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人喜欢拿个小本本到处盖章?

文化   文化   2024-10-31 17:30   北京  

一览扶桑

从日常开始,带你重新发现一个深度日本

“朱印”是用红色印泥盖在纸上的印章。在历史上,“朱印”为正式印章,而“黑印”则用于民间的简单字据。因此,加盖朱印后的文书便成为官方正式文件。以此类推,所谓“朱印船”,指的是有正式船籍或者航运许可证的船只,在江户幕府初期,只有这种经过官方批准的“朱印船”方可从事海外贸易活动。


朱印船


从幕府开始,凡是收到“御朱印状”的寺院和神社可免缴“年贡”,这类神社寺院一律叫作“朱印寺社”,与现在到神社寺院参观时收集的纪念戳没有关系。


那么,“御朱印状”这个传统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织田信长朱印状,藏于兵库县立历史博物馆


据说,“御朱印状”的起源是“纳经册”。修行的僧人云游全国各个寺院,抄写法华经,然后供奉给佛祖,这种做法叫作“纳经”。因为当时日本有66个小国,所以人们把参与修行活动的僧人称为“六十六部”。修行僧从寺院领取到的证明,叫作“纳经收取状”。


“纳经”修行活动兴于镰仓时代末到室町时代。不久,“六十六部”的僧人,有的渐渐成为以纳经为幌子云游四方的游僧,有的索性到处乞讨化缘,沦为丐僧。


进入江户时代,修行的僧人不再从各寺院逐个领取“纳经收取状”,而是出示自己抄写的经文,请寺院加盖“朱印”,然后装订成册,这就是“纳经册”,册子上的寺院记录和印章便是自己修行的证明,只是这个印章不一定是红色的了。


浅草寺,一位僧人正在写朱印的场景


由于抄写经文相当费事,不适于一般僧人,到了江户时代后期,各神社和寺院纷纷采取在“纳经册”上加盖“朱印”的办法。由于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不久也普及到了一般百姓。四国八十八所”“西国三十三所”的巡回参拜活动也照此办理。当时,普通人以参拜为名,行游山玩水之实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到了这个时候,寺院和神社对加盖“朱印”的控制也就不那么严格了,普通游客可以在自己的记事本上或者寺社提供的“纳经册”上加盖“朱印”,留作纪念。


神社的朱印


到了明治时代,随着神佛的分离,“纳经册”分为神社专用和寺院专用两种。


明治四年(1871年),人称“六十六部”的修行活动被官方禁止。因为那些成群结队到处云游的僧人,给政府造成了难以防范的潜在危险。另一方面,国家也希望将宗教纳入以神道为主导的同一条轨道上,同时也仍然允许个人自由参拜各地的寺社。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所谓“纳经”的做法已经过时,逐渐演变成“巡拜”或者“参观”,原来的“纳经册”也变成了收集各个寺社印章的“纪念册”。


大正时代中期,出现了折页式的“集印册”,封皮上写的是“参拜纪念册”,从昭和纪念戳开始,全国兴起了收集各种印章的“纪念戳热”。在昭和十年(1935年)发行的系列“集印册”里,有“著名火车站印章集”“知名邮电局印章集”“著名寺社御朱印集”等。在这里“御朱印”这个词似乎又派上了用场。


从20世纪90年代起,又出现了宣扬特异功能的气场、风水大师走红,其影响延续到21世纪,尤其是妇女当中,收集“御朱印状”的活动风靡社会。


著名火车站印章集,称为“铁印”


其中的宗教精神往往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的对象,而原本是作为旅行纪念的一枚“纪念戳”,人们却像参加接力赛跑一样,乐此不疲,这也只能说成是一种返祖现象。




六十六部纳经的历史,约有680年。


纳经册的历史,约有400年。


参拜纪念册的历史,约有150年。


集印册的历史,约有100年。


《御朱印集》的历史,约有85年。


图书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7%A5%E6%9C%AC%E4%BC%A0%E7%BB%9F%E7%9A%84%E7%9C%9F%E5%AE%9E%E9%9D%A2%E7%9B%AE/24181540?fr=ge_ala



(笹川日中友好基金“阅读日本书系”之《日本传统的真实面目》,世界知识出版社。文章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一览扶桑立场。文中图片均来自维基百科,转载请留言获得授权。)


· 笹川日中友好基金 ·

官方公众号

本微信号中原创作品已开启快捷转载,欢迎转发



一览扶桑
日本笹川日中友好基金在中国的推广公号,基金从1989年开始,运营了医生培训、媒体人访日以及中日学者交流等项目,在日中两国均获得了重要的影响力。本公号致力于展现项目成果,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两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相互交流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