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量化历史研究”第 822 篇推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全球经济历史的广阔画卷中,实际工资作为衡量民众生活水平和经济健康的重要指标,其演变一直是经济历史学家研究的热点。尽管全球实际工资的研究领域广泛且成果丰富,然而各个学者研究的方法不同,不同研究之间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化度量工具,难以实现有效比较和综合分析。
基于上述问题,Pim de Zwart教授综合跨越两个世纪的文献,统一使用与生存需求相关的基本生存篮子计算实际工资,并对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实际工资进行比较,为我们理解全球实际工资的长期趋势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文章涵盖了从中世纪到20世纪的数据。其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关领域学者的文章和调查机构。一方面,引用了相关领域文章中的数据共有93条,这些文献于1992年到2023年之间发表,如经济历史学家罗伯特·艾伦(Robert Allen)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关于欧洲、亚洲和美洲不同地区的工资和价格比较。
另一方面,引用了三个机构的数据:全球价格和收入历史组织(Global Price and Income History Group)和历史价格和工资(Historical Prices and Wages)提供的全球历史价格和工资数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十月调查(October Inquiries)提供的1924年至2008年间的国际工资和价格数据。
作者构建了一个全球性的实际工资比较模型,这不仅需要考虑地区间的差异,还要顾及时间上的连续性。本文以基本生存篮子(“bare-bones subsistence” basket)为基础,用篮子中所有商品的总价对名义工资进行平减,从而得出生活成本指数。通过计算生活成本指数,来评估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非技术工人(大多为建筑工人)的实际购买力,这一计算方法将工人名义工资与实际购买力相联系。生活成本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最低生活成本由基本生存篮子计算而来。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为保证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实际工资的可比性,这一计算方法首先规定一名成年男性工人一天所需的热量(1200kcal),即基本生存需求。再根据这一生存需求选择一揽子商品,这些商品是在满足热量需求的前提下,使得总价格最低的一揽子商品(其中,主食因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基本生存篮子中所有商品的总价格就是最低生活成本。下表一为各国家或城市的基本生存篮子。
表一 各国家或城市的基本生存篮子
基于这一计算方法,作者回顾了过去二十年来出现的历史上比较实际工资的文献,探讨了欧洲国家之间的小分流和欧亚国家之间的大分流以及殖民地之间的比较。
(一) 欧洲“小分流”。研究表明,欧洲国家的小分流出现于1700~1720年间,大约从1720年开始,英格兰和低地国家的非熟练工人的实际工资就高于欧洲的其他地区和亚洲(见图一)。
(二)欧亚“大分流”。1800年后,由于工业革命欧洲各国的生产力都显著提升,亚洲实际工资在基本生活水平盘旋或低于基本生活水平(见图二),这意味着其他家庭成员也对家庭收入做出贡献。
(三)殖民地之间的比较:18世纪和19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实际工资甚至高于欧洲主要经济体,而拉丁美洲的实际工资高于亚洲,处于全球工资阶梯的中间位置,19世纪的非洲实际工资也高于亚洲,而且在整个殖民时期都在上升。
图一 欧洲内部小分流
图二 欧亚各国大分流
随后作者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和改正。这些质疑可以分为对名义工资的统计和对最低生活成本的计算。
(一)名义工资的统计。对于名义工资统计方面,即分子部分,作者的分析涵盖了不同工人群体、城乡差异、劳动合同多样性以及家庭其他成员对收入的贡献等多个维度。
第一,城乡工资差异:工资数据通常来自城市建筑工人,可能无法反映农村地区工人收入情况。
第二,劳动合同和工作天数:使用日工资数据估算年收入需要假设一年工作的天数,这个数字可能因地区和时间而异。尽管提出了使用年度合同数据的方法,但实际工作天数的确定仍然是一个问题。
第三,中间商或承包商的费率:观察到的工资可能包含了承包商的抽成,不一定反映实际劳动者的收入。尽管提出了问题,但缺乏全球数据来量化承包商抽成对工资数据的影响。
第四,家庭收入: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男性工资,忽略了女性和儿童对家庭收入的贡献。考虑了妇女儿童对家庭收入的贡献,实际工资统计发生了较大改变(见图三)。
文章还提出,不仅要收集妇女儿童的工资数据,还要收集参与工作的人数,工作参与率与历史和政策有极大联系。
图三 考虑了妇女儿童贡献率的英格兰实际工资
(二)最低生活成本的计算。对于最低生活成本计算方面,即分母部分,作者考虑了住房费用、南北方消费差异以及线性规划法计算最低生活成本。
第一,将住房费用(更具体的数据)纳入基本生存篮子:在缺乏历史租房数据的情况下,研究中通常假设前工业时代住房费用大约占家庭总开支的5%。这一假设是必要的,但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和时期。随着更多关于住房成本的数据变得可用,将这些成本纳入预算变得至关重要,因为住房成本在不同地区和时期的水平和趋势会对全球比较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由于南北方差异,基本生存篮子中的商品与所需量也不同:不同气候区域的最低生活成本存在差异。例如,寒冷地区的最低生活成本会因为取暖需求而增加,而热带地区则相对较低。Moatsos (2016, 2020) 利用19世纪以来的全球温度数据,计算了家庭每年所需的平均mBTUs(百万英热单位),以估算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住房取暖需求。
第三,线性规划计算最低生活成本:用线性规划方法计算最低生活成本相对灵活,可以根据当地价格的变化和不同年份的相对价格变动,选择成本最低的商品组合,从而适应不同时间和地区的经济条件。
这一部分的内容深刻剖析该方法存在的问题,有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资料收集也并不完整,亟待其他学者进行补充和完善。
最后,作者强调了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关键领域,包括更精确地测量工资与生活成本之间的关系,以及考虑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和时期的特殊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用基本生存篮子计算实际工资,一些国家甚至可以买上百个基本生存篮子,若继续用这一方法计算,会使计算出的结果失去其经济学意义,因为不会有人真的去购买一百个基本生存篮子。
因此,经济学家又提出了购买力平价术语(PPPs)用于国际的比较。但其也有局限性,因为这一术语在20世纪60年代前不可用,而且不能准确反映低收入国家的消费模式。是否使用PPPs取决于研究的主体。
作者的研究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数据和新的分析工具,但在应用这些研究成果时,我们也必须保持批判性思维。例如,全球实际工资的比较是否应该考虑到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的差异?此外,历史数据的收集和解读是否可能受到当代价值观和方法论偏见的影响?
实际工资的研究不仅仅是经济学的范畴,它同样与社会学、历史学乃至文化研究等领域紧密相关。未来的研究是否可以采用跨学科的方法,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进一步地,实际工资的量化分析并不总能直接反映民众的幸福感。不同时期的基本生存篮子不同,可能导致实际工资的比较失真,而不代表人们生活水平的真实差异。应认识到,研究实际工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民生问题。若想真正了解人们的生活水平,仅仅关注量化的实际工资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除了经济指标,我们还应将幸福指数等主观评价指标纳入考量,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生活水平评估。
总之,文章基于基本生存篮子计算实际工资方法,将名义工资与基本生活消费水平相联系,来比较不同时间、空间下劳动者实际收入。这一方法使我们对全球工资购买力的长期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显著的今天,深入研究实际工资的长期演变对于理解当今世界的经济不平等问题及各国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历史,也能够为制定现代化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文献来源: Pim de Zwart, "The long-run evolution of global real wages",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forthcoming].
原文链接: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量化历史研究”公众号由陈志武(香港大学郑裕彤基金讲席教授、原耶鲁大学教授)及其团队——林展(中国人民大学)、熊金武(中国政法大学)、何石军(武汉大学)、蒋勤(上海交通大学)、彭雪梅(中山大学)等人负责。向学界和业界朋友,定期推送量化历史研究经典、前沿文献。同时作为“量化历史讲习班”信息交流平台。喜欢我们的朋友请搜寻公众号:QuantitativeHistory,或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
我们也诚邀八方学人发送电邮建言献策。邮箱: lianghualishi@163.com。
轮值主编:熊金武 责任编辑:彭雪梅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