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老人是“爱的压榨机”,子女该如何面对?

文摘   2024-11-22 07:30   安徽  

中西汇通心理学 

心理投射

8月31日



主讲人

吴雄志



《中西汇通心理学》为太湖学堂——心身医学部,最新推出的一门公益课,旨在汇通儒、释、道心学、中西医学、心理学来认识生命实相,了解心身疾病的根源。此为《心理投射》内容的课后答疑。




01


线上 • 课后问答


问: 老师,我作为子女,觉得母亲的处境很可怜。她很想让大家关心她,但是,她的做法都是让大家远离她。所以,这经常引发我的心理冲突。比如:有时候自己有一点开心,又觉得我妈还在那很难受,我就觉得自己开心是一种原罪,但是我确实对我妈又无能为力。这种情况,您怎么处理?



:这种情况遍地都是。主导她行为的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特征,她总是表现出这个行为特征,这就是受她的人格的影响。
一个人如果特别需要别人特殊的关注,他往往具备自恋型人格的特征。越是自恋型人格,越需要别人的特殊关注。
导致自恋型人格障碍有两个因素:第一个是家庭环境特别优越。特别优越的家庭环境是基于丛林法则,她在丛林法则的食物链顶端。第二个是情感剥夺,她把自己看成蝼蚁,在食物链底层。
这两种极端的人特别容易形成自恋型人格。自恋型人格的人表现为需要特殊的关注,而她这种需要特殊关注的方式,往往所有的亲人和他相处都很难受,亲人会远离她。
人格的形成,主要与童年经历以及社会文化有关。当一个人在5、6岁时正好闹饥荒,然后又活下来了,大部分人成人之后如狼似虎。她就是那种自恋型人格,笃信丛林法则,总是需要别人特殊的关注。
因为人格有稳定性,形成了以后很难改变,往往持续终生,除非在12~14岁以后,她发现了自己人格的缺陷,再加上社会的各种经历,慢慢的改变。但是,人老了之后就更难改变,越老越自私,她的自恋人格进一步发展,这种人格很难办。
如何不形成自恋人格?童年经历,比如:家庭的变故已经出现,不一定能改变。第二个社会文化,更不是我们说了算的。要找一个解决的方法,我找不到。
但是我告诉你,你不要成为她的精神寄托。如果你成为她的精神寄托、唯一可依靠的人的时候,她就是一个爱的压榨机,她要抽干你精神上的每一滴血。
有的自恋型人格的人对周围的人是精神虐待,会让人很痛苦。如果她除了你没有其他的人可以精神寄托,那你就保护好自己,尽可能使自己每天过得开心快乐。

为什么我告诉你要保护好自己?《地藏经》有句话叫“父子歧路,不能代受”,她对你进行精神压榨,并不是你流尽了最后一滴泪,那个人就会好起来。你也可以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慢慢去影响她,让她越来越好。



她提到了她的妈妈,我想说我的妈妈和她的妈妈恰恰相反,我的妈妈在她86岁的时候,生活不能自理了,需要我们照顾,她自己决定离开我们,不想给我们添麻烦。她就慢慢的减少饮食,最后离开我们,给我们也留下了终生的遗憾。一想到这件事情,我就觉得愧疚,妈妈没有真正自然的死亡,给我留下了遗憾。



答:我的外婆在她100岁以前,生活还能自理,洗衣做饭都可以。100岁以后生活就不能自理了,我外婆常年都是我妈妈在供养,虽然外婆住在舅舅家,但是舅舅出力,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妈妈出钱。外婆生活不能自理后,她对生活就有一些想法。

外婆生病之后,我妈妈去给她输液治疗,最后我外婆抓着我妈妈的手说:“我活够了,不想活了,身体也不中用了”,她觉得生活不能自理了,失去了人生的乐趣。

我妈妈对我外婆很好,知道外婆心死了,不想活了。然后再问我外婆: “妈妈,我还想给你输液,你还能活,我们是愿意让你活下去”。外婆抓住我妈妈的手说:“真不想活了”。然后,我妈妈拔了输液管,当天就走了。

外婆走的时候104岁,走的很安详,充满着微笑,她对自己的人生很满足。因为她有这么一个女儿对她很好,而且自己也很健康,更不愿意给人添麻烦,她走的时候也没什么痛苦。

学生: 我们感受到自己没有尽孝或者是遗憾,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从逝者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就是逝者对自己最后的结局满意不满意,我们也要考虑。如果逝者真的对自己的一生满意了,我们的遗憾感可能就会少一些。




02


课程信息





更多精彩内容

请下载 吴门医述app

心身医学基础课程中西汇通心理学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中西汇通心理学》 的课后答疑,主讲老师:吴雄志 教授。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吴门心身 为 吴门医述  太湖学堂  心身医学部  官方公微,致力于汇通医儒释道、传播吴门中医心身医学,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247557838)开白。


编辑:课程整理小组

排版:邢秀华

审核:薛喜梅 李小君


推荐阅读


答疑|| 当精神疾病遭遇遗传:何去何从?

答疑|| 放不下去世的亲人,是放不下自己吗?

人生终点,该如何体面告别?

新书|| 死亡不是终点,是新旅程的开始








吴门心身
儒释道医汇通认识心理健康与疾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