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中国-西班牙商务论坛,跟形形色色的人聊贸易、技术与品牌,很多感想。
1、关于国家标签
每次谈中国品牌,都绕不开所谓“既有印象”:外国人怎么看Made in China?是不是离不开廉价、仿制、义乌百货?发达市场能不能接受中国走中高端?
转换成西班牙人视角,烦恼都一样。
西班牙经济事务秘书在发言时,上来就说“大家都知道西班牙的火腿、奶酪、橄榄油、红酒,其实我们不只这些……”
今天到场的西班牙企业代表,就来自石油、光伏、机械制造、数字技术……
来自西班牙工业制造家族Nicolás-Correa的三代,笑称早年父辈来中国开厂时,当地人都不理解:敢情你们不是造红酒啊?来自西班牙的制造企业,中国人总觉得没有“德国制造”靠谱。
我深感共鸣,当年卖种植体,都不愿意说“西班牙制造”,情愿说“欧洲制造”。因为大家对西班牙的印象是“阳光、海滩、艺术”;对西班牙人的印象是“懒散、话多、不守时”。这都是来自西班牙南部的印象。
所谓“国家标签”,不光中国产品觉得拖后腿。
从个体企业层面,打破既定印象非常难,也无需与之宣战。做好产品才是万变不离其宗。几十年奋斗,Nicolás-Correa把自己打造成欧洲领先的铣床供应商,于是,客户脑子里不会再有“西班牙制造”这个条条框框。
“贴标签”是人们试图快速建立认知的“捷径”。贴标签是因为不了解,因为还没形成品牌的特定认知。某种层面,“标签”就是纸老虎,主动走进客户,让更多客户建立认知,就能打破。就怕自己先被观念束缚了,老觉得人家看低自己,那样,“标签”便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2、关于比较优势
西班牙政府和企业真是憋足了劲,总结出好多战略优势。比如西班牙市场通往拉美,西班牙连接欧洲和非洲。
讲到与非洲隔海相望,我都快听笑了。欧洲有个地图梗,包括西班牙人自嘲时也会说——他们是“非洲国家”。这既指地理,又指历史(摩尔人打过直布罗陀海峡),还反映其在西欧经济地位不如德法。
我深信,凡事一体两面,最大的优点往往是最大的弱点。反过来,最大的缺点也可以是最大的优势,全看怎么诠释。
跟在场的西班牙人聊中国医疗,他们固然第一印象是“性价比”,也有很多人联想到“新颖”。因为行业发展快、传统包袱少,自然有新的尝试。其实,换个角度,很多中企想要摆脱的“物美价廉”标签,就是最直接的市场进入战略。与其憋足劲证明“我不是我不是”,不如大大方方先圈一波基本盘。就找那些想要找“me too”产品的客户,先开张了再说。
而且,中国电子产品,像华为、小米的手机,在欧洲认知度蛮高了。抓住“数字化”的标签,加上“性价比”,目标人群已经呼之欲出。
3、关于贸易与放开
今天碰到的老外都说,中国对欧洲几国的免签,以及对更多国家的144小时过境签,拉动效应非常非常大。
我问起这两天的“放开外资医疗”,几个贸易促进会的连说机会好,要去本国医疗企业宣传一下。经贸往来频繁对应着人员流动增加,这些在中国的外籍“流动人口”,天然有看病需求。如能与欧洲医疗机构打通,在信任度和方便程度,都会增加。
当然,这些“流动人口”对比中国市场只是少数。更大的机会是在于,中国市场的海量人口,让很多西班牙和欧洲医疗企业,觉得一旦进入有规模化的降本增效空间。医疗行业受政策、习俗影响挺大,很多医疗产品目前没进中国,对于他们来说,可以考虑跟着外资医疗机构进中国。
这些只是泛泛而谈的设想,但是明确的是,随着双向门打开,意想不到的机会降涌现出来。
今年,国内企业热衷讨论出海。镜子的另一面是,越来越多的西班牙企业也想着如何进来。就拿口腔来说,我曾写过,国内同行觉得完蛋了,国外同行还想着中国大有可为。互相都看对方是应许之地。
其实一点都不矛盾。随着信息的汇集,随着选择的增多,以前看来无解的需求,换个路径或许就有了办法;有些看起来小众的需求,来自不同源头的汇一汇,就成为可观的市场。更多的可能性是在碰撞、融合、比较、竞争中产生的。有的企业能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有的企业能通过个性化丰富市场。
一边外资进入,一边中企出海,顺境是所有物种的狂欢。逆境是唯有强者生存的战场。
按今时今日的制造能力,不光是在中国,在全球范围,产品不是不足,而是过剩。
产能过剩,竞争变多,固守既有是不可能的。你不动,别人在动;绝对位置不动,相对位置也要发生变化。最终留给静止不动的空间越来越小。
变化,是一种不可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