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量化历史研究”第 821 篇推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东欧收入不平等的历史演变鲜有文献记载。20世纪东欧独特的社会经济与政治背景,为研究经济学的诸多核心发展问题提供了历史实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等是如何演变的?发展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哪些社会群体从现代经济增长中受益或受损?
Stefan Nikolić、Filip Novokmet和Piotr Paweł Larysz三位学者最新发表在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的论文“Income inequality in Eastern Europe: Bulgaria and Czechoslovak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对保加利亚和捷克/捷克斯洛伐克的长期收入不平等进行了研究。
历史背景和相关理论
保加利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别代表了20世纪东欧最发达地区和最不发达地区。在20世纪,二者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共产主义兴衰、全球化和解体等关键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发生巨大变革。但在20世纪之交,捷克属于哈布斯堡帝国,保加利亚属于奥斯曼帝国。因此,两个国家在机构、行政能力、土地使用权安排、原始工业化的性质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库兹涅茨在1995年提出了著名的倒U曲线假说:随着国家的发展,不平等程度先上升后下降。他假设农业部门的不平等程度较低,而工业部门的不平等程度较高,提出了人口从传统农业部门向生产力更高的现代部门进行结构性重新分配的机制。这一机制推动了倒U型轨迹的上升。在发展的后期阶段,一旦剩余劳动力被完全吸收,农业部门的工资增加,不平等就会下降,现代部门的不平等也会下降。
保加利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经验为研究库兹涅茨命题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背景。如图1所示,保加利亚在战时是欧洲最贫穷和工业化程度最低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上半叶,保加利亚是一个典型的发展型国家,处于倒U曲线的上行部分。相比之下,捷克斯洛伐克在战时的工业就业水平在欧洲名列前茅,可能处于倒U曲线的下行部分。通过对两者的不平等发展演变进行分析,作者发现他们的轨迹与库兹涅茨倒U曲线并不一致。
图1 内战时期欧洲工业就业比例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注:横轴为193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1990年国际美元计算);纵轴为1930年工业就业比例。
研究方法和数据
作者通过构建有酬就业人口的年度社会表来进行研究。社会表可以详细的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收入不平等情况。为了编制年度社会表,作者收集了1911-1980年关于保加利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收入的全面的新数据集。其中,保加利亚的数据共覆盖53年,捷克/捷克斯洛伐克的数据共覆盖57年。根据人口普查的结果,作者按社会群体划分,对劳动力进行了长期跟踪。
主要结论
首先,作者展示了20世纪保加利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用基尼系数表示的不平等演变结果。如图2所示,在20世纪上半叶,捷克斯洛伐克的不平等程度明显高于保加利亚。在经济大萧条期间,由于两国经济结构的差异,不平等现象呈相反方向发展,保加利亚的不平等现象加剧,捷克斯洛伐克的不平等现象减缓。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共产主义政党执政后,两国的不平等现象急剧下降。到20世纪50年代初,两国的不平等现象大致趋同。
图2 1910-1980 年保加利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基尼系数
注:基尼系数序列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捷克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基尼系数。
接着,作者通过将不平等分解为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平等和社会群体内部的不平等,评估社会结构对不平等的作用。平均对数偏差(MLD)是测度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指标。图3中,用MLD衡量的总体不平等与图2显示的两国不平等趋势相同。通过对MLD的分解,作者发现20世纪上半叶两个研究对象国的不平等水平差异是社会结构的差异造成的。从群体内部收入不平等和群体之间不平等的贡献可以看出:20世纪初,群体内部不平等是两国收入不平等的更重要来源。东欧共产主义政党执政后,农业集体化、工业国有化以及社会群体之间前所未有的收入平等化推动了不平等现象的迅速减少。
图3 收入的三种平均对数偏差
注:MLD total表示用MLD衡量的总体不平等,MLD within表示MLD衡量的社会群体内部不平等;MLD between表示MLD衡量的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平等。
最后,作者将其结果与库茨涅茨假说的理论框架进行比较。库兹涅茨指出,储蓄向高收入群体的集中,是发展过程中不平等的两大来源之一。通过比较东欧共产主义政党执政之前保加利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最高收入份额,作者发现:工业化时期捷克斯洛伐克的最高收入份额确实明显较高,其中大部分由资本收入构成。但同时,作者也对所观察到的收入不平等轨迹与倒U曲线的偏差进行了解释。作者认为,范式模型过于强调经济力量是不平等的决定因素。相反,作者指出,制度和政治因素在20世纪东欧长期收入不平等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与国际文献的比较
作者通过比较发现,20世纪的保加利亚与俄罗斯的不平等程度十分相似。造成不平等程度相似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两国相似的结构特征:二者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人口以农民为主。而捷克斯洛伐克的不平等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与西欧国家非常相似。这些都证实了社会结构发展水平对不平等问题的重要性。在两个研究对象国家剧变后,不平等收入现象都加剧了。
总 结
依靠新构建的数据集和社会表方法,作者研究了20世纪保加利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在两次世界大战、国家形成、大萧条、德国占领欧洲和东欧共产主义等动荡时期的不平等现象。结论表明:经济力量对短期不平等现象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制度和政治因素对20世纪长期不平等现象的影响最大。
文献来源: Nikolić Stefan, Filip Novokmet, and Piotr Paweł Larysz. “Income Inequality in Eastern Europe: Bulgaria and Czechoslovaki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2024-10, Vol.94, p.101594, Article 101594.
原文链接: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量化历史研究”公众号由陈志武(香港大学郑裕彤基金讲席教授、原耶鲁大学教授)及其团队——林展(中国人民大学)、熊金武(中国政法大学)、何石军(武汉大学)、蒋勤(上海交通大学)、彭雪梅(中山大学)等人负责。向学界和业界朋友,定期推送量化历史研究经典、前沿文献。同时作为“量化历史讲习班”信息交流平台。喜欢我们的朋友请搜寻公众号:QuantitativeHistory,或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
我们也诚邀八方学人发送电邮建言献策。邮箱: lianghualishi@163.com。
轮值主编:熊金武 责任编辑:彭雪梅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