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本质与15块的基台

文摘   2024-11-12 21:16   广东  

有位同行吐槽,最近他无意中发现,某家自称 “技术领先”的机构,竟是山寨基台大户,一个基台控制在15块,瞬间感觉不好了。

其实,三方基台泛滥的现象已是既成事实了。当年我卖植体的时候,老外最忌讳“三方基台”。

买三方意味着不买原厂,销售变少,此其一。非原厂质量不可控,出现问题牵扯植体,此其二。另外,在观念上,医疗材料“偷工减料”,总归有点伦理灰色:文献成功率建立在原厂植体+原厂配件+标准操作的基础上。非要等式里拿掉一个元素,动机纯粹节省成本——再考虑到当年的收费标准——很难说道德上没有瑕疵。

随着cad-cam日益成熟,开始还讲究原厂配套的专用切削基台,后来有意无意的,“个性化”逐渐就justify了非原厂的合法性。加上一些现实层面的原因,如注册证、挂网的时间差,换代理、集采后的断货,三方基台更加常规化。

忽如一夜春风来,现在很多诊配件选择已到了细思极恐的地步。

最大的动力必然是降本。当市场价低到匪夷所思的地步,能省钱的办法都是好的。

至于质量嘛,只要戴上去没有明显晃动,堪堪能把修复完成,似乎都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低价客户,对效果往往没那么挑剔。在有些情况下,甚至稍微有点晃,也不是不能接受嘛。

很多人是这样看待这件事的:便宜的和贵的,也许质量不能完全等同。但我们也不要90分嘛,60分万岁,能用就行……假如出了问题,反正便宜,返工就是了。甚至有机构认真测算了出错率,并将“返工”甚至“退款”作为成本项,得出结论:在价格差大于X的情况下,出错率在Y%是可以接受的。

行为学上,有“Slippery Slope(滑坡效应)”的概念,指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的趋势。尤其是那些刚开始无伤大雅,任其发展却会越陷越深的行为。其原理类似个体版的“破窗效应”。坏习惯总是逐步累积的,底线也是不断降低的。

我就听过这样的趣事:某医生,一开始是原厂配件拥趸,绝不考虑三方基台。去年某些品牌缺货缺的离谱,在某销售的一再推销下,终于尝试了非原厂——但还算官方合作渠道,质量有所保证。从此,他的心理屏障被打破了,越用越便宜。

前两天有位专家说,他感觉集采后,连某大牌的原厂标准基台都不好用了。这只是他的手感,倒也拿不住证据。但是,他说,价格是之前几分之一,你要说厂家完全没偷工减料,很难相信。

这几年大家都在说“医疗本质”,或许正是缺啥喊啥。

开头那家让同行大跌眼镜的机构,人家就张口闭口大爱无疆,自我定位高精尖技术,珠穆朗玛峰。然后基于这个逻辑,在某些技术上还搞高收费。高收费+15块的基台,这才是让同行大跌眼镜的对比:真是降本增效的梦幻组合啊!

任你说破个大天,把胸脯拍得山响,硬说15块质量没差;好比一个立志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者,自己穿拼多多9.9的球鞋,非说9.9一样好,让我们不要歧视拼多多,可能吗?

可能也可能吧,就不是职业的呗,对存在的风险一无所知。

正如上高精尖的机构,在国内外还没长期循证的情况下,硬是让可以常规种植的患者,选了更高难度、更高风险的方案,看上去还很自得于自己技术多么好。全然违背了审慎原则。

……

其实我特别不想提这事,因所涉专家,在生活里是一个很热情、很友好、很和蔼可亲的人。从心理上,很难把“没有医德”之标签,放在这个形象上。

跟一位校友说了这件事——校友好险要去那看牙,被我劝下。

他问:这人不行?

我说:这人吧,也不能说不行,甚至看起来人怪好的,但在医疗上,真的很难评……

校友一针见血地说:

希特勒还生活自律、忠贞不二呢。丘吉尔则醉生梦死,还搞婚外情。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你纠结他人怪好的,有意义吗?

说起行业方向,一聊一个不吱声

会高难度病例,就是好牙医了?

种植无国界
口腔从业者的闲聊扯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