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临床实践特别是在中风病的诊治中,发现有部分患者因畏惧针刺感传的不适感而拒绝针灸治疗,于是王丽平教授开始对头针、腕踝针、腹针等一些微针疗法进行临床尝试,并做了相应的课题研究,逐渐形成了不同针法的治疗特点,并且总结出几种特殊刺法。接下来就让我们学习一下其中的三种特殊刺法。
梅花针叩刺膀胱经及督脉,在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失眠的患者。《素问·皮部论》载:“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贯脊,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膀胱经第一、二侧线上有五脏六腑之背俞穴,背俞穴是脏腑经脉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灵枢·经脉》中提到膀胱经的经脉循行:“从巅入络脑”。通过梅花针叩刺督脉及膀胱经相关皮部,可疏通经络,激发一身之阳气,调理其脏腑功能,补益心脾,使气血运行通畅,同时可填精益髓,最终达到阴阳调和、镇静安神的效果。
操作方法:选取0.25mm×25mm的毫针5根,持针后使5根针尖对齐,患者背部督脉及膀胱经消毒后,由上往下快速进行叩刺。先叩刺督脉,从大椎至腰阳关穴水平,再叩刺膀胱经,叩刺长度同督脉。每条经脉叩刺5~9遍,叩刺频次每分钟200~300次,每次叩刺间距为2~3mm,力度以患者不觉疼痛为宜,一般叩刺3~5遍后,局部皮肤会有潮红。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叩刺后出现皮肤潮红者,失眠的疗效优于皮肤颜色无变化者,所以相对来说,膀胱经督脉叩刺法更适用于实证失眠的患者。
眼周毛刺法主要用来治疗眼睛疾病常用一种刺法。毛刺是针灸中的一种刺法,源于《灵枢·官针》:“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在治疗眼周疾患时,有别于传统毛刺法,并不刺透皮肤。
操作方法:嘱患者闭眼,眼睑局部消毒,用0.25mm×25mm的毫针1根,轻轻点刺眼睑的皮肤,至眼睫毛处为界,点刺方向可从睫毛处向外。点刺手法极轻,不刺破皮肤。此种刺法可以疏通眼周局部经气,有活血通经的功效,有热可泄,有虚可引经气至患处,对患者刺激小,易于接受。
后顶穴的临床应用来源于王居易教授的经验,该穴用于治疗急性的腰背疼痛。《针灸大成》载:“后顶一名交冲,位于百会后一寸半,枕骨上,主治项强急,恶风寒,风眩……”后顶穴是督脉、太阳、少阳经脉变动的重要反应点,所以其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如头、项、背、腰、上肢、下肢、阳经经脉的阳虚、寒痹、气滞血瘀诸症。凡病证为督脉经气不足、少阴经脉虚寒、太阳经脉之气失畅,皆可取后顶穴搓针导气法治疗。
后顶穴的传统取穴是在百会后1.5寸,由于人的额骨、顶骨、枕骨比例个体差异很大,上述取穴不易准确,应以骨性标志取穴,后顶穴取在顶枕缝中央,即人字缝的顶点,先寻找枕骨粗隆,向上直行推按至枕骨上端(与左右两顶骨的相接处)凹陷处。
进针手法:从该穴上1~2分处进针,向该穴斜刺,针尖到达穴位皮下后,即沿皮下平刺,根据治疗要求不同,可选取前后左右或是不同角度透刺,透刺的深度为:深不伤及骨膜,浅不能在皮内,患者无疼痛感为宜。搓针方法:进针后,嘱患者取坐位,双脚放平,双手放于膝盖上,挺腰,挺胸。施针者一手持住针柄,一手大拇指按于针柄之下的头皮(针体即在皮下),上下轻轻搓动皮肤,幅度为2~5mm,如患者无明显疼痛,则继续搓针,频次为100~150次/分,时间为1~2分钟,并嘱患者深吸气。
我们体会,如治疗颈肩部疾病,嘱患者做胸式呼吸;治疗腰背部疾病,嘱患者做腹式呼吸;如病变部位在骶尾或者更偏下者,可嘱患者在做腹式呼吸的同时,并做提肛收腹,则能使病症大大减轻。需要注意的是,在操作中需要时时观察患者状况,以防止晕针。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四章。①针路历程,为作者学医成才及行医历程之回顾。②谈针论道,是作者对一些针灸理论的探讨,涉及针灸的疗效、刺法量学、针灸心理学、火针疗法及三通法的认识和理解。③临床医话,对一些临床敏感话题如中医与巫术的区别、针灸治病的机理、灸法可否治疗热证、针灸减肥的机理等做解答,还介绍了一些疾病的治疗经验和体会,涉及面较广。④医案精选,选择46个疾病50余个案例,涵盖内、妇、外、五官、骨伤科,介绍了针刺治疗经过并附有按语。
作者简介
王丽平,女,主任医师,教授,北京市优秀名中医。1980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中医系,同年就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院针灸科。先后跟师于针灸名家吴效仁、孙博伦等学习针灸临床技能。1992年师从于全国名老中医许彭龄,随诊10余年。2000年师从薄智云教授学习并推广腹针。2006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现任北京针灸学会副会长。第四、五、六批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针药并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内科系统疾病,如脾胃病等。
END 中医出版 好书 从不会埋没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