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是我有个理解,就是无论什么时候卖都不要和买的成本联系起来。该卖的理由可能有很多,唯一不该用的理由就是“我已经赚钱了”。不然的话,就很容易把好不容易找到的好公司在便宜的价钱就卖了(也会在亏钱时该卖的不卖。) 买的时候也一样。买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这只股票曾经到过什么价位最好不要作为你买的理由。我的判断标准就是价值。这也是我能拿住网易 8-9 年的道理。
买和卖要根据公司的内在价值来决定。
内在价值要根据两个要素来决定,
1、公司的重建成本。
内在价值要高于公司的重建成本——也即这样的公司,要重新建立需要花多少钱。重建成本,是公司的最低价值。尤其是在一些独特地位的公司——这种公司是社会的必需品。但有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亏损严重,价值严重低估。
比如,
段永平:BAC 的重建成本大概在 13 块上下(不包括人);正常年景的盈利大概可以到 2块左右(现在没有);老巴在7块左右买的可转换债券,意味着老巴认为 BAC的麻烦已经解决了。所以我 在6块上下买了一些。无论如何,银行是用margin 的生意,任何时候我都不会重仓的。
重建成本,也是个性化的,对有些人重建成本可以比较低,但对有些人重建成本可以较高。这和这些人的能力圈有关系。
基于重建成本作投资决策的是网易的案例,
丁磊向段永平请教出售网易的问题。段永平反问他:“卖了 公司之后干吗?”
丁磊说:“我卖了公司有钱后再开一家公司。”
段永平笑了:“你现在不就在做一家公 司,为何不做好呢?”
这就是个重建成本的例子,也是基于差不多这样的原理,段永平投资了网易。当然段永平是因为自己的游戏行业背景(能力圈),段永平知道自己如果以网易为平台做游戏必定能赚大钱。
2、公司的利润能力。
这里有个极限假设——这家公司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会值多少钱?
在这个问题下,就可以忽略这家公司的独特地位、独特行业、独特背景、……等等各种特殊性的东西、所有一时的东西。此时,就会发现这家公司的价值其实是等于这家公司赚取的净利润。
所以,如果是一家永续经营、永续收获期的公司,那么它的内在价值是越来越大的,当时间足够久之后,它的价值甚至能达到极高极高的程度。只要收获期足够长——虽小必大。
所以,根据这个极限假设,就可以近似的认为这家公司的价值与它的利润能力成正比,当它的利润翻倍的时候,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也在同步翻倍。
所以,看一家公司的价值,
1、看它是不是处在收获期。
2、看它是不是利润能翻倍。
3、还有很长年份的收获期(对于刚性消费品,理论上近乎是无限长)。
当买入这样的公司的时候,就轻易不要卖了。买入的价格只要不是太离谱,最终总是有很好的收获的——这里基于的是复利的力量——只要保证收益率始终为正、时间足够长就虽小必大。
理论上,茅台就属于这种类型的,收获期似乎是永续的。虽然产量有封顶,但越稀缺——产品价格会涨得越快——利润始终会足够大。
所以,虽然茅台按当时来说是高估了不少(60倍PE,这是很高很高的pe了),但段永平仍然不卖,因为在长期的眼光中——茅台还可以值更高更高。当高估的时候,可以认为买点不那么好,所以,它产生的是影响了长期收益率高低的问题。但如果时间足够长足够长,比如要拿一辈子,那么这点差距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如果是看图看线来买卖的,就容易会以这只股票曾经到过什么价位作为你买的理由,并伴生出抄底思维。
抄底,只有在公司内在价值基本恒定不变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否则,如果公司价值大掉,这个底就不是底——而可能是个山腰——并且价格永远不会回来了。
尤其是对于那些要破产清算的公司——价格永远不会回来了。——资产在破产清算的时候,往往是会发生大贬值的。
该卖的第一个理由,通常是公司受到某种很大的威胁——往往可能是致命的威胁、于是公司有反常的动作和某种恐惧。这种威胁,往往意味着公司收获期的结束——也即意味着内在价值开始丧失、由盛转衰。
一般由盛转衰的进程,是很难逆转的,尤其是当行业也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
该卖的第二个理由,通常是当时买入的理由突然不成立了、或者消失了。这个时候,就该卖掉。——这就属于是不懂不做的原则了。
当然,最根本的理由,都是内在价值难以再增长了,甚至是要转头往下掉了。这是最根本的卖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