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便利店,一种是7-Eleven便利店,一种是其他便利店。”这句话流传甚广,虽然7-Eleven的对手们听了不以为然,但是这仍旧是对7-Eleven便利店自身江湖地位的一种嘉奖。不过,最近的一桩要约收购案,似乎宣告了某个时代的终结,7-Eleven也到了和自己的光辉岁月说再见的时候。
图片来源:unsplash
8月19日,日本便利店7-Eleven的母公司Seven&i发布公告表示,确认已收到加拿大便利店巨头Alimentation Couche-Tard Inc.(以下简称ACT)关于收购公司所有已发行股份的保密、不具约束力的初步提案。
这个消息石破天惊,在全球范围内,7-Eleven在19个国家运营有8.5万家便利店,该公司计划在2030年前扩大到在30个国家和地区开10万家店。在品牌影响力上、在规模上7-Eleven仍旧是这个地球上最大的便利店品牌。而收购方ACT的标志是一只猫头鹰,虽然是加拿大便利店龙头,但是在世界范围内,也不算是一家名声显赫的国际零售巨头,因此这次收购案,颇有猫头鹰吞象的感觉。
那么,7-Eleven为什么要卖掉?联想到不久前另一家行业巨头日本罗森便利店退市,日本便利店究竟遭遇了哪些挑战,这对于中国零售业又有哪些启发和影响?
这一切,可以从五年前说起。
2019年的蝴蝶效应
2019年2月,一条关于日本便利店7-Eleven的消息却引发了许多中国媒体的兴趣。起因是一位日本7-Eleven便利店的从业者对消费者贴出告示,停止夜间时段的店铺经营,不料被总部拒绝,引发轩然大波,甚至带动了海外包括中国媒体对此事的讨论。
这位从业者申请的理由其实很充分。他来自大坂。当时面对媒体镜头,他展示着自己花白的头发,因为他已经57岁了,身体实在是支撑不起夜班经营了。但是,日本7-Eleven的态度非常强硬,总部认为,24小时是便利店经营的精华所在,这位店长的所做所为不仅违反合同,而且很可能会带来效仿作用。因此总部勒令其恢复经营,否则要赔偿大约折合100万人民币的违约金。
但是当时的多数媒体并没有站在7-Eleven这一边,反而更多的加盟者开始向媒体诉苦。很多人都表示他们像这位店长一样,当初是夫妻一起加盟,现在两人要么年事已高,要么甚至一方已经去世,根本无力再支撑24小时的经营。
其实,7-Eleven也有自己的苦衷,便利店这种模式并不以商品的丰富度取胜,更多的是靠精准的自有商品和强大的服务能力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从这一点来说,获取消费者的信任,7-Eleven与COSTCO会员店并无差异。而在组成这些信任的要素中,24小时经营也在其中。
不过,这场博弈最终是以7-Eleven的妥协告终。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当年的11月,7-Eleven日本公司将允许特许经营加盟店缩短营业时间。而中国媒体当时对此事兴致盎然,无非也是“心有戚戚焉”。毕竟老龄化的问题,中国商业连锁企业同样需要面对。
其实在最终对营业时间妥协之前,日本7-Eleven已经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当年10月,7-ELEVEn母公司日本柒和伊控股集团(Seven&i Holdings),宣布将大规模调整员工结构,至2022财年末预计裁员4000人,其中,“7-ELEVEn”将闭店或迁移经营不善的门店约1000家。
对于零售连锁业巨头,7-Eleven便利店也好,其他便利店也好,获得增长的方式无非还是两种。第一种是谋求单店的稳定增长。但是对于连锁业来说,这一点并不容易,多数门店在度过最初的培育期之后,除非经营环境出现重大变化,一般也就是常年维持在一定的水平。这也是实体商业与互联网科技行业的不同之处。第二则是靠不断的开出新店来获得业绩增长。
至少从日本本土情况看,这种高增长空间不复存在。伴随着日本经济失去的20年,日本零售额从1992年之后就开始进入负增长。日本便利店的发展相对于其他零售业态已经算是不错的,但是增长在进入2015年后也是逐步放缓。
根据城市产业动力研究院毕涛和远博志城的研究,从2017年到2021年,日本便利店的整体销售额一直在12万亿日元上下徘徊,再没有向上的势头。而从门店数量来看,从大约2015年开始,日本本土便利店数量始终在接近6万家的总量徘徊,也未能做进一步的突破。
当然,作为全球第一知名的便利店品牌,海外扩张也是一条路。但是日本7-Eleven的海外拓展特别是中国大陆的拓展,也是让人一言难尽。
错失中国大陆最好时机
客观的说,日本7-Eleven便利店在我国的台湾地区,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发展。但是,更大的市场显然还是海峡另一端的大陆市场。
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4年发布的《2023年中国便利店Top100》来看,柒一拾壹(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以3906家门店排名第七,落后于同样源于日本的罗森便利店,罗森投资有限公司以6330家门店排名第五,虽然只高了两个座次,但是门店数量在大陆比7-Eleven拉开了超过2000家门店的差距。
这种差距是如何形成的,有总部策略等多种原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2019年日本7-Eleven在日本本土跌入“历史性低谷”时,那几年正是中国大陆本土便利店品牌发展最快的几年。红杉资本、今日资本这样的顶级资本都先后投资了本土便利店区域龙头。前者投资了厦门见福便利店,后者投资了安徽邻几便利店。而启承资本也投资了湖南的新佳宜便利店。更不用说还有便利蜂这样的互联网便利店新贵。
从发展增速来看,中国丰富的城市结构和多样化的年轻人消费群体,让便利店成为过去数年来受到电商冲击最小,一度还能保持两位数增长的零售业态。乱世出英雄,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也出现了美宜佳这样“反7-Eleven模式”本土便利店之王。
在2018年中国便利店百强榜的榜单上(发布时间为2019年),主打低线市场的美宜佳门店数量过了15000家。但是到了2020年,中国便利店TOP100榜单中美宜佳已经超过了20000家门店。换句话说,仅仅用1年多的时间,仅仅就门店数量这一项,美宜佳的门店增量就已经超过了日本7-Eleven进入中国大陆以来的门店数量。
当然,关于门店数量这件事,原中国7-ELeven董事长内田慎治有一句著名的反驳,那就是7-Eleven在中国门店的日商(日销售额)平均是本土便利店的三倍,也就是说,“我们开一家门店,相当于你们的三家门店。”
从品牌号召力角度,内田慎治讲的没错。7-Eleven近年来也新开拓了不少城市,每到一地,都会引发当地轰动。2018年在南京市,南京珠江路店新店开业以35万元的日销,刷新全球便利店单日最高销售纪录;2020年,7-Eleven来到烟台,就在山东这个便利店的“荒芜之地”,烟台一家门店首店日销超过了75万。虽然开业促销业绩不能代表日常销售额。但是7-Eleven想集中出拳时 ,其品牌号召力和商品组合能力,还是吓了很多同行一跳。
但是总体而论,7-Eleven在中国大陆的表现,无法与其盛名相匹配。除了高层决策保守、门店模型较为固化等原因外,7-Eleven的人才流失也是一个原因。当然换个角度说,7-Eleven是中国大陆便利店的黄埔军校。正是7-Eleven的中国人才“不断流失”,中国本土便利店才能不断有高级人才涌入,更好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面对来自加拿大“猫头鹰”的要约收购,故事结局还未到来。但是无论结果如何,7-Eleven该准备走向新的时代了,才能不负世界第一便利店的盛名。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钛媒体”。转载请联系原文出处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