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021 HONGKONG 会场之一,艺穗会外景 ©️ ART021 HONGKONG受访:包一峰、周大为、Wendy Xu、季玉年、蓝仲轩、蒋伟、华雨舟
获香港“文化艺术盛事基金”资助,ART021首度进驻香港。昨日,首届 ART021 HONG KONG 香港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结束为期四天的展会单元,“艺构之旅”和“大湾区艺术周”两大单元还将持续至9月8日。今天,城市的艺术环境已经离不开艺术博览会和画廊的推动。在大湾区,ART021团队将工作重心从深圳转移到了香港,可以说是时代背景下调整与重塑的一个缩影,为我们理解地区性的市场现状提供了视角。作为亚洲乃至全球艺术的重要枢纽,一直发挥桥梁作用的香港依然展现出活力与韧性。香港文化多元性和开放性为艺术市场提供了土壤,但随着经济放缓,此时的进军行动依然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和压力。博览会期间,我们采访了ART021集团联合创始人包一峰和周大为,以及六家画廊参展商,从自身的实践和观察出发,谈论在当前环境下艺术市场所展现的趋势与动态,以及各自的理解和选择。在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当下,ART021的进军增加了破局的可能性,但内地尤其是中小型画廊依然面临一种尴尬的局面:成本高昂、资源有限、影响力较弱,但又不得不往外拓展。许多参与者对当下和未来都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强调了在变化中寻求稳定与发展的必要性。在诸多问题悬而未决的当下寻求长远的成功,除了策略和模式的调整,还需要克服可能的文化障碍和摆脱惯性,以及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求对地方市场的深入理解和适应,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走向。ART021对于市场的敏感度和灵活性将再一次发挥作用。在人流涌动的博览会现场,尽管对市场前景表示担忧,但各方仍然抱有积极的态度。
1、我们在这个时候进入香港,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经过在上海十多年的实践、在北京五年的积累,以及在深圳三年的探索,我们的经验变得更加完整,才能有足够的能力支撑我们进一步拓展和服务。我们当然希望能够在香港长期扎根,但在此之前,必须综合评估一下本届博览会的财务情况,确保我们的投入能够获得良好的回报,以及未来的每一年都能在收入和参展画廊数量上有一定的增长。在香港做博览会的成本确实非常高,这一点我们也是亲身来到这里后才深刻体会到,不得不采取一些降低成本的方法,比如通过自贸区集中运输等等,只有帮助画廊降低成本,他们才会更有意愿参与,同时也才有机会至少保本,并获得一些盈利。香港因为有相对完善的体系,在搭建、消防方面的要求比任何地方都严格,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了解整个流程。我们也不得不考虑香港巴塞尔艺博会这个因素,许多画廊无法在同一城市中同时参与多个博览会,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但至少在目前,我们已经在香港安排了几位同事长期驻扎,考虑到香港的人工成本等各方面都不低,这体现了我们对在香港发展的承诺和准备。2、我们在香港举办博览会的目标不仅仅是吸引内地藏家到香港购买艺术品,在本届ART021 HONG KONG艺博会上,我们更加强调了“全球南方”的概念,特别关注并推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东地区的艺术家,以此作为重点合作对象,通过差异化的举措建立独特的品牌个性。更重要的是借助香港这个平台,提升ART021品牌的国际知名度,这是我们尤为看重的。这也将为上海博览会带来助力,这当中有反哺的关系,具有相互促进的效果。3、在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本土画廊和艺术家来吸纳资源,扩大本土市场,毕竟香港的博览会不仅面向香港本地市场,还具有面向整个亚洲的潜力。面向不同的亚洲艺博会,我们希望做出自己的风格,我们不在乎与他人比较规模,而是专注于做好自己,保持自身的成长节奏。香港巴塞尔的作品量级和规格普遍较高,但他们也设有年轻画廊的单元,而这个单元里的画廊可能更有兴趣参加像我们这样的博览会。4、我们并没有放弃深圳,DnA只是暂时暂停,而并非停办。对于未来的发展,我现在也很难给出确切的说法,或许将来我们会在香港和深圳两个城市之间轮换举行,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今天,大湾区的城际交通已经不仅仅是城际列车,更像是地铁一样,两地之间的往来非常便利。香港博览会的大湾区概念已经将深圳和广州融入其中,虽然这次只是将这些城市置于同一屋檐下,但真正连贯的活动仍然较少,未来,我们会一步步推进,在这个区域投入更多时间,将藏家真正带动起来。5、我一直认为,要使一个市场做得好、做得深、做得大,单凭一个人或一个博览会的力量是不够的。就像过去普遍认为当代艺术的重心在北京,随着不同博览会和美术馆的发展,上海的艺术生态和氛围才逐渐建立起来,这是群策群力,而非相互打压的结果。对于大湾区来说,艺术深圳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无论是魔灯院还是其他博览会,这些共同的努力都在培育这片艺术土壤,培养大家的艺术消费习惯。如果消费没有形成习惯或缺乏持续性,画廊也难以维持生存。6、ART021每到新的地方,都会启动前两年邀请制,第三年才开始开放申请的机制。这种做法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塑造形象和定位。对于第一届ART021 HONG KONG,我们在选择画廊时首先考虑他们能否承受香港的费用,并且如果画廊对香港不熟悉且没有一定的客户资源,仅依赖我们来支持也会有困难。在博览会中,我们有大画廊,如香格纳和季丰轩这些在上海和香港艺术圈中都有较高地位的机构。同时,我们也邀请了如华氏和唐人这些在香港、新加坡、泰国和北京都有布局的画廊。楼上还有日本画廊和本土年轻画廊,以及与水墨大家合作的空间,以多层次的组合展现出丰富的艺术表达,也希望画廊能够具备一定的成熟度和资源,并能与其他画廊形成互补。7、我们最大的优势可能就是没有包袱,决策灵活。这是因为我们与其他机构有所不同,他们往往涉及政府参与、画廊协会或投资方,决策过程较为复杂。而我们三个人只需通过一条微信就能迅速达成共识,解决问题。高效的沟通和决策机制使我们能够迅速达成协议,并推动项目顺利进行。尽管市场环境不完全在我们掌控之中,我们仍对市场充满信心。即使经济情况不佳,总会有一部分人继续购买艺术品。只要我们做得好,大家的支持依然会存在。首先,从博览会和画廊的角度来看,必须对市场充满信心,才能给予藏家信心。如果博览会和画廊都没有信心,藏家更不会有信心。
8、我们毕竟是平台博览会,而非学术机构,当然我们需要提出一些概念,因为有些时候不见得学术机构或者媒体会去提。中国当代艺术这十年在全球的影响面如此之弱,到底是因为作品不好、艺术家不好,还是因为政治因素?原因是我们不能控制的,但是我们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份责任,去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全球。这是提出“全球南方”最基本的思考。9、艺术本质上是交流而非对抗。香港有它的优势,金融体系、基础设施、税收和财富集聚等方面都是推动艺术行业发展的利好因素。虽然香港被称为艺术中心,但目前主要集中在拍卖和交易上。尽管最近几年有了M+和大馆,但作为艺术中心,这些还不够全面。香港是否可能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的窗口?这里提到的“中国”不仅包括大陆,还涉及全球南方文化的关注。香港是否可以成为一个体现“中国性”的文化中心?在走出去与引进的过程中,香港或许是最适合的地点。
10、多变的市场环境会带来更多的机会,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和坚持,只有这样才能开辟出一条道路。这届艺博会在香港提出了“全球南方”的概念,其中能看到中国和墨西哥等亚非拉国家大团结的历史,艺博会参与国际语境中的议题,体现了市场趋势和流行方向的变化。过去一段时间,女性艺术家曾引起广泛关注,后来是非裔艺术家,这次ART021 HONG KONG展览抓住了一个新的焦点:神秘的沙漠国度。实际上,大家对中东的艺术和文化仍不太熟悉,因此ART021能够将这一概念引入香港,会是一个比较新的视野。
11、作为最早一批进入香港的国际画廊,白立方在2012年起通过香港进入亚洲市场。过去12年里,我们与香港一同经历了金融危机、疫情等等危机时刻,但香港的恢复能力总是非常强,每次经历金融风暴后,都会迅速聚焦于经济复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香港市场充满信心,即便在疫情后,亚洲市场上许多画廊出现了变化。在这12年中,香港的藏家群体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西方藏家在香港的数量较多,但现在藏家群体变得更加多元化,除了西方和香港本地的藏家之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内地藏家也选择在香港生活。在我看来,藏家群体有所变化,但这种变化使得群体更加丰富和多样。12、全球经济放缓,这是大家都能观察到的,艺术市场的节奏也有所放缓,但从我们画廊的角度看,全球艺博会的销售结果依然非常积极,尤其美国市场,目前购买力表现强劲,并且有显著的增长。特别从去年开始,我们第一次感受到内地藏家的节奏放缓下来了,但整体销售结果依然不错。北京、上海和香港的藏家节奏一贯稳定,具备较强的判断力。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藏家变得更加谨慎,更加注重选择具有投资价值和稀缺性的作品。13、在过去的十年或二十年中,内地和香港市场一直表现强劲。尽管近年来韩国和新加坡也有了自己的艺博会,但在亚洲的五大艺博会中,香港及内地的艺博会仍然拥有最高的销售金额和市场份额。疫情这三年确实带来了许多变化,包括消费者行为、藏家的收藏习惯以及艺术家的创作模式。市场的这些变化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中国当代艺术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经历过高峰期,现在它要做一些调整,然后我相信会走得更好。
14、现在很多画廊像游牧一样跟随艺博会到处走,在季丰轩成立的第八年开始,我也曾参加美国、法国的各大艺博会,付出的不仅是金钱,而且常因时差感到辛苦。我发现如果没有在当地扎根经营,其实很难获得当地客户的信任。故此,我决定专注于经营亚洲的市场。以我多年的经验,我认为博览会能吸引不同藏家,因参展的时间只有四、五天,资深藏家会直接找相熟画廊,价格合适的比较容易吸引年轻的新生代藏家。但只有在美术馆做展览,展期一个月至三个月,才可以更深入地与藏家、艺评人、策展人和媒体沟通,让他们了解艺术家的理念和发展起伏,而博览会更像是一场促销活动。15、艺博会虽然有助于品牌宣传,经济好时,人们兴奋,新来的藏家都会积极购买,但目前的经济形势不太好,连奢侈品品牌的业绩都在下滑。疫情之后,运费、摊位费都在不断上涨,如果画廊只能销售几万到二十万的作品,恐怕难以承担费用或者赚钱。早年,艺博会刚盛行,中国藏家们可以在博览会上认识不同的画廊和看到大量的作品,对新藏家而言非常能锻炼眼界。经过多年,大的藏家去得少了,他们大部分在自己熟悉的画廊里购买作品。我们这次在东京艺博会上,一件五百万的作品最后还是被认识的香港藏家买走了。日本藏家对于不熟悉的艺术家,即便是五十万的作品也会觉得过于昂贵。那么,艺博会究竟能吸引到什么样的客人呢?16、一流的艺术品是会升值的,但是必须有其道理。作品有特色、有品质、不大量制造,以及艺术家能持续发展才是价格保值或升值的因素。中国在1990年代开始向世界开放,在1998至2006年间,我也主推中国当代艺术,当时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和当代艺术感到新奇,第一批买家主要是外国人,当时艺术价格平易近人。后到中国经济起飞,第二波买家是中国的民营企业老板,需求大而市场过热后,价格不断高升,外国买家纷纷抛售赚钱。我的画廊也因价格过高而无法持续代理中国艺术家,于是转而研究欧洲二十世纪名家,以赵无极为开始。17、近年经济下滑,买家花钱也谨慎了,不少画廊开始以年轻藏家为主,以价格在五万到三十万之间的年轻艺术家作品吸引新藏家进场。名家市场的价格也在调整,或有跌幅。对真正有眼光的藏家而言,这是机会。比如一些资深藏家如今开始关注赵无极的作品,在市场繁荣时由于价格太高,他们不出手。现在,他们看到价格合理就买。这些藏家熟悉艺术家的历史,也清楚自己收藏脉络,这些藏家一般不来艺博会。18、如今的市场变成了消费市场,而非收藏市场。不停有新的艺术家进场,但买家与卖家难以建立起长久的关系,一旦不想消费也不再来了。很多画廊要不停地找新艺术家和新客户,难以稳健发展。19、画廊在这三十三年里,见证了香港的起伏和变迁,包括了1997到2003年的经济下滑,2008年的金融风暴,2014到2018年,大陆投资者涌进香港买房,以及2019年开始的疫情。中国企业家或富裕阶层曾将这里视为后花园,低税、完善的法律和优才提供优质服务吸引了许多人移居香港,这里生活品质高,气候宜人,金融市场投资管道也多样化。然而自中美关系开始有了大变化,许多国际机构对中国的确存在误解和偏见,无论谁对谁错,摆在眼前的现实是,西方的回流并不容易。过去喜欢香港的人是因为它的国际性、包容性,但现在大湾区发展成熟,物价比香港便宜,服务业水准高,高铁公路的完善令港人纷纷北上消费,香港的零售业受到极大冲击。香港仍有吸引力,低税、金融系统的成熟稳定,但是我们必须改变,提升香港的竞争力和其他行业发展。香港过去的成功靠房地产、金融和服务行业,也因民间的活力和拼搏精神令多家民企成功。但现在政府一定要有清晰的方向去改变,企业也得精益求精,才能提升香港的竞争力。20、好的画廊并不只是一个零售门店,艺术品买卖需要懂文化,是非常专业的。我常对我的同事说,你们不是一般销售人员,而是像医生和律师一样的专业人士。这是一个文化事业,要懂文化,它不仅仅是一门生意。文化可以赚得很好,但你要摸清它的价值与持久发展的因素。如果你认为开画廊易做,只是随便租个场地,代理一些艺术家,最初的一两年或许有些朋友来捧场,但能走远最终还是你的品牌和代理艺术家决定的。
21、无论当前的经济状况如何,收藏这件事还是在发生。收藏家对藏品的未来价值,势必还是有些期待。不过,这次认识的许多大湾区新藏家,都是因对艺术的热爱而决定收藏,证明了艺术的本质是不可磨灭的,对艺术的热爱始终会存在。22、作为一家台湾画廊,我们计划向外拓展,继续或再次思考参加北京、上海和香港的艺博会。去年在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目前还没有更深入到大湾区其他城市的打算,因为那又会是另一种相较陌生的状态。
我想现在势必是要往外的。作品能够成功销售当然是理想的,但比起短时间内暴起暴落,稳定推出高质量作品才得以常青于海内外市场。对亚洲和华人的画廊来说,到更大的国际艺博会或者在其他城市做展览,在今天都是有效的拓展方式,但这需要时间。
23、大湾区客户对艺术市场的参与需求极强。我们参加过国内很多地方的艺博会,希望去了解不同地区的客户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需求,观察市场的各种可能性,因为市场正处于深刻的变化之中,我们必须获得足够的判断信息。
ART021非常熟悉内地市场,在上海的客户也积累了多年,到香港也是首次。在香港开发本地客户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因为香港的艺术市场环境是相对成熟的,而且对大湾区客户有虹吸效应。我们在这次博览会上见到了非常多的内地客户,因为今格在深圳有空间,所以也很关注深圳的客户群体,很意外,我在香港看到了非常多的深圳客人,我们已经售出的作品的收藏者也都是深港两地生活的内地背景客户。
24、今格空间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趋势是保持乐观态度的,但是当下大的经济环境给市场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很多艺术机构在这种不确定下都面临着不得不转型的选择,国内主要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的博览会都面临着主动或者被动应对市场的竞争环境的变化。
ART021的团队很敏感,带着多年对市场的经验,面对大湾区市场做了新的选择,这不仅关乎如何介入大湾区艺术生态,如何帮助画廊找到藏家的问题,更关乎在香港,面对泛大湾区的客群销售什么品类艺术品,建立什么样的收藏导向的问题,从ART021 HONG KONG的画廊构成和展出作品中可以看出这种态度。
25、这次博览会我感觉香港本土藏家反应比较冷淡,我理解一方面大环境确实不理想,观望气氛浓厚,第二方面因为艺术市场地域性确实很强,还有很重要一方面也是在当前的环境中,本地机构和藏家对一个全新的博览会,基本以内地画廊为主的格局还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所以熙熙攘攘的观众多操着粤语,而和画廊深入交流的则更多的是普通话。这给一直以来“立足本土,面对国际”这个口号留下了很多悬而未决,值得讨论的问题。这不仅仅关乎艺术的生产力和购买力,还关乎未来每个潜在的收藏者和作品、艺术家、画廊、博览会等整个社会文化系统构建什么样的关系的问题。
华雨舟 HUMARISH CLUB & 华氏画廊负责人26、大家都知道现在市场状况不佳,但艺博会的入场人数依然不少,尽管真正的买家可能不多,来参观的人质量却相当高。上海现有的博览会资源每年保持不变,运作相对固定,而香港因有巴塞尔艺博会作为参照,其他艺博会难免会被拿来比较。而ART021 HONG KONG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以中国艺术家和亚洲艺术家为主,这个舞台是巴塞尔无法提供的,也没有必要成为“巴塞尔第二”。无论规模大小,ART021 HONG KONG都致力于打造一个独立的平台,这种独立的态度和空间是香港所需要的。我们并不是要排斥西方艺术家,而是希望提升对亚洲艺术家的认知和自信。27、要打破内循环的局面,单靠几个展览或几幅作品的销售是不够的,需要文化的全面启动。首先,我们必须具备完整性、独立性和自信心。只有当这些条件成熟后,我们的作品才能被外界接受。这就像汽车行业一样,过去人们只认识奔驰、宝马和丰田,但现在在同样的技术面前,中国汽车也逐渐获得了认可。这不仅关乎形式的改变,更涉及内容的改革,关键在于质量,艺术也是如此。28、无论是艺博会还是画廊,来到香港的目的都是寻找有购买力的客户,将大湾区整合在了一起,财富就会更加集中,我们自然就要懂得变换路径。ART021为什么从深圳搬过来香港?因为深圳的有钱人不懂艺术,懂艺术的人没有钱。理论和数据上发现它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城市,认为它一定会如何如何,经过几次尝试以后,发现“一定”实际上“不一定”。29、艺术在香港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氛围已经形成。艺术只有与具备资金和修养的城市结合在一起,才能生根发芽。一个爱马仕包包,放到蛇口的小商铺里,会有人买吗?保真,有发票,也不会买。只有形式对,方法对,感觉对,艺术才会产生交易。大湾区的很多地方要先形成文化消费的习惯,把艺术品消费作为日常,让收藏变得有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点点滴滴,才能击破。30、艺术市场和股市一样,不管交易多少,股票还是存在的。不退市就意味着还活着,活着就一切皆有可能,所以我对艺术市场没有不看好,也不会说它马上会变好,还要努力。大家都说形势不好,很艰苦,但是朝另一头看,是在给你机会。画廊永远处在学习和竞争当中,做好自己才能脱颖而出。调整好商品的结构,把藏家的层次培养起来,在任何情况下都先做好自己,形势就和你没有关系。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info@artdbl.com,微信:artdbl2017,电话:0755-8654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