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客户同在,已经是做了最好的自己

文摘   2024-10-16 12:38   福建  

  青叶藤读书会

《教练的修为》

The Coach's Way

青叶藤读书会共读叶世夫老师著作《教练的修为》来到了第30周(2024.10.10-10.16),本期共读的是078-081页 《做“不过度用力”的教练》。本次读书会由Sarah和Ena两位教练带领。

在青叶藤读书会的“慢读细品”中,伙伴们会联结书籍文字来共创跟自己切合的、可能会触动我们,会让我们发生一些改变的东西。在同一个当下,每个人可能感受到的不一样,这正是我们在这里、这样的共读共创所希望能够发生的事情。


无论什么时候,教练都需要把关注点放在客户的此时此刻上,哪怕客户在描述过去的感受、情绪或身体反应,也要让他觉察到此时此刻他描述时的情绪与反应,运用他当下的体验走向目标。(第080页)

Check-in

请大家写出以下两个内容,在听到指令后发送——

此刻我的【心情】+对“不过度用力”教练的【感受】

今天的小组讨论主要关注“不用力”的教练——

1、在这一章里,我最有启发/感觉/收获的是什么?

2、在过去做教练的过程当中“用力”或“不用力”的经历。在这一刻,自己有哪些触发和收获?

能量

跌宕起伏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在教练这个领域,最开始时我是以一种纯然的什么都无知的“小孩”状态(初学者之心)去感受它是什么样子。

在十天班课堂第一天做教练时,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全然的一种小孩的状态,就是我参加读书会以前的那样子无知的一种状态进入的。因为什么都不知道,就跟着客户的生命故事往下走,进入了他的生活状态,所以做得还是比较流畅的。

第二天的时候,我们的课程进行到萨提亚冰山模型,要有意识练习冰山的每一层。这一天,一是一些环境变化影响我发挥,让我无法进入到当下的状态。二是脑子里开始有意识地要用模型了,有意识地为了提问而提问,在练习中也会发现自己有一些踩雷的要调整的地方,有意识地为了避免踩雷、为了那些要调整的地方而动脑了。对应的是咱们的“用力”。

我每天都会有一个深度复盘。第三天上午我是有意识地对此做了一些调整。调整的过程中,我会发现这里我有问题,我要调整——有这个概念是好的,但是老想它会加重这个点,就会更执着于这个点。

到了第三天晚上练习的时候,就把所有的这些都放下了。就只是走入对方的生命状态,去感受,问题都是很好奇地往下走,所以状态就感觉也很流畅。

这个三天的过程是非常跌宕起伏的,对我自己的感受和参加读书会以前那个纯然的、无知的、在教练领域就是一个小baby的那种天然感受的状态。好像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比较容易进入。这其实是生命天然的、连接的部分。

放慢自己的节奏,放弃“助人者”很想去助人的“角色”,真正地去和客户同在,充分相信客户内在的智慧,我们只是去引导客户看到。然后鼓励他表达。

在整个教练关系中,教练需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和爱自己的客户,有“我是什么不重要,此时你最重要”的内心境界。哪怕感觉自己教练做得不怎么样,也接受,因为我与客户同在已经是做了最好的自己。(第80-81页)

在课堂那种像baby的状态,所有都是空杯,我就是好像勇者无畏地向前冲。

一个好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像叶老师那样的“无为而为”的问题,是我们在不断演练的过程中去提炼、用我们的方式去提一个好问题。当那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刚好又是跟能客户的同频共振的时候,那种感觉是非常棒的。最开始我就先抄老师非常精华的东西,等我在需要的时候随机调用到我能记得住的内容,用自己的模式触发出去,触到客户的底点,这对于我个人来讲,就是“无为”而“有为”的这种状态!

如果没有高品质的连接,一切的理念和技术都毫无用武之地。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临在、我们的品质是否能够触碰到客户!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技法、工具才能够发挥它的功能。没有连接,一切都是空谈。

最重要的还是作为教练本身的修为。像老师说的“做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决定了你的客户向你打开的程度有多大。这种信任的建立,从一见面的触碰到每一个细节...客户就不断地在感知你。在这种互动/共创之中,很多东西就会自然而然地流动出来。它不是来自头脑,这些问题来自于场域之中,从临在的品质里所跳出来的“精微的觉察”。在这种敏感度之中,你捕捉到了这些信息,然后把它带出来。所以它不是头脑思辨所能构造出来的,它是来自于双方心与心相连之后冒出来的一些问题。真正的问题都是不可复制的,都是当下临在所涌现出来的。这样的问题,有时候能够一击必中或者说“穿墙破壁”,带来一些灵光乍现/领悟的时刻!对我们来说都是要修自己,提升自己的修为。

轻舟一叶

峰回路转,云淡风轻

跟随不是跟随故事或者语言,而是跟随客户的内在世界,相信他的内心潜意识里很清楚自己要去哪里,顺势而为,“不代马跑”,去他心中想去的地方。(第080页)

客户带着我,完全在隐喻里完成了整个教练过程,其中我几次“用力”想把客户带回到现实的描述里,但“不用力”之后,教练就跟随客户一起看他人生画卷的徐徐展开。

当他跟你说他想要被教练的时候,此时教练的holding是蛮重要的——只要让客户感觉到安全承托的那一种感觉。这时候,我会有个画面出来,就好像在水流中有一叶轻舟,教练就像水流一样承托着那叶轻舟,轻舟自己会去到他想要去到的地方。

在教练的过程中,教练有自己的意愿,其实和客户是有点断联了,就好像我和他同行的时候,我走到了他的前面。但其实在那一刻的话,可能是我在路旁等他,或者我哪怕陪着他在那边路边坐一会,这是他更想要的。

我太想做好每一件事情,我对每一件事情都很“严谨”。从侧面它看似不用力,但其实是用力过猛的——“不轻而易举发车”,我一直觉得我都可能还没准备好(不够安全),不要轻易地带着人家开车。

教练做好自己的角色,内心有爱,教练关系有联结,让一切自然发生,已经足够了。(第081页)

考证时我可以很快上手,但后期没有去刻意训练。反而比我学得慢的人,他都能轻而易举的在高速路上/日常生活中的路面上轻松地驾驶。我内在发生了什么?当我带着人家前进的时候,我必须静下来。用这种严谨的态度、对生命的尊重,去带好每一个人,"刻意训练"我觉得是非常重要。踏踏实实的,每一步都算数。

教练过程中,教练需要的是“无我”,从客户表述的情绪、能量和身体反应当中捕捉客户底层的生命渴望的蛛丝马迹,那是最好的提问源头。此时的提问好像是客户提供的,不需要教练自己创造,因此无须用力。(第079页)

有的时候有可能我不觉得我用力了,但是不由自主用力了。对所以就是和这种积极聆听以及去感受客户的能量,包括整个场域的这种氛围都有关系。刻意练习是非常必要的。

当我们带着敬畏去感受生命的时候,把那些技法很自然地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可能是教练最佳的状态。学习模型/技术非常必要,但把它用到非常纯熟和无我,再次回归到天然地感受生命的状态,就会不用力。类似于一本书,我们先要“从薄到厚”学习技术,这本书要“由厚到薄”,这些技术都在我的心里,我只是因为和你生命相连,对生命有这样子同样的感受,所以我们在一起。最底层的还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一份纯然的好奇和链接,可能会达到一个“不用力”的状态。

大家在一起,每一个的视角带出来的过程,其实是远比一个人的视角要大得多的能量。

*以上图片由AI编辑

一周话题

10月10日

你最希望能在你理想的简历上列出哪些内容?

如果没有任何障碍和界限时,又会是什么内容?

10月11日

似乎有个更重要的在你的内在牵绊着你,

那,是什么?

10月12日

今天你参与的内容里,哪里触发了你的想象或者联想,哪些内容让你觉得有挑战性?

10月13日

今天早晨的哪些内容或者词汇吸引了你的注意?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好奇?WHY?

10月14日

让你一直坚持在做某件事的“笃定”是什么呢?

10月15日

教练支持客户时,自己如何不成为“拯救者”?

10月16日

你与客户同在的同时,如何与自己同在?

月下清萤
清萤的公众号,随心而书,欢迎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