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了场消费赛道的投资路演,对口腔服务产生一点思考。
来自头部机构的投资人们,一致表示,最大的痛苦并非来自“内卷”或“衰退”本身;更多来自“预期落空”:我们都习惯于高增长、快发展、抢资源,理所当然的一切戛然而止,真是太难受了。
好消息是,再难受一阵——
大家就习惯了……
开玩笑的。
世界的有趣之处往往在于,当大多数人都觉得情况好极了的时候,离开始变坏就不远了。当大多数人都觉得情况糟透了的时候,离发生转机也不远了。
投资人不约而同地说:要做好简单的事,要回归常识。听起来一点不高大上。
越是不利的环境、越有焦躁的心态,越容易让人疯狂寻找“秘籍”。指望着听一耳朵“秘籍”,立刻逆风翻盘、大杀四方。
其实,大部分时候,问题恰恰是忘掉了常识。好比,前两年消费赛道最热的时候,创投圈竟有单店估值上亿的奇闻。卖钻石也卖不出这种价值吧,何况是咖啡奶茶煎饼果子……有人停下来想过,合理吗?(夸张的估值,口腔行业也未见得陌生吧。)
再说,就算世界上存在秘籍,重点并不在秘籍,在练的人。
同样是易筋经,鸠摩智练得走火入魔,游坦之就能练成神功,扫地僧还成了一代传奇。你说到底是易筋经不行?还是鸠摩智不行?
……
36氪基金创始人分享的一则趣谈:他们投了一堆“高科技含量”项目,什么芯片医药甚至火箭,现金流都是负的(估值倒不错);这两年最给他们赚钱的,恰恰是大家看不上的“低技术”。好比一个卖电子蜡烛的项目,在国外大杀四方,几乎把火箭亏的现金流,给拉平了……
商业项目成功与否,评价标准不是创始人的孤芳自赏,是市场给予的盈利反馈。火箭当然很好,对人类很重要,只是假如没有对应切实需求,那么可能更适合作为科研投入,而非商业项目。
之前写,会高难度病例就是好牙医了?追求技术是好事,当动力是自身的专业深造,而非为“炫技”而“炫技”。
这些年,国内对“匠人精神”的说法,属实有那么点神话。——没有说匠人精神不好的意思,只是凡事不能光盯着“单点”。追求自己参考系下的“极致”是个人选择,一旦行为涉及到他人,多少要有点换位思考。梵高可以一辈子创作世人不懂的画,那是因为有个哥哥能为他买单。真心造福患者,心态就不能是:每位患者都上最高的难度,收最高的费用。……
其实,换成服务类似。
我曾吐槽有些诊所堆大量广告,一边看牙星巴克、种植车接车送,一边号称全市最低价。从获客角度,我相信是有效的。一部分人,尤其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会为一颗赠品芝麻买下整个西瓜。利用患者“贪小便宜”的心理,加一堆无关的“羊毛”,最后羊毛出在羊身上,必然要牺牲医疗价值,这能持续吗?
另外一个例子,我曾介绍好朋友去某机构看牙。机构本身挺靠谱的,但估计被卷得没办法,全程服务+营销buff,结果弄巧成拙了:朋友就是搞营销的,精准看出每个环节后面的升单动机(估计做得也不太熟练),防备心拉满,回来找我好一顿抱怨。
服务本来是好事,怕就怕不分三七二十一往上叠,完全不考虑患者体验,只能感动自己。(目标患者需要这么多服务吗?)因为服务有成本啊,如果堆的全然不是那么个地方,患者未必领情。再说,付出超额服务,很自然会期待超额回报……凡事过犹不及。先做好基本,再逐步改进,也是一种常识。
我们总是盼望“出奇制胜”,殊不知,在孙子兵法里,“以奇胜”的上一句是:“以正合”。
先稳住基本面,才轮得到安排“奇兵”。计谋常为虚,弄巧易成拙。
投资人说得对,简单的事,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