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与加拿大专家Ken Serota聊了口腔技术与趋势。简单开了个头,稍微记录下。本月我们都会去SEPES大会,到时继续探讨。
他算老一辈专家吧,八十年代已开始执业,发表七十多篇文献,1999年发起ROOTS SUMMIT全科和牙体牙髓大会,2015年成立口腔多学科协作项目NEXUS,还曾负责Navident全球学术。
这是一位超级全球化的人,资历深+心态open,开诊所、在大学任教、搞了一个口腔访谈栏目,访问过全球上百位优秀从业者——但是,“全球”里,中国似乎暂时缺失。
中国口腔发展实在太快,既是坐经济的高速列车,也是借助后发优势。毕竟,有了方向只要往前冲就好。当方向不确定,作出进展就很难。
在医疗领域,北美是全球领导者;在学术上,是很多标准的制定者;在临床上,是创新疗法的实践者;在商业上,充斥着行业巨头。这些因素,相辅相成、互相加强。
在口腔里,欧美学术界互通性不错,两边求学、执业的大师不少。只是,谈到数字化口腔,欧洲天花板很明显。
一个是创新土壤不足,这些年,欧洲整体是低利率、低增长、高福利环境(相对北美),多少形成路径依赖。在价值观的底层,欧洲医疗须考虑“普惠”。而美国似乎更偏“效率”。即便在自付占多的口腔,也会受到影响。
还一个是多国家、多语言的欧洲,很难形成规模化市场。欧盟内部固然没有贸易壁垒,但不同的语言、文化、制度等等,会阻碍某项技术/应用摧枯拉朽。加之近年欧洲右转,国与国猜忌增加——就连一个西红柿,都能让法国和西班牙吵起来。而美国广袤的单一市场,和一体化较好的美加经济圈,就很利于新技术在北美星火燎原。
我们都想到口腔导航/机器人的例子。美国的Yomi还没进入欧洲市场,这背后就有政策、商业可行性的考量。诞生于欧洲的Navident、X-Guide,在欧洲推广速度挺慢。可Navident去了北美发展,阻力少很多。
我们都同意,口腔数字化的未来,不在北美,就在中国。创新环境和规模市场,都超过欧洲。
中国的优势在于没有历史包袱。开始晚,当然起手就买最新的。经验多,则很难回到一张白纸的状态。我小时候学校还教过珠算呢,回头看真是难以想象。那些开业二三十年的欧美机构,多少遗留着这样那样的“算盘”。只有在中国,在近十几年从零起步作出的口腔大市场,才可能看到如此高的新技术渗透。
美国的优势在于成熟的产业资本。
与创新技术/设备相关,绕不开资本;资本绕不开投资回报。我们经常听闻国内环境比较浮躁,机构太短视、太逐利。有一说一,难道资本不逐利,去逐理想和情怀?至于短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同样的钱,今天就是比明天值钱,这叫贴现。只是说,当资源丰富达到了一定程度,短期投无可投;出于风险分散和超额获利,才会有更多资本青睐长期项目。
长期投资,或许是个“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演变。钱足够多,那么你只要拿出一部分满足眼前的、必须的、紧迫的需求,剩下的可以花样百出的去满足远期的、小众的、天马行空的需求。手上只有三瓜两枣,吃个饭还要精打细算,怎么可能不计较即时回报?
社会大胆探索,要有充足的剩余价值。哪怕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也是在生产力提高,有足够粮食养活“闲人”的时候,才产生了科学和艺术。北美无疑有强大的创新力,正因为社会有更大剩余、可以承担更高风险。
……
中国还是北美?我们相约在欧洲面对面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