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央企陷入这些误区,很危险

楼市   2024-08-19 17:47   江苏  

数字化转型,是处于深化改革提升阶段的国央企们,绝对绕不开的一条提效路径。

早在2020年,国资委便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此后从国家到地方不断出台系列政策,推动着众多国有企业的数字化建设工作进入深水区。

比如上个月刚刚印发的《关于规范中央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就单独强调了对央企提升采购数智化水平的要求。

然而,虽然很多国央企意识到了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并展开了行动,但不少国央企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起步阶段,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甚至是陷入误区,需要重新梳理转型思路。


国央企开展数字化转型
通常要面对4个现存障碍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相对新兴的管理技术,在与业务融合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磨合问题。

尤其是一些尚处于市场化转型中的国企或城投公司,在机制、流程与文化的磨合上,会比较容易遇到困难,这在初期会拖慢企业数字化建设的脚步。比较典型的障碍有四类。

一是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不够坚定,缺乏长周期的投入意识。

企业管理的数字化改革,绝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叠加。它需要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以及长周期的资源投入。

但矛盾的是,部分企业对数字化技术的认识不够深,转型战略也不够坚定,只是认为这是一项必做的改革任务。

这类企业通常还没想好具体怎么做、怎么融合,就先执行下去了,而且希望短期内看到成效。没有快速看到成效的话,投入意愿就会开始动摇,导致改革推行的最终效果不理想。

又或者是一些国央企的战略推行力度不强、宣贯不够,又受限于多层级的组织架构特点,就容易出现子公司承接战略的积极性不足,或是落实效果出现偏差等问题,使战略规划和实际落地效果脱节。

二是与转型相匹配的机制设计不完善,易出现协同壁垒。

与一般民营企业相比,国央企有着自己的经营体制特点。国有企业通常规模庞大,且管理层级、横向部门和下属机构较多,这让数字化转型成为了一项更加复杂精细的协同工程。

因为数字化技术最终都是需要与业务紧密融合的,这意味着企业内部各类组织之间的数据、资讯壁垒需要被打破,且需要企业纵向、横向之间的高度协同。

但不少国央企的组织、机制灵活性和民营企业是有区别的,比较难在短时间内适配数字化转型的协同需求。

而且在数字化战略的推行过程中,一些企业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权责体系,和配套的考核制度,这就很难调动企业全员承接战略的积极性和协同意愿,这都是限制转型节奏的难以忽视的因素。

三是人才储备不足,缺少转型战略的专业支撑。

数字化转型要想贯彻得好,对牵头部门的专业水平要求是很高的。主责部门需要既懂数字化技术又非常了解公司业务,才能成为技术与管理的粘合剂,真正让转型战略落到实处。

但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许多国央企、尤其是传统产业的国央企内部,是储备不足的。而且许多国企还处于转型初期,缺少对数字化人才的激励机制和职业规划,这都不利于相关人才的储备、招引和培养。

而如果没有专业化的人才支撑,企业的数字化战略就很难获得稳定、有效、深入业务的推行。

小明调研过的一些企业,不少都是在没有团队支撑的情况下,希望通过行业对标的方式来开展数字化建设,但由于缺乏系统设计、运维、业务适配等专业知识,导致设定了不现实、不符合业务需要的目标。成本是投入了不少,却没能获得技术的赋能效果。

四是对企业资产价值挖掘不足,数字技术的应用停留在表层。

实际上,当前多数企业所谓的“数字化”,只能称为在线化。应用上主要是线上报表处理、流程在线化等等相对表层的形式,少有国央企实现了生产经营过程和资产管理的数字化、可视化。

这背后当然有转型阶段的原因,但另一方面,许多国央企目前对企业自身的资产价值挖掘是不足的,内部数据没有拉通,对在管资产的规模与现状也不清楚,包括实物资产与数字资产。点这里,帮你盘清资产家底 · 掌握经营效益 · 加强资产监管

这部分认知的缺失,是国央企数字化技术深化应用的重要阻碍,会导致技术工具的真正效能难以释放。毕竟在底数不清的情况下,是谈不上有效管理和盘活的。




即便排除了战略推行的障碍
也要警惕数字化转型的3个误区

当然,也有不少国央企做了充分的转型准备,比如一些市场化程度高的国央企,在人才激励、内部协同机制上比较完善,在内部管理上也已经构建了数字化底座。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企业会走入以下3个误区,拖慢了整体转型的脚步。

一是穿新鞋走老路,先进工具用上了,管理思维却没升级。

小明听过一些国企员工表示,说集团强推的数字化工具用起来只是让某些工作环节稍微方便了一点,实际上用处不大,有点鸡肋。

这种感受的出现,很可能是因为企业在穿新鞋走老路。它们可能在局部业务环节上应用了数字化工具,但却和其他环节不拉通,使得业务管理链条出现数据脱节,最终还是得人力去填补。

虽然数字化工具会让某些业务推进环节变得方便,但整体的业务管理模式和数据思维并没有提升,长此以往难免会让业务部门对数字化战略的认可度降低。

比如有些房企采用了线上售楼处和抖音直播工具,这些都能有效提升项目的线上展示力和公域流量的捕获能力。

但是这些流量捕获后,缺乏有效的数字化手段对其进行筛选、跟进,最后还是得置业顾问在下班后花更多时间去做客户资源的分类、判别和邀约,这就是数字化业务链的脱节。了解来访登记,规范接待管理!

又比如不少商业综合体虽然采用了在线化的运营工具,让物业管理、商户管理、活动宣传等环节都更高效了,但却不重视客流数据的收集分析,无法指导运营工作持续、整体性的优化。

这些源于对数据价值认知的不深入,会直接影响数字化工具潜力的发挥,最终只能做到让流程更方便,却无法让业务管理思维得到进步。

二是急于求成,忽略了业务管理的真实痛点。

一些国央企做数字化建设的积极性很高,系统咔咔上、工具成套成套地配,希望迅速构建强大的数字化管理体系。

但求快,就必然会忽略很多细节,比如对企业业务痛点的全面梳理、资产状况的全局盘点、业务改革的优先级排序、业务数字化改革的路径设计等等……

顶层设计与准备工作的不充分,一定会影响后面落地的效果。

某企业曾经短时间内迅速上了一套数字化系统,但应用一段时间后不断发现系统功能不全、业务融合性差、与实际管理要求脱节等问题,最终不得不重新更换、设计和适应新的系统,耗费了许多成本和精力。

三是忽略了数字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导致战略推行受阻。

不少国央企管理层看待数字化战略的视角比较高,但却忽视了对内的文化建设和宣贯工作,这显然是一个重大误区。

工具最终是为人服务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日常业务的开展有诸多影响。而数字化战略的推行必然伴随着员工日常工作模式和习惯的改变,甚至在初期为了与工具进行磨合,难免会增加一些工作量。

所以全体员工都需要一个理解和适应的过程,如果企业忽略文化宣贯工作,简单粗暴地推行新工具,一定会受到多方面的阻力。

更重要的是,不少企业设计数字化工具的时候,还忽略了员工参与和培训。未能充分收集业务一线的意见,或是没能及时培训到位的话,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不可能高效,会耗费更多的磨合时间。


数字化战略的贯彻落实
需要在内部形成合力

数字化技术毕竟属于新兴技术,每家国企在探索的路上都会遇到不同的障碍和误区。新技术的应用,和国央企的经营模式之间需要一个深入磨合的过程。企业内部必须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推动数字化战略的顺利贯彻。

经过与一批国企同行的交流,小明总结了4项对推行数字化转型十分重要的工作。

第一项一定是要坚定战略决心,做好顶层设计。数字化转型战略既是中央下达的任务,也是经营管理提质增效的有力手段,一定要带着坚定贯彻的决心来做。

甚至许多国企都是一二把手亲自来抓顶层设计、抓跨部门协同、抓优先级梳理,这样才可能足够全面地评估业务痛点和改革优先级,形成系统性的改革方案,统筹好企业上下形成合力,避免盲目投入。

第二项是前置设计好推行数字化战略的配套权责、考核与激励制度,要给牵头部门赋权,也要给配合部门设置强考核,从制度上构建战略落实的驱动力。

比如可以将数字化改革成效,纳入各级干部的考核指标。针对不同的部门,设置有弹性、有针对性的数字化落实考核指标。

又比如围绕数字化部门,完善考核激励体系,增加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和激励倾斜的力度,调动积极性。

第三项是要重视资产价值的挖掘,要定期对资产状况作全面的梳理,以便充分实施可视化的数字化管理动作。

今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披露了各类房屋土地资产闲置、资产底数不清的情况,显示出了部分国企基础性管理工作薄弱的问题。点这里,帮你盘清资产家底 · 掌握经营效益 · 加强资产监管

数字化技术是盘活存量资产的有力工具,但前提是要先把资产盘点清楚,才有可能实现管理的可视、可知、可控。

第四项是要重视文化建设,一方面加速构建专业的数字化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好文化宣贯工作。

数字化人才在多数国企内部很难自主培养,但又不可或缺。所以一定要加强外部招聘的力度,制定完善的数字化人才激励制度和职业发展通道,吸引优秀的人才。

同时,文化宣贯工作也绝对不能忽略。集团层面必须做好数字化战略的宣传和技术应用的培训,以便顺利推进组织和业务模式的变革,提高企业整体的数字化专业水平。


结 语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涉及到企业全员的大改革工程,如果想当然地去强推,很容易陷入误区,导致推行效果不佳甚至全部返工。

在实施数字化改革的过程中, 更妥当的做法是实事求是、细心规划,结合企业自身的需求和痛点做渐进式的探索。

※ 这是2024年明源不动产研究院「数字化」主题文章第13篇。


点击了解详情

江苏明源云
明源云,是国内领先的不动产生态链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0909.HK),秉承“深耕数字科技,助力产业升级”的使命,累计为超7000家不动产开发、运营企业提供了数字化产品与服务。这里是江苏区域,感谢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