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我们好像确实不怎么有收不到的钱。我们比较平常心,收不到钱的生意我们不做,不管听起来有多好。
生意,这是需要的性质,收不到,这是可能的性质。需要和可能构成了一组正反面,这是只有需要的一面,而没有可能的一面,根据辩证法,只有一面的东西,是不健康的,所以,收不到钱的生意我们不做。
这是符合辩证法的。
生意,这是价值的性质,收不到的钱,这是钱的性质。价值和钱构成了一组正反面,这是价值不能走向钱,价值和钱只有价值的一面,根据辩证法,这是不健康的、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这样的生意不做。
这里面,包括了一种控制力。付钱,是自愿的一面,自愿和强迫构成了一组正反面,还要有自己能强迫对方付钱的能力。这样,才能收到钱。
比如,
段永平:我们的条件大概就是让对方开不可撤销信用证吧。对方显然是有备而来的,对我们的条件没兴趣。
通过不可撤销信用证,来形成自己的控制力和强迫的能力。如此,就把事情置于自己可控制的范围内了。
比如,
段永平:我们一般给客户的放账额度是过去该客户在我们这一年的营业额的3- 5%,当然信誉不好的就一点都没了。这意味着一开始的时候是完全没有的。我们比较平常心,少做生意 没关系,收不到钱就麻烦大了。
通过限制比例,那么即使这部分比例收不回钱,那也影响不大。但却保证了绝大部分的钱是能收回来的。这样就确保了价值能走向钱、价值和钱的正反面兼具,需要和可能的正反面兼具。
之所以没有某种问题、某种现象——“我们好像确实不怎么有收不到的钱”,是因为自己远离了发生这种问题的根源——“收不到钱的生意我们不做,不管听起来有多好。”
任何东西,都有它的正确的成立的条件。“我们好像确实不怎么有收不到的钱”的条件是“收不到钱的生意我们不做,不管听起来有多好。”
同样,
段永平:本人唯一看过书就是巴菲特给股东的信,好像还没看完。
这句话,言下之意,就是不看其他投资者的书,不看其他人讲投资的书——这就是这句话的成立条件。重心落在巴菲特上,而不是落在没看书上——有不少人理解为段永平没看过书——他是浙大的、怎么可能没有没看过书?
同样,
段永平:危机大概5-8年来一次,希望下一次来的时候你记得来这里看一眼,然后擦擦冷汗,然后把能投进去的钱全投进去。
这里的钱全投进去,是指闲钱!这样,哪怕在危机中又再腰斩一次、甚至两次,也没有影响。但危机过后,仍然会赚大钱。
并且,投进去并不是一次性就全仓买完了。为了要防止这种腰斩再腰斩现象,就要在自己能接受的价格开始,分仓分时间买,比如,一直买了两个月、三个月这样、甚至更长,这样就把不确定性进一步分散了。
这里,自己买的是目标公司的一部分(你想要拥有这家公司),而不是抄底。这种想要拥有、以及真正拥有的感觉,一直继续下去,总有一天,你能真正拥有、完全的拥有一家大公司 ,直至多家大公司。这是量变到质变的原理,这不是演习,这是生死战和实战。
同样,
段永平:我是非常相信“市场有效论”的。
言下之意,要找那些市场有效的公司。远离那些被市场弃置的公司——也即找那些收获期长,能赚大量利润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市场必然有效。比如,段永平为什么不投资黄金?
同样,
段永平:但如果你从5年10年的角度。你会发现宏观的东西对公司的影响要比想象的小得多。
这句话的隐含前提条件是——你要在宏观东西影响小的行业公司里找,才能得到这个结论。你要在宏观东西影响小的市场(自由市场)里找,才能得到这个结论。比如,法国是自由市场吗?表面上是,但实际上,只要美国一干预,这个市场里的公司就会发现宏观的东西影响大的很!比如,阿尔斯通公司。
美国之所以看起来自由,是因为其他国家没有这个实力去干预美国的优质公司。
哪有什么绝对真理——所有真理,都是有隐含的前提条件的。即便科学上的绝对真理,它也有个隐含条件——在我们这个宇宙,在别的宇宙,就可能不成立了。
要读懂对方,就必须要假设对方是对的,然后找这句话是对的成立的条件,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这句话。只要是个正常人,那么对方说的时候,往往会省略掉很多他习以为常的条件(体现他的思维精神世界)、习以为常的大部分背景(体现他所处的现实世界)。
1、世界那么大,但每个人所接触都是有范围的——比如,在同一个城市,上层区和底层区的现实世界背景就完全是两样的——段永平接触的是上层区、而不是底层区的现实世界。
2、底层区的现实世界里的问题,早就被上层区的各种条件给过滤掉了。同样,上层区的现实世界里的问题,也早就被底层区的各种条件给过滤掉了。
而思维精神世界的差异则要更大,底层和上层的现实世界是能通过就地体验一下去感受的,但思维精神世界的差异,则是不能感受的,因为——we don't know what we don't know。
所以,假设对方是对的,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这是实现阶级跃迁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