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
时间线回到2014-2015年,那时候HRBP刚在国内兴盛起来。市面上各种HR三支柱的热议,我当时的老东家也召集了几次服务团队的组织发展会议。当时作为城市公司综管部和市场运营部负责人的自己,心里是有点恐慌的:面对这个新事物略有些手足无措的紧张感,让我开启了疯狂学习的五年时间。
2018年,我开始进入ICF体系学习教练,也从厦门转战到上海从事分管集团内部运营的总裁助理工作。这个城市的日新月异速度远胜厦门,而公司与IBM出身的顾问团的数字化转型中,我也颇为受益。尤其是从项目卡点疏通到多个PMO项目带动及BI1期和2期的逐个落地,整个公司的数据仪表盘从大摞的纸质文件审批的各种不确定不清楚到每一项业务、每一个流程的清晰可视。
上海这段经历最大的收获来自于自己角色认知的转换:从支持部门的支持(holding)视角转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盘运营(managing)视角,关注点从防火预警到深耕运营,体验和洞察有了大大的改观。
2019年回到厦门后,在高校管理学院的11个月工作时间里,通过几个企业项目的全盘运营以及管理理论结合哈佛商业案例的实操体感,我对管理这门学问的认知,又有了新改观。
但这里也有新的卡阻出现:一是那段经历确实有很多不可为外人所道的苦涩,二是我在前前东家所吸收到的“精致完美”文化的深深积淀,我很清楚自己不会走灌输式学习的培训讲师这条路,也不愿意再在单线循环的单人作战中起伏沉沦。
疫情三年中,帮朋友公司做了中阶和高阶管理课程的两本学员手册,附带做了几个中高管长期培训项目的运营PM,自己更多的关注点是在自身的多维、多栖发展上。但是,各块“武装”精益之后,如何让它们结合起来,如何把周遭的各种资源重整起来,提升自身和系统的生命活力,这是我的新卡阻!
从《IDEO设计改变一切》到《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两本晨读的书籍,在读书,也在梳理自身。
好问题并不代表它是你真正面临的问题
人们经常花费大量时间在错误的问题上,这种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如果他们足够幸运,便会很快遭遇失败,然后迫于无奈去寻找真正的问题。如果他们没那么幸运,而且非常聪明,那么他们将取得成功——我们把这种成功称为“成功灾难”,然后十年后才会醒悟过来,不断地问自己:“我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我为什么不幸福?”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
通过引导(facilitation)、教练(coaching)、视觉思维(Visual Thinking),心理学学习(NLP, Generative Trace, Transactional Analysis/TA, Sensory Awareness)...我似乎对自己更多了一些了悟,但总有一个“大象”般的卡阻在那里...明明很清晰,却又不可触碰。
从“组织仪表盘”到“人生仪表盘”
思维
误区
VS
重新
定义
只有你了解了自己现在的位置,你才能知道如何到达目的地。
“如果一个问题不能被解决,那么它就不是一个问题。它只是一种情况,一种环境,一种生活现实;它像重力一样,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接受,也是设计人生的起点。人生设计的起点不是你希望到达的地方,更不是你认为自己应该在的地方,而是你当下所处的真实位置。”
最近一直在回看自己的过去十年,一部分困于无法一气呵成“精致完美”的遗憾而举足不前(各种恐惧、担心和忧虑,“I'm not OK”在作祟),另一部分则是对一些身份定位的不认可、不愿意,自己给自己的人生设下了很多非“重力问题”的刻意卡阻。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在设计思维中,我们不仅重视解决问题,而且重视发现问题。”“人生设计的关键就是重新定义问题,在重新构建的过程中,你可以退一步思考,重新审视自己的喜好,开启全新的解析空间。”
健康 (Health) |
|
工作 (Work) |
|
娱乐 (Play) |
|
爱 (Love) |
|
在生活的这4个领域,每个人都有需要进行调整或重塑的地方。首先,你应挑选出需要设计的领域,然后对选定领域的设计方法进行探索。当你开始打造前进的人生路时,你会需要觉知和好奇心这两种设计思维模式。
在“人生仪表盘”四象限中,高校工作经历所带来的创伤一再让我沉溺于“娱乐”的快感不可自拔,但“工作”的部分时不时陷入当时那个“做与不做、做好做坏都无异”的泥潭而懈怠。“工作”的懒散带动了“健康”的懒散,这三年的体重是蹭蹭地上涨,而各项运动的指数真真是屈指可数。随之而来的是“爱”的卡阻。而后整个仪表盘处于各种岌岌可危的状态。亟需归零,重启。
往期推荐
| |||
| |||
| |||
|
每天清晨的有效定向
从更大的“我和TA”视角,
来读“领导力”相关的书籍
将学以致用纳入生活实修中
悦读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