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历史研究(第七辑)》封面
《量化历史研究(第七辑)》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于2024年7月正式出版。本书是陈志武、马德斌、龙登高三位教授主编,袁为鹏教授执行主编的关于量化历史研究的专门文集,包含6篇文章。
《量化历史研究(第七辑)》目录
正 文
马德斌教授以财政金融体制为出发点,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模型,以重新解释清朝与同时期西欧列强在国家能力上的差异。从基本模型出发,作者提出四种不同的理论模型范式以尝试解释各国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结果,最后论述了建立在租界和海关体系上的近代中国财政金融变革。本文为重新思考中国近现代财政金融体制演变与中西大分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赵劲松、何佩霖两位学者利用1919年北洋政府开办邮政储金业务这一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邮政储金体系对工商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邮政储蓄局所的设立显著增加了当地的新设工商业企业总数;相对于未设立邮政储蓄局、所的府,设立邮政储蓄局、所的府新增企业数平均增加7.5%,其中,新增数据最为突出的是制造业企业。同时还发现,在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时期,邮政储蓄局、所均会显著促进当地第二产业企业所占比重,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庄紫珵、徐毅两位学者以刘大钧、巫宝和吴承明等人对手工业分布与形态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为1933年中国手工制造业提供一套用于估算分省产值的方法,并结合15个行业的分省估算实例探讨这套方法的适用范围、估算原则和估算结果,借此深入认识20世纪30年代多样化的中国手工制造业区域分布态势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燕红忠、张磊两位学者以金融集聚为视角,对制度环境变化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制度环境的改善能够促进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创办,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具有显著性。第二,制度环境改善引起的金融集聚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途径。本研究为理解近代制度环境与民族工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提供了量化证据。
王伊彤、雷鸣两位学者基于社会网络分析与历史计量,梳理并分析了两宋社会转型后的南宋学术网络结构,并进一步检验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理学传播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南宋学术势力分野与教育、文化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社会关系网络在理学传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过程是从领袖到追随者的定向影响,它起源于朱熹,并通过个人关系流向地方知识分子。
袁为鹏、Richard Macve、马德斌三位学者详细介绍了对统泰升号——一家重要的中式“杂货/商业银行”类商店——原始账簿的研究情况。作者对统泰升号商业账簿中的记账流程和内容等进行研究,为中国本土簿记和商业组织的本质特征,以及中国的商业文化和发展道路等更大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批评性认识,从而便于与西方进行比较。此外,作者在现存的统泰升号账簿中并没有发现任何证据去支持以往的研究观点,即这一时期中国成功企业的会计实务有属于自己的可与西方复式簿记相媲美的“中式复式簿记”。
小 结
《量化历史研究》已经出版七辑,致力于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推广和创新,吸纳和整合国内外学术资源,尤其注重量化方法、基础理论和前沿课题的跨学科研究,提倡贯通历史与现实、关联中国与世界,跨越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领域,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范式解读历史中和变革中的中国,目标是建造国际一流的量化历史研究学术交流平台。该书比较全面的展现了量化历史研究前沿,在学术视角和研究方法上都有创新,有利于学界了解该领域,推动量化历史研究发展和创新!
“量化历史研究”公众号由陈志武(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原耶鲁大学教授)及其团队——林展(中国人民大学)、熊金武(中国政法大学)、何石军(武汉大学)、蒋勤(上海交通大学)、彭雪梅(中山大学)等人负责。向学界和业界朋友,定期推送量化历史研究经典、前沿文献。同时作为“量化历史讲习班”信息交流平台。喜欢我们的朋友请搜寻公众号:QuantitativeHistory,或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
我们也诚邀八方学人发送电邮建言献策。邮箱: lianghualishi@163.com。
点击 阅读原文 可购买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