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叶藤读书会
《教练的修为》
The Coach's Way
Check-in
这次读书会在国庆假期里,所以Check-in问题很应景地与假期有关——
你现在此刻在哪里?
怎么就能够在假期的这一天还可以来学习?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感谢赋能
收到了伙伴们对读书会满满的赋能——
参加读书会对我来说是享受假期的一种方式,是很滋养很享受的。只要我自己有时间,就不会放过享受的机会。
自从加入青叶藤读书会,没有迟到过,也没有缺席过。第一次参与给予了我很大的收获,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这份支持和温暖让我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如期的、按时的把时间安排很妥当的来参加读书会。因为喜欢,所以爱来到这里。
早上这个时光特别的美好,因为孩子还在睡觉,我终于可以安安静静的来听读书会,然后看看书。早上这个时光非常享受,以前的时候这个点可能还在送孩子,然后今天终于可以安安静静坐下来了。就觉得很舒服哈。
我觉得很特别简单,就是因为热爱。这个场域很有吸引力,想到来读书会我其实是很开心,它就是一个热爱,我想来,就这么简单。
... ...
一切都是觉察的资源。邀请大家将这份动力带入共读和生活中,让它更好地成为自己的资源。
今天的小组讨论主要关注“练习与感受”
邀请一位伙伴分享近期发生的一件事情,两~三位伙伴来好奇提问。其他伙伴可以关注:
客户的状态和需要。哪些时候TA需要“陷入”,回到事情中?
哪些时候TA需要“抽离”,从更高更远更深的角度看到这件事情?
不期而遇的能量
客户一定是以“事”作为教练议题的,但教练的作用是让客户透过“事”,看到自己内在的心智模式、动力模式,从而发展自我,达成更大的人生目标。(074页)
今天的教练对话是一种“沉浸式的抽离”。在类似火把教练的对话过程里,客户在不断地看见不一样的自己或者说更深入的自己。不断扒开琐碎的事情,进入想要的本质的路上。
当我们长期在抽离状态时,教练型的问题就可以帮我们连接跟事情的体验,让客户站在更高的视角去觉察。教练可以有各种资源/工具帮助客户再回到事情当中以创造“接触”的体验。“目的一定不再‘事’中。(075页)”
教练中,只有信息反馈,没有对错。或应该,或不应该,客户都是在当下的反应中觉察。(073页)
客户跟我们是不一样的人,哪怕是一模一样的场景。有些时候教练的一个问题不见得让客户拿出答案,但背后客户可以去看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许教练的这个问题不是说你什么是你最重要的,也许没有那么准确,也不是这么直接的问题,当然有可能其他的问题也依然有这样的效果。
在教练对话里,创造觉察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切的创造都是可以觉察的资源。相互照见也共同觉察。
提问的背后,教练的心意是好的,可以更多地跟客户互动,让客户更加能够觉察自己。
对于客户真正想要的东西,我们就通过好奇去层层深入看到他内心真正最想要的这个东西,是很重要的。
我们会说身体是最智慧的。我想要过得有意义,每天要有意义,那是我的头脑。尊重身体,关注自己的需求。
在教练别人的过程中,对别人好奇好像对自己也是一种抽离,看到别人的时候,教练他好像也是从更有一段距离的地方看见自己的一些模式。
往往是不平衡导致了当下自己的状态不好,甚至是觉得有问题或者生病之类的。但凡我们慢慢地去建立平衡,好像问题都不是问题。
不要回避和客户谈事情,要跟客户跟随客户沉浸和抽离。
只要他是带着觉察的,他体验到了身心的放松,这就是真正的休息。
在教练别人的过程中,对别人好奇好像对自己也是一种抽离,看到别人的时候,教练他好像也是从更有一段距离的地方看见自己的一些模式。
我们在做真实的客户时,有时候会陷入客户的故事里面,教练会可能会出现一种被客户的故事收买的这种状态,会进入到去为客户解决问题去,着急要去帮他助人。助人之心就出来了。教练的状态是助人,助人的原则是不助人。
我好像听到了一首特别的、有起承转合,然后有开始有高潮,以为高潮结束的时候后边又来一趴大高潮,这是可以全员大和声的部分。...这个过程真的是很美妙,就是一首特别动听,而且有起承转合有高潮的一首交响乐。
重点在于,一切都是觉察的。我们创造的都是觉察的资源,都是我们各自觉察的资源相互照见。
教练们在讨论和陷入和抽离的过程,在我看来也是一种陷入然后又抽离,很有意思,特别地有感触,所以我也很期待。带着空杯心态开启我的教练学习。
*图片来自网络
教
练
的
修
为
一周话题
9月26日
你如何看待“过去”的内在价值?
9月27日
此刻你有什么感受?此刻“我”在发生什么?
9月28日
问自己的脑、心、腹同一个问题,比如“我此刻在发生什么?(任何你想问的问题)”,发生了什么?
9月29日
感受自己周边的某个人/事/物——
你在这里,我感受到了... ...,因为... ...
9月30日
即将开启假期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这七天你有什么打算?
10月1日
新的一月,新的一天,2024年步入最后一个季度,是什么让这一年的时光有价值?
10月2日
有没有想起什么“陷入”与“抽离”的情境,其中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