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联网上有位理发师火了。看上去很质朴的一位大姐,普普通通、还有点简陋的理发店,上演多场“大变活人”。网友称赞她是人民的理发师,终于“有理发师听得懂人话了”。
网络流传最广的,一定是最极端的对比案例。然而,她能够在尊重客户意愿的情况下,取得双方满意的效果,背后显然是硬实力。
在她爆火后,很多网友从全国各地奔袭上千里;坐火车、坐飞机、开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赶赴,然后排上通宵的队,只为让晓华姐剪个三十块的头。
尤其难得的是,在全国媒体闻风而来,无数网友主动分享体验之下,仍然是好评满满,可谓扛住放大镜的检验。
口腔和理发看似八杆子打不着,但有一点,牙医们这两年在自嘲时,经常会说:收费还比不上理发的。背后既有心酸,多少也透露出一点点自矜:牙科作为医疗,比理发技术含量高;收费却还比不上。
事实证明,技术含量高低,并非差异化的障碍。中国不缺理发师,更不缺各路造型顾问、发型总监,但几个人敢说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大到让客户奔袭千里?
有次同行们吃饭,分析说检验口腔品牌的唯一标准,是患者愿穿越大半个中国找你看牙。大部分诊所的定位是“本地服务”,做周围3公里的生意。这说明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并非你的技术,只是你的地理。
花几百块甚至上千块路费去剪头,值得吗?消费者认为值,就值。还有网友总结,不是为了剪头,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现在大家总说情绪价值,包括我看很多口腔培训也在讲所谓情绪价值,可惜大部分内容都流于表面,甚至是话术的范畴,怎样化解冲突?怎样赞美客户?怎样端茶倒水?……
这样理解情绪价值有点肤浅。不但容易复制,也容易会有反噬。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消费时店员无微不至、体验很好,后由于获得新信息,或者产品表现不满意,依然发生纠纷。甚至有人再回想之前的服务,反而有“引导消费”、“口蜜腹剑”之怨。社交媒体上就不乏这样的分享。所谓溢价建立在表面功夫上,很难在长期保持真正的差异化。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地方,每个机构都有特定的文化。终极的情绪价值,是找到同频的惊喜,基于精神的向往,价值观的双向奔赴,自然就是“遇见更好的自己”。
那些有跨城患者的牙医,要么是多年医患关系自带的超强信任,要么具有非常强的个人标识:比如经过媒体放大的经历,或展示出的某一领域技术。
甚至,单一经历和技术,都未必不可替代,让患者难忘的,还是点滴穿起的,那个真实的人。真实感才是信任的来源。
去年有个做医疗代运营的公司,曾向我展示他们的优秀病例:某观看量百万的视频,一位女牙医饱含深情的讲述母亲看牙经历。据说该视频带来至少上千咨询。——某技术大牛批评,视频提及的技术,只是噱头。甚至可说是过时的技术。但架不住情绪带来的病毒式传播(视频中情感元素很多:母女关系、传统孝道、人生遗憾……)。
我说归根结底,还是你们大咖都太正襟危坐、一板一眼,医疗科普内容更是你抄我抄,过于同质。能让人不计代价跟随的,终究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