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约公元345-406)
7月8日,
命运多舛、争议缠身的《女史箴图》
将于大英博物馆再次向公众开放,
开启一年一度约6周的展出。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摹本)绢本设色 24.8×348.2cm 大英博物馆
一
千年流转,命运多舛
1903年1月7日,克拉伦斯·约翰逊上尉(Clarence A. K. Johnson)致大英博物馆一封信,同意以25英镑的价格转让一幅中国画,这是他在1900年侵华战争期间获得的一件画作。
乾隆时期,《女史箴图》存放在紫禁城建福宫静怡轩中。1900年,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进京期间,作品流散宫外。
约翰逊于1870年出生于印度,后来加入了英国印度骑兵团,1900年被派到中国参与八国联军之役。他于1900年的8月份抵达北京,并逗留了两个月,他所属的兵团曾驻扎颐和园。
根据约翰逊家人的说法,《女史箴图》是一位他曾相助的贵妇赠送给他的礼物。此说法无法考证。究竟是战乱时抢劫还是“被赠予”,一直是个扑朔迷离的谜团。
4月8日,作品正式“入住”大英博物馆,这个日期,成为《女史箴图》在大英博物馆的文物号。
让这位上尉意想不到的是,馆方不久后证实:这幅以25英镑卖掉的画作,是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稀世珍品——《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局部
《女史箴图》画幅之上,有诸多题字和印鉴,有传为唐代的“弘文之印”、有北宋时期“政和”、“宣和”、“睿思东合”,南宋时期“绍兴”连珠印,金代“群玉中秘”,元代阿里之印……部分印章真伪尚有争议,画心左下方的“顾恺之画” 落款疑为后人添加。
拖尾部分的瘦金体楷书,现时学者认为是金章宗完颜璟(1190-1208年在位)的书法,而且应该是晚明时期才与画心装裱在一起的。
乾隆帝异常喜欢唐摹本《女史箴图》,1746年将其重新装裱,钤盖了大大小小37个收藏章,置于御书房案头,且在卷后画兰花一枝,卷首有御笔题写“彤管芳”,拖尾也有乾隆御笔题跋。
画幅之上的诸多印鉴
金章宗完颜璟御笔《女史箴》原文
《女史箴图》的另一卷为宋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版本多出樊姬、卫女二段,共计十一段。
北京故宫版多出“樊姬、卫女”二段
1914至1923年间,博物馆修复人员将《女史箴图》的画心转移到镶板上,又把天头、引首跟拖尾一起装裱在另一幅镶板上。另外,18世纪的天头和邹一桂拖尾画作《松竹石泉图》亦分开保存。
现存《女史箴图》画卷被截成几段,裱褙成平板式进行展示。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做法是对文物的伤害。
《女史箴图》进入大英博物馆馆藏时已相当脆弱,加之多次错误修补的痕迹。2013年,大英博物馆邀请了中国及其他地区的书画和修复专家,一起讨论《女史箴图》的状态和保护方案。
根据当时的讨论,博物馆于2014年为《女史箴图》定制了展柜,每年限定展出约6个星期。
《女史箴图》往年展出现场
《女史箴图》是现存已知留存至今最早的中国画长卷之一,被称之为“古画第一幅”、“开卷之作”;它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国画作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BBC纪录片《展示世界历史的100件文物》中,此作位居第39名。
艺术史家、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东方部主管史明理(Clarissa von Spee)将《女史箴图》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相媲美:两作“第一眼看上去或许让人失望”,但和《蒙娜丽莎》一样,细看韵致无穷。
《女史箴图》局部
二
从《女史箴》到《女史箴图》
画作的内容,还得从西晋张华的《女史箴》说起。这篇文学史上的名作,完全被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抢了名头。
“女史”是女官名,“箴”是古代一种文体,有规谏、劝戒的意思。晋武帝时历任要职的官员张华,目睹贾皇后荒淫放恣,专权善妒,在后宫大开杀戒,使得人心惶惶。
张华见此情形,担心贾后过度干政而祸乱朝纲,因此收集了历史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妃嫔要遵守礼法,被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成为宫中女性的道德规范。
《女史箴》作为宫廷女性道德教育的经典文章而流传千古。到了东晋顾恺之时期,这篇文章已经成为被朝廷推介的官方经典。为了切实地达到教育的目的,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传播推广,《女史箴图》便应运而生。
而顾恺之颇负画名,其名下的《女史箴图》也因此成为一代经典为后世传移模写。除第一段外,每段有箴文,各段画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内涵。
唐至两宋时期,这件作品不断被宫廷内府所临摹复制。一是为了保留古迹的面貌,二是为了流传于宫中作为女德教育的教材。
《女史箴图》局部
顾恺之原作早已失传,如今流传于世上的摹本仅存两卷,一为唐摹本,也就是大英博物馆的一卷,绢本设色,现只存自“冯媛挡熊”至“女史司箴”共九段。
《女史箴图》的开端原应另有三段图文,以及第四段题字,但在乾隆时期已不存。九个片段分别为:冯姬挡熊、班婕辞辇、山水寓理、修容饰性、家族欢聚、同衾以疑、爱极则迁、静恭自思、女史司箴。
大英博物馆收藏唐摹本,将原作的神韵高度还原,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可估量。虽真迹不存,然而从这些摹本之中,我们也能体会原作当中画家的匠心独运。
比如,第一段“玄熊攀槛,冯媛趋进”,讲的是汉元帝身边的嫔妃冯媛为了保护皇帝,挺身而出,阻挡熊獾的故事。
画家为了表现冯媛的英勇,不仅将其置于侍卫之旁以衬托其英勇,还将其他嫔妃置于汉元帝之后以躲避畏惧之姿,一进一退之间,画家将烘托与反衬的手法使用得颇有心思。
第一段:冯婕挡熊
冯媛的大义凛然与侍卫和其他人的畏惧形成鲜明对比
“班妾有辞,割欢同辇”则是历史上著名的故事“班妾辞辇”:汉成帝在后花园游玩,欲让班婕妤与自己坐同一辆车,班婕妤义正言辞拒绝汉成帝,并且苦口婆心劝说皇帝要与贤臣圣人亲近,而不要耽于享乐。
画家在表现这一历史片段的过程中,通过皇帝的人多势众,与班婕妤的形单影只形成对比,从而在环境上把班婕妤塑造成一个“孤臣”、“直臣”的面貌。
反观皇帝身边有众人抬辇,成帝居于其中颇有松懈之态,与班婕妤严肃的面貌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多一少,一刚一柔,是非曲直在画中立现,颇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第二段:班婕辞辇
三
“画史鼻祖”的“开卷之作”
作为现存最早的人物卷轴画和最成功的劝诫类画作,《女史箴图》已经呈现出古人对于画意的巧妙运用。难怪此作被誉为中国绘画史的“开卷之图”。
而绘制此作的顾恺之,则被认为是绘画史上有作品考证的第一位留下画史上的画家,被称为“画史鼻祖”。
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东晋杰出画家和绘画理论家。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至于“文绝”和“痴绝”,世人多已不知,然而唯有“画绝”则是光照千古,福泽后世。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主张以形写神、迁想妙得、悟对通神,为中国绘画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顾恺之笔下的人物,神形兼备,眉目传神,在笔尖游丝之下,人物栩栩如生,又若天仙一般毫无凡俗之气。
这些特点,在《女史箴图》中生动地展现出来了,神妙地诠释了《女史箴》一文的精神和内涵。
《女史箴图》局部
通过《女史箴图》,我们便可领略人们对于顾恺之画风的感叹。这件作品的本幅共分成9段,每段皆有《女史箴》原文一段分割开,画中共计38人,端详其中每一个人物,莫不是神态各异,有临危不惧者,有同仇敌忾者,有义正言辞者,也有眉头紧蹙者,轻慢懈怠者。
每个人的眉宇之间,观者都可以深入画境,读出每个人的微妙的表情。能在咫尺之卷,作出如此细致精彩的描绘,画家的写像功夫可见一斑。
《女史箴图》局部
《女史箴图》还出现对风景山水的最早描绘,画中山石以线勾勒,“以线带皴”之法,以层叠的线画出山体肌理。
人物线条、山体轮廓勾勒后用颜色平涂,人物山水不合比例,符合魏晋画风古拙之特点,也被视为中国山水画的雏形。
第三段:山水寓理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画中人物、衣纹、毛发、器具、舟车,莫不是造型严谨,比例恰当。
笔下线条尤其值得观者的品味——绵连不绝、细致劲健,虽婉转而无绵软之意,画家全程挥毫迅疾,却无一处稍显错乱,笔笔稳健,显示出生命的律动,极具感染力。
这种描法细若游丝,能够深入地刻画细节,因此在后世备受推崇,得名曰:高古游丝描。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概括了顾恺之“游丝描”的魅力:“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
《女史箴图》与顾恺之名下的其他画作一样,成为了高古游丝描最好的注解。
第四段:知饰其性
如此神作,难怪陈丹青提到这幅画作时,大呼:“哎,我最喜欢里面一幅画叫《女史箴图》,你们知道吧。哎,真他妈一股仙气没办法,太好了太好了哎。画得真他妈的太牛逼了!”
第五段:同衾以疑
第六段:微言荣辱
第七段:专宠渎欢
第八段:静恭自思
第九段:女史司箴
敬请关注
「新美学100人」
关于我们
邀请具有独创性、有思想、
有深度的艺术家、设计师、美学家,
分享他们的艺术创作,
对生活美学的观点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