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1951-2024)
我们都来自于未来的某个地方,
我们都在这里过了一段短暂的时光。
我们必须穿越水和光的界限到达并离开,
我们将在最后都返回到这个永恒的无空间的,
无时间的潜在的世界。
——比尔·维奥拉
比尔·维奥拉代表作
当代影像艺术的先驱之一、新媒体艺术领域的拓荒者、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1951-2024)于7月12日在美国加州长滩的家中去世,享年73岁。
作为影像艺术的先驱,50多年来,维奥拉创作了超过150件作品,涉及装置、影像、环境声音,以及为音乐会、歌剧及宗教场所特定创作的作品。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维奥拉创作了许多史无前例的大体量超慢镜头影像作品,不仅仅革新了影像技术,还重新定义了影像装置艺术,将其确立为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尔·维奥拉
比尔·维奥拉,1951年出生在美国纽约,1973年毕业于锡拉丘兹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1969年,感觉自己毫无绘画天赋的维奥拉第一次接触到摄影机,那一刻,他告诉自己:“这就是我的热情所在了,无可置疑!”。
完全着迷于电子技术的维奥拉,使用合成器,处理影像,搭建小电路,自己缠电线。翌年,他便制作出了人生的第一盘录影带。
1973年大学毕业后,维奥拉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埃弗森艺术博物馆担任视频技术员。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他和作曲家大卫·都铎(David Tudor)一起创作实验音乐,直到1980年。
在此期间,维奥拉作为欧洲第一批录像艺术工作室的技术指导,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工作了18个月。这段时期的驻留为维奥拉毕生的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他深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熏陶。之后,维奥拉还前往所罗门群岛、爪哇、巴厘岛和日本,学习和录制传统表演艺术。
随着视频技术的不断深入与探索,维奥拉的艺术创作也越来越成熟。与同时代许多艺术家一样,他认为电视屏幕创造了一个新的现实,连接了遥远的世界。
艺术项目"全球发行” 1972
维奥拉早期作品《倒影池》
1998年,比尔·维奥拉在盖蒂研究中心(Getty Research Institute)驻留,与一群学者研究艺术史中对激烈情绪的表现。翌年,维奥拉的父亲突然离世,维奥拉切身感受到人类的情绪是如何的强烈而不受控制。
他的艺术创作也进入重要的调整,这是他人生发展重要的转折。“我开始创作新的作品,有关那些强烈的,像风暴一样洗劫我们的情绪力量。”比尔·维奥拉表示:“作为一个创作基于时间的艺术家,我最感兴趣的是内在动荡的情绪所创造的作品,以及它在时间中的状态和形式。”
接下来的三年时间,维奥拉创作了20件以“情感”为主题的系列作品——他们无一不涉及人类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带来的各种情绪。
其中,2002年创作的《洪水》(The Deluge)可谓影像史上留名的作品。洪水的意象,让人联想到《圣经》里的段落,拥有不同身份的陌生人,在大洪水面前都无处可逃。
《洪水》的表现主题与处理方式,与奥维拉的另一件作品《救生筏》(The Raft)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品都在宏观的镜头下,让观众看到人类的渺小和生命的脆弱。
《救生筏》2004
从早期探索黑白录像,到对大型数字投影影像的复杂处理,这些艺术实践也引导维奥拉后来的舞台创作。从低质量的视频到高清晰的彩色影像,维奥拉的作品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维奥拉就与白南准、彼得·卡普斯(Peter Campus)等艺术家一起,为将影像艺术确立为当代艺术形式做出了贡献。
维奥拉擅长通过技术手段,将日常生活和超自然问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他创作的作品,被评价为“充满了对过去伟大艺术的敬意”。
《逆生》2014
宗教是维奥拉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在其作品中,佛教、基督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都被融入其中,创作出引人入胜的图像和故事。
在维奥尔看来,在这个科技无处不在的世界中,东方和西方的传统缠绕在一起了。“所有的传统和文化在一起互相碰撞,而且还很激烈,而过去由时间和距离而来的缓冲,现在不复存在了。”
“作为艺术家,我认为人们在艺术上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世界性语言,这和宗教实践具有共性。”维奥拉表示,这种共性而非个性让我们理解彼此,人们所能领会理解的视觉元素并无需共同的社会政治背景才可以分享。“人们都拥有神话,拥有心灵的对话。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作为个体,是可以分享事情之实相的——这即是人类共有的感受力”。
维奥拉的作品,聚焦生死、情感等人类重大议题以及超越人类经验的灵性和信仰主题,以图像和声音媒体技术激发强烈的精神体验,引发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的共鸣与反思。
艺术史是维奥拉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尤其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时期的作品。对他来说,北欧和南欧文艺复兴艺术是非常特殊的时期,他们确实是光学图像的创造物。
2000年创作的《惊讶五重奏》灵感源自中世纪尼德兰画家博的《嘲弄基督》,在视频制作中,维奥拉采用古典油画的光影和构图技巧。以超慢速呈现人物微小的细节和表情变化。让观众看到极度缓慢镜头下悲伤、痛苦、愤怒、恐惧和狂喜不同的情绪层次,沉浸在一种主观的心理空间中。
《惊讶五人组》2000年
博斯作品《嘲弄基督》局部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蓬托莫尔的作品《拜见圣母》(The Visitation)与他的《问候》遥相对话;小扬·布鲁盖尔的系列作品《四元素:火、水、土、气》是他《殉难者之土、气、火、水》的灵感来源;《浮现》则是对意大利恩波利市圣安德烈教堂创作的壁画《圣母哀悼基督》的影像呈现……
2019年,比尔·维奥拉作品《特里斯坦的上升》与米开朗基罗素描作品《上升基督》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同台展出。作品以完全对立的物质元素,展现出死前垂死挣扎与死后安然解脱两个完全不同的情感世界。
《问候》1995
他表示:“尽管我和高科技打交道,但我的作品中没有什么是过去不曾出现过的。”在作品中,维奥拉常用“慢镜头”的手法,表现出油画一样的色彩与构图,创造出一种新形式的“绘画”。
他认为,时间是靠我们的心灵来度量里。录像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可以放慢、加速或者拓展时间可以确切地呈现无意识事件,并将它们展现出来。
在他成熟的作品,例如《惊骇五人组》、《仪式》、《屈服》、《融合》等,几乎都是采用高速摄影,缓慢回放的画面,展现出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的微妙细节,其庄严、伟大和崇高之感可以直抵灵魂最深处。
超慢镜头作品让比尔·维奥拉成为影像艺术领域的开拓先行,此后不断利用最新技术与专业影棚,以求达到最佳效果,他极大的推动了影像装置艺术的发展。
“这个世界就是艺术家的屏幕,我们都把自己的意识向外投射到这个世界上。”通过影像的表现方式,维奥拉让不可视的力量视觉化了,并且了解一般人也许不了解这些不可视的部分,这就是艺术特殊的力量。他表示,运用这种力量是有才华的艺术家的责任:把一些未知形象带到这个世界,让观看者受益。
《殉难者之土、气、火、水》2014年
小扬·布鲁盖尔《四元素:火、水、土、气》
比尔·维奥拉的作品,有很多都在处理这样的问题——出生、死亡,人类的转化。通过影像的方式,演绎着身体在极度压力下的状态、起降、运动和静止。
创作于1992年的影像作品《南特三联画》(Nantes Triptych)是维奥拉母亲去世之后所创作的。作品采用了与欧洲基督教相关的圣坛壁龛装饰三联画的形式,从左到右表现他小儿子的出生,幽暗灯光下漂浮水中的迷茫男子,以及维奥拉母亲濒临死亡时的场景。
作品中,维奥拉将欧洲宗教思想关于“天国、人世、地狱”的三重结构,引入人类当代境遇与生命体验的本质表达,透视出艺术家对于生与死之生命体验的思考。通过对技术、主题、画面、色彩的完美把控,维奥拉不仅赋予作品视觉上震撼人心的美感,也让观者产生最直接的情感共鸣。
《南特三联画》1992年
比尔·维奥拉的作品中常常涉及生命的轮回,他常将生命与死亡、存在与消失、光明与黑暗、噪音与沉默等主题并置,通过影像艺术传达对生命的感悟,并为录像艺术注入浓厚的人文气质。
这些探索是通过让观众沉浸在当时尖端技术的图像和声音中来实现的。通过最新影像技术和传统构图与色彩的运用,引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在时空流转、生命意识、真相迷失等人类议题的共同反思,同时他的作品也极具个人表达的色彩。
《特里斯坦的上升》2005年
借由影像这一最具时代特色的表达方式,维奥拉将个人见解和艺术创作将图像与技术,声音和感知,观念和意通都体现在作品之中,赋予了作品的活力。
在跨越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维奥拉因对人类生命状态的深刻探讨,成为当代最受推崇的实验影像艺术家之一,他被誉为“影像时代的伦勃朗”。
维奥拉一直关注人性永恒的议题,他最爱提及的词是“精神性”(spiritual)与“超越”(transcend)。比尔·维奥拉对生命、宇宙与时间这些宏大且深刻主题的思考,源于其基督教信仰背景和对佛教的长期迷恋。
早在1980年的作品笔记中,他就透漏出其对生命理解的根本逻辑架构:死亡就是寂灭不动,寂静乃生命,寂静乃死亡。寂静乃万物之源。死亡亦复如是!
敬请关注
「新美学100人」
关于我们
邀请具有独创性、有思想、
有深度的艺术家、设计师、美学家,
分享他们的艺术创作,
对生活美学的观点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