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再写展会系列,该说的都说得差不多了。架不住有人问,上海展看了啥?
真……没看啥,甚至昨儿同行都没约在会场里。
今天还是去了下。
我想纠正之前的说法:展会还是有必要的。因为真实产品的细节捕捉、面对面交流的丰富程度、大功率人货场的能量密度,线上或文字不可比拟。
“必要性”不是展会本身,而是人和人交流的刚需,行业信息交汇的刚需。
所以,展会是必要的,但特定展会有无必要,则不一定。
传统上大家说口腔三大展会。后来东西南北中、省、市,N个省/市的组合,纷纷搞自己的会。
某种角度何尝不是种占地盘?你开得、我也开得。无非苦一苦行业,紧一紧厂家。毕竟从传统角度看,这是影响力的不二来源。
然后上海展,一下还有俩。(当然,有段时间算巡回。)
今天有位朋友在吐槽,明明就这么些人,为啥要放四天?把本就有限的人流更加分散了。而且作为工作人员,四天着实耗人。最耗的是明明人不多,还得守一天,心累得很。
作为经常组织活动的人,我负责地说:从规模和档次角度,4肯定比3好。连续租场地不会增加十分多成本,但可卖更多“slot”,四天参会累计人次还比三天高……
从参加者的角度看,的确值得三思。即便真心想来听课,看起来四天主题选择多,但要待四天,时间金钱成本都高,精简或许才更好。
这可能也是一个行业的隐喻。过去发展方式是摊大饼、扩地盘、占领土,不计代价攻城略地、多吃多占。未来不管是内卷压力、管理挑战、成本限制,可能都需要收缩、细化、精简,干实事、抓重点,放弃那些规模、排场、虚名。
从某种角度,规模和盛名也是压力,把人拉扯到极致。为了赶路而赶路,为了超越而超越,为了破纪录而玩数字游戏。这两年都讲回归医疗本质,一遍一遍地。恰恰说明,现状是偏离“医疗本质”。
偏离本质,不仅适用于口腔。
消费降级,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大型的“回归本质”,大家都不太愿意去整那些虚头巴脑了。别跟我说品牌,别给我说底蕴,咱就是说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最低付出多少?你贵我就去找平替。
……
我有个特别跳跃的联想。所谓影响力(可置换成竞争力、甚至权利),到底来源于什么。
传统上来自:自上而下、一呼百应、如臂使指、锣鼓喧天,背后的逻辑就是集中资源、占据地盘、拥有建设力和破坏力。这是与过去的生产环境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多样化的需求、来自互联网传播生活方式驱动的话语权分散……未来真正的影响力,或者会发生偏移,不在于站得多高,而是:你讲话有多少人愿意听。
关于这点,有这样一个悖论:在主仆关系中,谁更有影响力?看起来当然主人有权利。换一种角度,如果有天两人分开,是主人更不适应,还是仆人更不适应?谁愿意付出成本恢复初始状态?可能就取决于,仆人服务得有多好+主人工资有多高。
大家说我经常吐槽品牌的花拳绣腿,其实,我只是比较相信,解决实在的问题。表现在产品端就是你的产品有效果,表现在服务端就是别人离不开你。华丽的词藻、精美的设计,都离不开这些核心。
回到上海展二选一的话题,为啥有这个说法呢,前两年经常有刚入行、或大医疗的朋友让我介绍口腔,然后说到行业活动,他们就会问:那为啥有两个上海展?一个来自展会,一个来自学会。
从行政加持的角度,学会才是刚需。理论上,只要祭出学分、点名这个杀器,参会人数就有保底。不过,这两年,好像效果越来越有限。
真正的权力到底是体现在一声令下莫敢不从,还是,众人不由自主的仰望与呼唤,在争议时寻找结论,在迷惘时寻求指引?到底是都得来打卡的存在感,还是缺位会让大家空虚的期盼?
当然,以上纯属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