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的体质是基于人群共性基础上对形体、生理、心理等形神两方面个体特征的综合概括。王琦教授提出的九种体质中,气郁质的心理特质主要是偏忧郁、低落。我们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一部分焦虑症患者最初表现为抑郁,是由患者的气郁质演变而来。但不少焦虑症或焦虑相关心身疾病的患者在患病初期即表现为焦虑状态,同时具有焦虑紧张、易激惹、烦躁易惊的性格特征,我们认为他们存在“焦虑体质”。目前,医学界尚未对焦虑体质予以关注。基于这一现象,我们试从焦虑体质的概念、形成原因、表现特征、发病倾向、用药调护等几个方面对“焦虑体质”进行阐述,以求正于高明。
有关体质的分类中,从形态功能、生理特征方面描述者最多,而从体质的心理属性分类者较少,并缺乏对焦虑型人群的体质归属。以王琦教授为代表分类的9种体质被中华中医药学会确立为标准并推广应用。其中,气郁质心理特征为情绪低落、性格脆弱、敏感多疑、忧郁消极或急躁易怒。气郁质也会出现焦虑,但心理特质以忧郁为主。抑郁和焦虑常同时并存,也有一部分焦虑症患者最初表现为抑郁,是由气郁体质演变而来。然而,我们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大部分焦虑症及焦虑心身疾病的患者在发病初期即表现为焦虑现象。这类人群,形态上多消瘦纤长,症状多表现为多汗、烘热、血压稍高、头晕耳鸣、失眠等,心理上以紧张焦虑、烦躁多虑、躁动不安为特征,对暑热季节、嘈杂环境适应力较弱。该类人群以焦虑、紧张、冲动、亢奋为主要特征,同时在形体、心理、生理、反应状态等这些决定体质特征的要素中,以焦虑特质最为突出,我们认为这类人群存在焦虑体质。
体质的形成受先天和后天两大因素影响,体质差异性的决定因素是基因差异。许多焦虑症患者,其父母一方或双方也具有焦虑的性格特质。除了基因遗传,体质的形成受后天成长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心理学中有“人生脚本”,即童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决定了性格养成,并影响着成人后的心理及行为。当遭遇痛苦事件或剧烈冲突时,人们会不自觉退回到幼童期的脚本状态中,产生非理性的精神心理反应,同时可伴有躯体、行为的异常。先天、后天的因素塑造了个体的性格、个性、气质特征,由此形成了孕育焦虑的土壤。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自我和本我之间、欲望和现实之间冲突的结果。
家庭、社会、工作等外部因素的刺激构成了冲突的来源,内在偏焦虑的人格气质往往是发出冲动的本源。先天禀赋的遗传,加之后天成长环境的催化,强化了“焦虑基因”的表达,最终形成了焦虑体质。
基于中医学体质的“心身构成”论,心身之间存在互动现象。形和神相互统一,这种互动主要表现为神对形的影响。紧张焦虑的心理特征往往伴随心悸、头晕耳鸣、潮热汗出、尿频尿急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的躯体表现。因此,焦虑体质的表现特征贯穿在形和神两方面,是一种心身焦虑状态。其中,生理状态下最常出现焦虑情绪,以“神”的焦虑为主。焦虑体质者产生焦虑情绪所需的阈值比其他人要低。生活中,他们稍遇不良刺激就会出现如紧张、易怒、易惊、惊恐不安等表现。病理状态下多表现为焦虑躯体化,以“形”的焦虑为主。这些躯体化症状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包括头晕耳鸣、失眠、心悸、胸闷、潮热、汗出、腹痛、腹泻、尿频等,以上症状常反复发作并随焦虑情绪而变化。因此,焦虑体质人群最常从频繁出现的焦虑情绪、到病理性焦虑(焦虑症)、再到焦虑躯体化、焦虑心身病证,这样一系列从生理到疾病的演变过程。整个过程中,焦虑不仅是最典型的表现特征,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焦虑体质的人偏于阴虚阳亢,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普济方》言:“而今虚烦之上病,多是阴虚生内热所致。”《续名医类案》谓:“火热烁动其心,心动而神乱也。”心主神明,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活动与心肝两脏关系最密。如《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阳旺则神越,阴亏则神躁。心肝火旺、肝肾阴虚是焦虑质发病的体质基础,病机演变多从火化、易伤阴精。用药宜选清热凉血、平肝潜阳、清心泻火、滋阴柔肝、清虚热、疏肝通降之品。如脾胃病中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嗳气、反酸等反复发作,同时伴有焦虑紧张、潮热汗出、失眠等表现,用常规的和胃降逆法治疗欠佳。这些看似脾胃系的症状实质是焦虑的躯体化表现,我们在临床上常采用清心火、泻肝火、宁神消虑的方法,取得良效。药用生山栀、淡豆豉、黄芩、黄连、夏枯草、莲子心、灯心草等清泻心肝之火;柴胡、郁金、八月札、路路通、代代花等疏肝理气;阴虚者加黄柏、知母、地骨皮、当归、白芍等滋阴柔肝。此外,焦虑质不宜过用温阳益气之品。朱丹溪讲“气有余便是火”,焦虑质本身偏于君相火旺,温补益气类药物会助长心肝之火,加剧焦虑,必要时应酌加凉血清热之品。
(点击图片或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简介
王庆其教授从医执教50余年,在读经典、做临床、悟文化方面建树良多:
(1)提出中医学经典的四大当代价值:打开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文化价值、开启认识生命另一扇门的医学价值、激活临床提高疗效的临床价值、开拓思路推陈致新的科研价值。
(2)提出研究经典三途径:用经典激活临床,从临床拓展经典;从经典启迪科研,用科研创新经典;用文化解读经典,从经典弘扬文化。
(3)创造新地提出《内经》的核心理念;五脏以藏为本,以通为用,藏中寓通;肝为调节之本;“湿为百病之长”;人体“焦虑体质”概念等。
(4)突破桎梏扬《内经》临床医学,开创经典教学查房先例;把《内经》理论应用于临床结硕果。
(5)开创脾胃病心身问题研究之先河,积累了诊治“抑郁型脾胃病”“焦虑型脾胃病”的丰富临床经验。
(6)倡导“由器识道”,在中医药文化与医学的研究中探索出颇有价值的新思路。
END
中医出版 好书 从不会埋没
点阅读原文,选购文中推荐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