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成功=医生+患者+产品,CleanImplant聊天记

文摘   2024-09-26 21:58   中国  

今天与CleanImplant创始人Dr. Dirk U. Duddeck聊了一个多小时。就是种植体清洁相关文献的第一作者。

早在十几年前,欧美市场已产生种植并发症的问题,如种植体周围炎。大家往往从两个方面寻找原因:医生问题(操作不当、不良修复体、位置不对……),患者问题(易感体质、牙周病史、口腔卫生……)。很少人聚焦产品质量因素。——准确的说法是,对产品的关注更聚焦在早期骨结合。一旦取得骨结合,后期问题便归因在感染与受力,更不太考虑表面清洁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如表面不清洁,很快会反应在骨结合失败,而非影响长期。

另外,Dr. Duddeck说,对由临床应用推动的种植来说,厂家研发与学科发现密不可分;早期科研与几个厂家紧密相连,大家也不想得罪他们。直到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家对种植体的有效设计有了足够了解,可以相对科学地界定不同参数,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厂家选择,就需要更科学地评估种植体“质量”。

什么是质量好的种植体?原始设计是一方面,还要生产结果稳定可靠。(而非参数忽大忽小,包括种植体-基太连接其实也可纳入“可靠”维度。没有哪家原始设计是留缝的,缝隙的存在很大程度是加工精度不够。)随着金属离子与促炎效应等的发现,“表面清洁”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

这就是CleanImplant基金的缘起。

每个生产商都可以给出自己的“产品设计”。但是在更广义的角度,有无一以贯之的透明标准,可以在种植体之间做横向对比?有无哪些参数,是无论外型、连接方式、配件设计多么各异,都需要遵守的标准?

Dr. DuddeckTomas Albrektsson一拍即合,从产品一致性、表面清洁度、合理粗糙程度等入手,做了一系列研究和检测,初步制定了全球首个“种植体合格”维度的参考标准。“清洁”不是静态的状态,还要不同时间、批次的产品,持续抽样都能获得稳定表现。

种植体表面清洁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除表面处理、消毒、清洗等各环节按部就班实施,大家很容易忽略最后的包装环节。检测出的很多杂质,是与包装环节相连的塑料颗粒。

正如我们在中国市场看到的,厂家天然热衷推广新的概念,要与竞争对手拉开差异,欧美市场同样如此。很长一段时间,“清洁”总让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直到近几年,随着对口腔微环境理论的深入、大量长时间的病例跟踪、检测与研究水平的不断革新,“清洁种植体”才开始得到关注。

还应记住一个因素:种植体正在从口腔“高科技”变成“大众消费”。拼参数变得不再那么有意义,而追求性价比背后最大的顾虑成了——产品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CleanImplant才迎来关注和发展机会。

作为一个非盈利组织,Dr. Duddeck多次拒绝带着重金买报告的厂家。所有认证都是在随机抽取厂商样品,进行多次检测后颁发。

一个有趣的事情是,清洁,或说质量稳定,并不与售价直接相关。不是越贵的种植体,表面就越清洁。Dr. Duddeck检测过的种植体,售价范围从十几欧到几百欧不等。在坐标的极值上,好比售价十几欧(某巴西种植体),获得合格可控的生产水平几乎不可能。顶级的几百欧,也很难检测到生产瑕疵。剔除最高和最低,在广大的市场中间,售价与清洁,并无关系。厂商采取表面处理和灭菌方式不同,有效清洁所需要的步骤和难度并不一样。

说到中国种植体,我们谈到他最早的印象并不正面。近年,随着亚洲种植市场的崛起,Dr. Duddeck认为中国产品质量肯定会比几年前好。只是可能在欧美市场没有存在感,没怎么收到送检产品。他们近期在积极纳入更多品牌检测,希望有机会验证这一结论。

种植成功=医生+患者+产品。每个维度都需要客观的验证标准。医生需接受同行评议、有切实的长期成功数据(需要完善病例和随访制度);患者可以通过口内卫生状况、生物型评估风险;那产品呢?除了文献验证的临床结果,像CleanImplant这样的三方机构,也在提供一种客观评估的视角。

最后,Dr. Duddeck分享到,清洁从来不是唯一的维度。些牙医把种植体寄过来检测,结果“不清洁”。由于与特定厂商合作很久,并不会完全停止使用产品。(只是在遇到高风险患者时,才会避开,作为降低失败率的手段。)但是,每当跟厂家口角,都可以把报告甩过去,作为终极大招。……

德国医生的境界也不咋地嘛。

有多少种植体,出厂清洁不彻底

关于“清洁种植体”,你想知道什么?

种植无国界
没有干货,全是个人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