宝龙美术馆王玉平的展览令人惊愕,“北京什么时候这么美好、这么柔软了。”




“王玉平2024”展览现场

宝龙美术馆,2024



油画棒松动而又融融的质感,像绒毛,抚贴着感官,与淡淡的鹅黄墙面呼应着。展厅内散落着的沙发、旧报纸、书籍、抽过的烟头、画架、台灯、颜料盘.....是策展人崔灿灿对艺术家工作室的还原,也让画里的物和观者的心情都有了归属。

每张画、每个物件都太耐看,生活和作画的痕迹把它们打磨得动人。我来来回回在展厅里徘徊了很久不愿离去,一种只有抵达现场才能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具体感牵绊着我。


王玉平《红鞋》100×100cm 布面丙烯、油画棒 2023


王玉平《烟头2 》100×100cm 布面丙烯、油画棒 2023



走过“红绿灯和斑马线”,前往下一个展厅,望不到头的长卷壁画与风景波澜壮阔,笔触挥洒恣意,但也处处透着细节。临摹《狩猎图》常让艺术家想起满眼枯黄的草色、那几个男孩、风雪里的牧人和他牵着的花斑马。画中的人物设色清亮淡雅,背景的高级灰在经历数年打磨后沉淀出一种包浆状态。


王玉平《大狩猎图(七)撒鹰骑士 》

200×240cm 丙烯、油画棒 2024


王玉平《大狩猎图(五)》

200×720cm 布面丙烯、油画棒 2017  



再看长案上的北京二环风景,每张画的场景感、现实感都十分强烈。我隔着亚克力久久注视着画中的鼓楼、白塔、国子监,恍惚间自己已晒到了那天的白日。

嫩绿的、灰蒙蒙的北京雾霾天,或是夏日里映在红墙上的婆娑树影,还有站在公交站牌下同是艺术家的老伴申玲......那种亲切、轻松而又平和的灵气劲儿从画面溢出,画面中的细节密度远超我眼中所见到的现实中的北京。随性飘逸的造型与笔触间,是变化极细腻微妙的色彩,将心底最柔软之处袒露在外。


王玉平《历代帝王庙(局部)》

62.5x760cm 纸本丙烯、油画棒 2024


王玉平《鼓楼东大街、馄饨侯》

62.5x189cm 纸本丙烯、油画棒 2022


王玉平《我画白塔 》

62.5x94.5cm 纸本丙烯、油画棒 2022



看完作品后有一种难以描述的寂静与沉浸,忍不住去商店买些衍生品,响起的陈奕迅的《圣诞结》孤独又温暖。

或许这就是天赋型选手,不需要什么文本支撑,简简单单的,就已拥有“人见人爱”的能力。



或许90后还未成长到“挑大梁”的阶段,在海量展览中,90后的个人项目不算多,以绘画为主,雕塑次之,影像最少。


Prada荣宅李爽个展“月球的距离”,艺术家试图用私语式的声音与灯光装置,展现在科技和交流工具如此发达的当下,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交流困境,以及母子关系的多维性和复杂性。展览开篇的无声影像、以及架上那些饱含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和私人回忆的树脂作品,都无法拥有一个明确而直白的解释,更多的是一种猜测,就像两个人之间的沟通:说不出的、沉默的、需要去猜测的,才是最累心的。而这种心灵疲惫,无论多么快的网速和多么好用的社交软件,都无法真正治愈。



“李爽:月球的距离”,Prada荣宅



绘画大行其道、机构预算有限的当下,似乎从事雕塑、装置的年轻艺术家越来越少。没顶画廊冯至炫:迷航”几乎是上海艺术季中唯一一个90后艺术家的画廊雕塑展。水翼板滑行水翼排列成战舰队形,在金属材料上印压出海洋与山脉……艺术家“使用工业铸造技术、玻璃纤维、中草药和现成物,重构出一个标本化的自然形态与现场”。经常有人谈论绘画的手感,冯至炫在雕塑装置上的手感也令人惊艳。



“冯至炫:迷航”,没顶画廊



同样是雕塑,星美术馆的经傲个人项目“神游”,艺术家则使用了铁皮、木料、皮毛、石膏、碎屑等一切可以为视为“破烂”的玩意儿作为材料进行创作,物质原始的美感的以保留,视觉的营造超出了象征和含义的解读,真正意义上的“不可测、不可叙”。



“经傲:神游”,星美术馆



去年才在龙美术馆和苏河皓司举办过个展的张季这次在蜂巢上海举办个展“舍”,勤奋、野心勃勃。艺术家在色彩上开始了做减法的尝试,而画面形象上则依旧在可识别和不可识别之间徘徊。从结果上看,这次个展中张季的绘画似乎更加独立,不再需要所谓的玄学和意识流解读。



“张季:舍”,蜂巢上海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年轻项目来自Stilllife(思来):几位拥有多元背景、在纽约生活学习多年的Z世代年轻人组成的Stilllife,在洛克·外滩源组织了一场名为“恋旧蜉蝣”的快闪展览项目,汇聚来自纽约和上海的13位新锐艺术家,通过近50件雕塑、动力装置和架上作品,探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记忆延展、文化溯源与自我认同。在十天的展期内吸引大量参观者。



“恋旧蜉蝣——StillShow by Stilllife”展览现场
2024.11.02 - 11.11

摄影:Alessandro Wang


无论是展览还是博览会,90后都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逐渐累积的展览履历也渐渐将他们推向越来越大的舞台,这次的上海艺术季,虽然90后的个人项目不多,但都算得上精彩。90后正处于有心气、有体力、不油腻的人生阶段,未来可期。



“付亮:虚空回响”,蜂巢·生成上海空间


“黄冰洁:日记”,星美术馆


“郑芝琳:感动”, Linseed

在平均日行1.5万步的上海看展之旅中,我们也看到了由个人或机构藏家推动的展览,名单分别呈现出不同的趣味。

比如龙美术馆“50——90”群展,是龙美术馆十周年系列特展的最后一场展览,呈现了刘益谦、王薇夫妇的近600件藏品。不同代际、地域的豪华拼盘的名单阵容和密集的布展方式,让龙美术馆的实力在那一刻具像化了。名单既有蓝筹艺术家,也有年轻的当红炸子鸡;有的作品来自艺术家的公开拍卖纪录TOP1,也有的艺术家早已消失在市场洪流中。龙美术馆的收藏,堪称一部艺术市场史的缩影。



50——90: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展览现
龙美术馆(西岸馆)
摄影:shaunley



余德耀美术馆从8月便开启了“于无声处:余德耀基金会收藏展”的第一篇章,参展名单包含了莎拉·休斯、艾迪·马丁内斯在内的国际艺术家,以及陈可、韦嘉、欧阳春等中国艺术家名单。如今随着西岸的拆迁,余德耀美术馆搬去了遥远的青浦,美术馆掌舵者也进入第二代的手中。在经过其旧址、现今名为西岸艺术中心N馆的红色建筑的场馆时,我们仍不免怀念这间机构曾经的高光时刻。



“于无声处:余德耀基金会收藏展”展览现场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



自从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关闭后,专注于摄影的机构和展览始终稀少。此次西岸美术馆最新开展的是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呈现的“另辟前卫:摄影1970-2000”,这也是蓬皮杜中心的摄影类馆藏首次在中国大规模展出,我们熟悉的名单包括安德烈·古斯基、辛迪·舍曼、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洪浩等摄影艺术史中的先锋艺术家以及代表性作品。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特展

“另辟前卫:摄影1970 - 2000”展览现场

摄影:Alessandro Wang



上海艺术周期间另一档关于摄影的收藏展,来自周大为创办的Cc基金会所举办年度展览项目之一:“以光作画:Cc基金会馆藏摄影作品”。虽然不乏国际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但刘韡、郑国谷、吴山专、储云等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反而让人有意料之外的惊喜。



“以光作画:Cc基金会馆藏摄影作品”展览现场

iag艺术院线



西岸美术馆的一层展厅,呈现了池社主办的“穿裤子的云:今天的绘画”。20余位中国本土70-90后绘画艺术家,均是市场中最炙手可热的名单。虽然未有公开信息表明这是否为池社创始人薛冰先生的收藏,但这份参展名单让人不免联想到此前“新世纪系”的收藏趣味。



“穿裤子的云:今天的绘画”展览现场

西岸美术馆,由池社主办



上文提及的油罐艺术中心群展“80后的图景——代际的跨越”,由油罐创始人乔志兵先生担任组织者,据悉作品并非来自其收藏。但这份包含35位艺术家的名单,还是从绘画、雕塑装置、影像、行为等维度,试图勾勒出一份年轻艺术家的名单。

除了美术馆,由藏家创办的私人空间也有发声:比如张琼创办的ASE基金会带来了新展“新展“命名的时刻”,展出了ASE收藏的部分女性艺术家的群展。女性收藏家、女性策展人到女性艺术家,呈现出了超脱于性别的力量。而收藏家周艟创办的1690艺术收藏空间,和萨奇雅茨画廊共同举办了黎巴嫩80后艺术家奥马尔·拉赫布的个人项目,也是1690艺术收藏空间第一个中东裔艺术家的艺术项目。对于国内的艺术圈而言,这位艺术家与其作品显得稍有陌生感,但不失为我们观察80后藏家趣味的切片。



“命名的时刻”展览现场

ASE·空间


“奥马尔·拉赫布:浮梦之间”展览现场
1690艺术收藏空间


除了本土艺术家,此次上海艺术周中也能看到不少国际艺术家的身影。偏重视觉冲击力的呈现方式令人印象深刻,比如龙美术馆的丹尼尔·克鲁斯-丘博个展(b.1984,英国)在厚涂、拼贴等技法的运用上极具层次感,其密集而震撼的视觉符号带来了极强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张力。


丹尼尔·克鲁斯-丘博个展 “不朽“
龙美术馆展览现场


然而,这类视觉密集的作品风格在近年来西岸及各大国际画廊展出中已较为常见,常驻在此的上海观众看来早已对这些符号逐渐产生了“视觉免疫”,作品在新鲜感上有所下降。

在油罐艺术中心,伊西·伍德(b.1993,美国)和帕特里夏·艾尔斯(b.1975,美国)的个展作品风格独特,尤其伍德通过小幅绘画细腻表现个人情绪。她的作品在欧美受到广泛关注,但在上海的艺术周中,部分观展者将这些作品视为“风格鲜明的视觉符号”。对于一些观众来说,这类作品的新鲜感或许已不如其初次亮相时那么强烈。


伊西·伍德个展 “我今天吃什么“

油罐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图片致谢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摄影:JJYPHOTO


《北方的 1》  30x40x2cm 亚麻布面油画 2024

© 伊⻄ · 伍德 2024,致谢艺术家和卡洛斯 / 石川画廊,伦敦摄影师:Damian Griffiths


帕特里夏·艾尔斯个展 “未得回应的遗迹“

油罐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图片致谢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摄影:JJYPHOTO


Longlati经纬艺术中心举办的莎拉·布克纳(b.1984,德国)与亨尼·阿尔夫坦(b.1979,芬兰)双个展,布克纳以梦幻般的意象表现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的交织,构建出超现实的视觉体验;而阿尔夫坦则通过简洁的构图、清晰的形象和略带戏剧性的叙事牢牢吸引住观者的注意。



亨尼·阿尔夫坦个展“镜厅”

经纬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除了美术馆以外,不少画廊也在主推国际艺术家的展览。贝浩登的阿里·巴尼萨德尔(b.1976,伊朗)个展,画面乍看之下虽然抽象,但其实是艺术家在大大小小的画布上以旋涡和云朵状的笔触,勾勒出的各类人物和半人半兽的生物。



阿里·巴尼萨德尔个展“占卜师”
贝浩登展览现场

也有国际画廊如保拉·库伯画廊以上海艺术周的契机在上海举办快闪展览项目。保拉·库伯画廊选址上海裕华新村一座三层花园洋房中举办群展,这亦是画廊在亚洲地区首次举办展览。



保拉·库伯上海特别项目“回响:一次群展”展览现场

上海裕华新村 30 号

2024.11.6-12.26

摄影:LING



从2024年上海艺术周期间的一系列国际板展览的表现来看,当前的上海艺术市场在国际化进程中正处于一个深层调整期。部分蓝筹画廊的退出和西岸地区画廊的减少或是市场微调的信号,当前市场对国际内容的需求逐步从简单的视觉消费转向文化认同的再平衡。上海的国际板块展览未来的策略或许即将面临“被迫”更关注本土观众的文化理解和实际需求,以促进国际作品与本地观众的互动深度。



加布里埃尔·莱斯特个展 “美琪大华”

vanguard画廊


约瑟夫·耶格尔个展“天国的遗民”

天线空间展览现场


位于浦东的新空间,南志阁艺术中心
开馆首展“永恒的生命”



Hi艺术
当代艺术资讯专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