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历史研究】知识编纂、技术吸收与工业革命的全球化

学术   2024-10-06 12:39   广东  

本文为“量化历史研究”第 833 篇推送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世纪末全球各国在技术吸收方面的表现有何差异?特别是语言中的技术知识编纂对各国吸收工业革命技术有何影响?Juhász、Sakabe和Weinstein在最近的论文中发现,只有那些能够有效获取并系统整理技术知识的国家和殖民地,在专利技术相关的行业中才获得了竞争优势,而其他地区并未表现出类似的趋势。日本在将技术知识的编纂水平提升至与1870年德国相当之后,相关行业的技术吸收优势才逐渐显现。研究揭示了技术扩散过程中面临的障碍,解释了为什么明治时期的日本能够脱颖而出,成功实现工业化。


文章首先探讨了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特别是工业革命对不同国家的影响。研究指出,虽然现代经济增长大约在1600年起源于英格兰,但这一进程并未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如今的高收入国家主要包括英语国家、与英格兰邻近的国家、资源丰富的国家,以及日本和其前殖民地。尽管已有大量研究深入分析了这些国家财富积累的原因,但关于工业革命为何首先在日本而非其他非西方国家传播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日本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闭关锁国后,短短十五年内就从一个依赖出口初级产品的农业经济体,迅速转型为以制造业出口为主的经济体。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为何明治时期的日本能够成功实现如此迅速的结构性转型,而其他许多国家却未能在同一时期实现类似发展。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文章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即工业革命的成功与技术知识的系统化密切相关。具体来说,一个国家能否有效整理并传播与工程、商业和工业实践相关的技术知识,直接影响其经济转型的效果。尤其是在西欧以外的地区,技术知识的系统化被认为是推动工业革命技术扩散的关键因素,而这一过程往往依赖国家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日本在19世纪成功实现了工业化,作为一个典型的后发国家,经历了多个关键转折点。尽管日本曾经闭关锁国数百年,但在1854年,美国的武力威胁迫使其开放国门,并在1858年开始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然而,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并不只是因为对外开放。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日本已经意识到吸收西方科技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看到中国因战争而陷入内乱和经济困境的情况下,日本预见到了类似的威胁可能降临到本国。


为了推动技术吸收和工业化,明治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政策,尤其重视翻译和编纂西方技术知识。政府专门成立了“蛮书调所”,负责翻译英日词典,这是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的关键一步。日本文字体系中的汉字也在技术术语的翻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技术引进,明治政府还实施了全面的教育改革,通过普及义务教育,大规模培养了工业化所需的技术人才。到1890年,90%以上的男孩和70%以上的女孩都接受了教育,这为日本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此外,明治政府通过1873年的地税改革,确保了充裕的财政收入,为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和教育改革提供了资金保障。这些举措共同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数据集的构建过程和分析方法。首先,研究量化了技术知识的供给,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了工业革命时期的行业手册。这些手册源于欧洲的工业启蒙运动,是传播技术知识的重要工具。研究主要使用以英语编纂的手册作为分析来源,假设19世纪日本的技术引进主要依赖英国。通过文本分析方法,研究评估了工业革命期间各行业获得的技术知识量。具体过程包括将技术手册和专利文本转化为数据,并计算它们之间的相似度,从而评估技术对各行业的影响。


此外,研究还收集了全球33种语言中的实用技术知识,涵盖应用科学、工业、技术、商业和农业等领域。这些数据通过抓取各国国家图书馆或主要图书馆的目录,构建了时间序列数据。最后,研究还构建了1880年至1910年间跨区域双边行业贸易流的标准化数据集。通过整合现有数据和新数字化的贸易信息,研究评估了各地区行业出口的增长情况,并对数据进行了统一处理,将所有贸易数据转换为日元值。


文章采用多行业模型分析了多个国家和行业的出口增长,考虑了贸易摩擦、供需关系等对生产率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了减少传统对数差异法可能带来的估算偏差,研究采用了修正方法,精确捕捉生产率增长的实际变化。研究发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的制造业出口占比逐步提升(如下图1)。随后,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日本如何通过技术知识的编纂,帮助企业掌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从而促进生产率的提升。研究发现,那些生产方法在工业革命中发生重大变化的行业,如纺纱行业,从技术知识的获取中受益显著;而受工业革命影响较小的行业,如原材料生产行业,收益较少。技术知识编纂程度较高的行业在日本的出口和生产率增长中表现较为突出。  

图1  日本制造业出口占比 (1860-1940年)


明治时期,日本政府通过提供以日语编纂的技术知识,成功克服了吸收西方技术的关键障碍。研究数据显示,那些能够充分利用西方技术的行业,在日本和其他国家的出口和生产率方面都表现出更快的增长。这表明若一个国家希望效仿19世纪的欧洲工业化,特别是那些在语言或地理上与西欧有明显差距的地区,必须提供像技术知识获取这样的复杂公共产品。尽管这些公共产品本身不足以完全推动工业化,但它们可能是实现现代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至于日本为何能够在这些外围地区提供如此独特的公共产品?历史资料显示,这与西方列强带来的威胁紧密相关。正是这种生存危机,促使日本的精英阶层一致支持防御性的现代化策略。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政策并非日本的原创,早在18世纪末的法国波旁王朝和19世纪的中国自强运动中,国家主导的技术引进,特别是技术书籍的翻译,已有类似的先例。由此可见,技术知识的编纂和传播不仅是工业化成功的关键因素,也凸显了国家在技术吸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当今发展中国家而言,借鉴优秀的历史经验,通过推动技术知识的本地化和教育改革,某种程度上可以加速其现代化进程并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文献来源: Juhász, R., Sakabe, S., & Weinstein, D. (2024). Codification, Technology Absorption,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No. w32667).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原文链接: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量化历史研究”公众号由陈志武(香港大学郑裕彤基金讲席教授、原耶鲁大学教授)及其团队——林展(中国人民大学)、熊金武(中国政法大学)、何石军(武汉大学)、蒋勤(上海交通大学)、彭雪梅(中山大学)等人负责。向学界和业界朋友,定期推送量化历史研究经典、前沿文献。同时作为“量化历史讲习班”信息交流平台。喜欢我们的朋友请搜寻公众号:QuantitativeHistory,或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

我们也诚邀八方学人发送电邮建言献策。邮箱: lianghualishi@163.com。


轮值主编:何石军        责任编辑:彭雪梅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英文原文

量化历史研究
本公众号旨在打造量化历史研究交流平台,推广量化历史研究学术研究方法和前沿成果。现在主要发布《量化历史研究》辑刊、量化历史讲习班、量化历史国际学术年会以及量化历史研究相关学术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