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曾被称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阴道炎症。这种病症由假丝酵母菌引起,可为女性带来诸多不适,如外阴瘙痒和分泌物增多等。
为了应对这一病症,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基于目前国内外对VVC的深入研究和认识,在2004年发布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诊治规范(草案)》以及2012年发布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诊治规范修订稿》的基础上,制订了《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中国诊治指南(2024版)》。
这份指南详细阐述了VVC的诊疗原则及具体方案,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帮助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VVC,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指南(2024版)摘要:
VVC是女性最常见的阴道炎症。估计有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有1次VVC发作,40%-45%的女性会发作2次甚至更多次。我国妇产科门诊的多中心VVC调查显示,VVC占门诊就诊人群的10.9%,孕妇的VVC发生率可达29.2%。
VVC主要由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约占85%),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占5%-10%),其他有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及热带假丝酵母菌等(占1%-2%)。假丝酵母菌存在酵母相和菌丝相,后者包括芽生孢子及假菌丝。一般认为,在芽生孢子和(或)假菌丝相存在时才诊断为VVC。正常女性阴道内可有假丝酵母菌定植,一般无症状,呈酵母相不诊断VVC。
推荐意见1
二、VV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症状:外阴阴道瘙痒,可有外阴部烧灼痛、性交痛及尿痛,分泌物多、呈豆腐渣样。
体征:妇科检查见外阴充血、水肿,可伴有抓痕,严重者可见皮肤皲裂、表皮脱落甚至出现糜烂;阴道黏膜充血,阴道分泌物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
VVC的临床分类及临床评分标准详见下表:
表1 VVC的临床分类
表2 VVC的临床评分标准
推荐意见2
推荐在诊断VVC的同时进行临床分类,区分单纯性和复杂性VVC。
推荐意见3
推荐意见4
三、VVC的治疗
1. 积极去除发病诱因。
2. 首次发作或首次就诊是规范化治疗的关键时期,尤其是规范化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3. 性伴侣无须常规治疗。
4. VVC急性期应避免性生活或性交时使用安全套。
5. 同时治疗其他性传播感染。
6. 强调治疗的个体化。
推荐意见5
推荐意见6
推荐意见7
推荐意见8
推荐意见9
推荐意见10
推荐意见11
VVC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时应同时治疗,不宜同时治疗者首先治疗症状明显和危害严重的感染。
抗真菌治疗联合微生态制剂,推荐用于规范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VVC患者。
·
推荐意见13
迪瑞医疗自主研发的GMD-S600全自动妇科分泌物分析系统,支持干化学9项+有形成分8大分类(15项小分类),助力临床高效完成各类阴道炎症性问题的筛查,可通过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有形成分真菌(孢子、芽生孢子、菌丝)联合判读诊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并根据有形成分差异化形态完成对真菌的细分,形成对疾病的诊断、评估与治疗,能够指导临床针对性用药,制定个性化诊治方案,为女性健康持续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