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间的讨论,纯属虚构。
有个表现不错的国产品牌,要找国际顶级专家合作。一是走向国际,二是差异化。我说可能是长期品牌塑造,不是奔着短期销售。朋友说就是为了促销,于是忍不住吐了半天槽。
市场进展到这个阶段,靠单一背书拉动销量的可能性,比较小。在行业早期,专家具有稀缺性,而且话语权很大。
今天不管是产品同质化现状,还是用户的成熟度本身,使得单一因素能拉动销售的几率,没以前那么高。指望单一专家,哪怕国际专家,预期都要设得合理。
第二,抛开名气本身,还得考虑可信度问题。就像段子说的:你信周杰伦真的骑电动车?——讲真的,周杰伦代言效果或许不错,目标消费者大概率并不计较明星用不用,倒可能真因为周杰伦记住品牌。
岔一句,我们常看不惯毫无代表作的“偶像”,和其背后狂热刷单的“饭圈”行为。但是,这恰恰奠定了偶像的商业号召力。自诩理性成熟的人,不会因某个明星代言就去买某样产品,无形中降低了喜爱明星之商业价值。某种意义上,世界的确是由最偏执的那帮人塑造的。
牙医属于偏理性的群体。挂上某专家的脸,他们就买。这种可能性今天不太大。还得看专家真的在用,还是默认在“恰饭”。
一个国产品牌拉上国际顶级专家,如果是之前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多数围观者会默认你们是逢场作戏,说服力没那么强。
其实,专家背书总归是好事。国产品牌有意识去碰顶级专家,怎么说都很有勇气。之所以吐槽,还是惋惜其性价比。
商业决策总要看投入产出。我曾说,一切解决方案都要看成本。成本太贵,痛点可以一直痛着。价格合适,痒点都能立即成交。
产品和专家的合作不是绝对的,花多少代价?直接决定行为是否理性。
花十五块钱吃碗面叫解决生理需求。花五百块钱吃面,是追求极致的食材。花五千块、五万块,去米其林餐厅,要的是情绪价值、社交价值。如果花五百万,显然不是为了面本身,好比陪你吃的是巴菲特。但是,假如不搞个直播、上个新闻、拉一波市值,巴菲特的面也不值这价啊。指望巴菲特的金玉良言让人茅塞顿开,从此走上巅峰收回投资,那不成大冤种了。
我对国际专家最大的疑问是,他身价已到达了顶级,是否足以给国产品牌,创造相应的产出。
理想的专家与品牌,是彼此成就的关系。Urban和盖氏,是术式与产品的紧密结合。
很多以色列和韩国品牌在欧洲晋升主流,离不开广泛开展学术合作,并挖掘中青年专家。像Linkivicius与美格真、MIS,就是基于自身理论的合作关系。
门当户对重要,彼此坦诚也很重要。一段关系,还是要考虑可持续性。
几年前,我和某国产品牌合作。由于缺乏经验,在活动前,他们跑来询问竞品的接待规格。当时我还特别跟他们说,你们千万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学人家订头等舱。
第一,你们产品定位是平价,甚至低价。企业文化也很朴素,没必要整虚的。
第二,你们首次参加活动,不能光想着本次。今天你只负责两位专家,拉高规格接待,是不是为以后设了成例?再搞活动,再接待更多专家,还能复制吗?如果不能,专家们会不会觉得你们在区别对待?
而且,这次你出于和外企竞争的心理,下次跟同样专家合作,能不能保持同样的标准?如果保持不了,这次的两个专家是不是反而无法维护好?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他们没听。果然,短期专家很满意,没过两年,接待标准又回到原样。很多专家对该企业有做事“乱糟糟”的评价。……
归根到底,还是别指望一击即中、一劳永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