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个世纪,考古学界已经对史前以及早期历史时期的中国做了大量考古发掘,也已出版海量高质量的考古报告和研究成果。可是,这些海量考古资料还没有引起经济学和其它社会科学界足够的重视,缺乏利用这些大样本考古数据对早期中国发展及其长久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为了推动社会科学学者与考古学者、历史学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促进对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深入认识,香港大学量化历史研究中心、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与《经济学》(季刊)编辑部联合主办“早期中国发展及其长久影响”研讨会。本次会议的组委会将挑选数篇优秀会议论文,进入《经济学》(季刊)审稿程序,经评审发表于《经济学》(季刊)的“早期中国发展”专辑。
研讨会于2024年10月25-26日(周五、周六)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和香港大学量化历史研究中心具体承办,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风学社协办。
本次会议得到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的支持(项目编号:AoE/B-704/22-R)。
10:00-11:00 《早期中国成于何时及其影响持续多久?》(合作者:王万达,香港大学商学院)
11:00-12:00 《中国早期都邑建设工程量和早期国家的形成》
14:00-15:00 《江南地区两周时期原始瓷器的流通模式——基于墓葬随葬品的回归分析》(合作者:黄一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报告人:王 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评议人:吴 桐(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李越欣(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
15:00-16:00 《无数驼铃遥过碛——张骞凿空对西域的经济影响》
报告人:贺嵬嵬(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评议人:孙闻博(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林 展(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16:30-17:30 《试论“王莽定律”与古代政权崩溃的货币因素——基于“大泉五十”的数量分析》(合作者:武卓尔,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报告人:鲍璐斌(浙江大学历史学院)
评议人:张亦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彭凯翔(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8:00-20:00 晚餐
10月26日(立德楼706)
主持人:李梅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9:00-10:00 《墓葬面积基尼系数视角下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社会复杂化》(合作者:杨益民,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
报告人:张雪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评议人: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陈志武(香港大学商学院量化历史研究中心、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
10:00-11:00
《国家遗产与长期经济发展——韦伯模式还是施坚雅模式?》(合作者:张宇,嘉兴大学经济学院)
报告人:董保民(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评议人:陈雨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徐志浩(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11:00-11:30 茶歇
11:30-12:30 《一万年来中国人年寿的变迁》(合作者:陈志武,香港大学;林展,中国人民大学;张晓鸣,浙江大学)
报告人:彭凯翔(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评议人:张林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翟润卓(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12:30-14:00 午餐
主持人: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14:00-15:00 《鹤壁刘庄墓地的定量考古学分析与早期社会分化的不同模式》
报告人:李鹏辉(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评议人:曹 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陈钰琪(北京大学历史系)
15:00-16:00 《量化视角下的尉迟寺遗址大汶口晚期聚落家户研究》
报告人:张梦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评议人:苏 昕(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
董 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16:00-16:30 茶歇
主持人:陈志武(香港大学商学院量化历史研究中心、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
16:30-17:30 圆桌讨论
18:00-20:00 晚餐
本次会议地点为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从东门入校后左转即可。参会人员需凭身份证件入校,请注意携带身份证件。下面地图中右下角红色图标处为立德楼。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人大考古文博
“量化历史研究”公众号由陈志武(香港大学郑裕彤基金讲席教授、原耶鲁大学教授)及其团队——林展(中国人民大学)、熊金武(中国政法大学)、何石军(武汉大学)、蒋勤(上海交通大学)、彭雪梅(中山大学)等人负责。向学界和业界朋友,定期推送量化历史研究经典、前沿文献。同时作为“量化历史讲习班”信息交流平台。喜欢我们的朋友请搜寻公众号:QuantitativeHistory,或扫描下面二维码关注。
我们也诚邀八方学人发送电邮建言献策。邮箱: lianghuali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