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防老,是爱还是利益的盘算?

文摘   2024-12-12 17:49   山西  







中西汇通心理学 

心理投射


主讲人

 吴雄志




《中西汇通心理学》为太湖学堂——心身医学部,最新推出的一门公益课,旨在汇通儒、释、道心学、中西医学、心理学来认识生命实相,了解心身疾病的根源。此为《心理投射》的课后答疑。


01

线上 • 课后问答



‍‍


问:每个人的知见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一件事情可能就会产生不一样的看法。比如说父母养育子女绝对不可能是因为养儿防老老这个目的,但是现实世界中确实有一些父母养育子女就是从这个方面去考虑的。您怎么看待?

答:第一,我没有说所有的父母养儿不是为了防老,你没有深刻的理解我想说的意思。在农村里面养儿防老的人很多,在城市里面养儿不为防老的人也多。养儿防老不划算的人多,养儿防老划算的人也有。

我们讲的心理学课程主要是针对有心理疾患的人讲的,是为了让这些人明白,当他与父母关系出现困难的时候,他们认为父母是为了养儿防老才去养他的时候,我们给他指出来,在多数情况下,父母并不是为了防老才养你的。你跟父母之间不是利益关系。

第二,关于认知与行为的问题。真正发生心理投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个人投射的是他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他的认知、情感或者情绪。他投射的认知,主要是他的价值观。

价值观属于认知,认知会影响行为,是他的认知决定了他的行为,即心理决定行为。发生心理投射时,他把自己的价值观会当成是别人的价值观,把自己的认知当成是别人的认知,然后去分析别人的行为,进而决定自己的应对行为等等,这个心理过程投射出来就是自己的认知决定行为。

比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明明合伙做生意赚了100块钱,但是你告诉自己的这个合伙人只赚了50元,每人分红25元。心理投射的时候,当你的合伙人告诉你今年赚了100元,每人分红50元,你在想真赚了100元?天底下有不自私的人吗?帐在你手上,怎么可能你说赚了100元就是100元?那肯定是赚了200元,最后你说赚了100元,然后你拿出这100元来分我50元等等,你对你合伙人分析的过程是你自己的价值观。

自己是一个自私的人,才会这样去分析。这个是自己心理的投射。所以像这种人,跟他合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每一件事情他都要看账本,不是说账本不能给人看,而是当他一每件事情都要看账本的时候,他会对你做出的所有的决定产生怀疑。他认为你的决定都是为了你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了我们两个人生意的利益。


问:我小孩4岁多,他说他很喜欢听吴老师讲课。吴老师他这么小能听得懂吗?



答:孩子4~5岁,正是他形成自我的时候。这个自我正在形成的阶段,他接受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对他是有好处的。很多东西不是说他需要懂,我从小背诵《黄帝内经》,我这一生都在用。小时候学的东西能够供你一生所用。
在“我”形成的这个时候学的一些东西会进入潜意识,写到他的底层代码里去,等他长大之后,他一生都会去回味这些在他潜意识里面的知识。这个时候学的东西是最管用的,对他的一生都会受用。这是我的体会,因为我小时候背诵的经典就是一生受用。


问:我学印度那边的冥想,老师也会要求小孩子看导师的讲话。老师说小孩可能不理解字面的意思,但是他的灵体会知道导师的讲话是什么意思等等,这有什么内涵吗?

答:你要说到这个层面上,我就告诉你一句话,叫做“远作菩提之因”,就是播下种子,静待花开。我们以前背诵经典,根本不知道经典在讲什么,那么复杂的东西,小孩子背下来一生受用,为什么他会一生受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段话就讲了一个道,后讲了名,然后讲了物,道、名、物、象,那个“妙”是象。《道德经》第一章在讲道、名、物、象。
那么孩子3~7岁的时候,正是他的意识进行潜化的阶段。这个时候他背诵的东西他接受的是道。虽然他对“道”外化的名、物、象不知道,但是这个道会影响他一生。
尽管他不知道他在背诵什么东西,他已经首先把事物的底层代码放进潜意识了,随着他的成长、阅历和知识的增加,慢慢就会去理解世界的本质,这就叫做“远作菩提之因”。
你把这个“道”种去,“道”是个种子,然后它开花了之后是“象”,后面的东西在他成人之后,他自己就会体会到。那它要生根发芽,要开花,它需要缘等等,它生根发芽开花就叫因缘际会。



02

课程信息






想听课的老师请扫码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中西汇通心理学》 的课后答疑,主讲老师:吴雄志 教授。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吴门心身 为 吴门医述  太湖学堂  心身医学部  官方公微,致力于汇通医儒释道、传播吴门中医心身医学,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247557838)开白。


编辑:课程整理小组

排版:薛喜梅

审核:邢秀华


推荐阅读

答疑||40%多北大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这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答疑||  打坐-意想不到的妙用

业余玩手机,放松 or 伪放松?

答疑II现实世界太苦,修行可以去另一个世界吗?









吴门心身
儒释道医汇通认识心理健康与疾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