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1441)
凡・艾克签名:“扬・凡・艾克在此”
卢浮宫正在举办的展览“重见凡·艾克:《宰相洛兰的圣母》”,展览围绕荷兰画家扬·凡·艾克(Jan Van Eyck)名作《宰相洛兰的圣母》(La Vierge du chancelier Rolin)的修复展开,呈现画作修复历程与作品背后的细节。
《宰相洛兰的圣母》是为勃艮第公爵菲利浦的大臣尼古拉-洛林(Nicolas Rolin)而作,用于装饰他于1426-1430年在夏特尔圣母教堂内建造的圣塞巴斯蒂安小教堂。此作于1800年入藏卢浮宫,2014年卢浮宫决定首次对其展开修复和研究。
长达10年的修复过程中,画作表面已氧化的保护层被移除,恢复亮度。这件半个多世纪以前完成的画作,至今光鲜依旧,散发着属于它的光芒。
罗浮宫官网展信息
此次展览展出来自国际多家艺术机构的凡·艾克及其同时代艺术家作品,包括彩绘板、手稿、素描、浮雕、金银器在内的60余件作品也同时亮相。展览以圣母、肖像、建筑、风景、花园、功能,六大板块中的六幅凡·艾克画作,为我们揭示出深藏其中的隐秘,带领观众沉浸式剖析《宰相洛兰的圣母》。
“重见凡·艾克”聚焦于以下问题:凡·艾克为何接受宰相洛兰的委托绘制这幅画作?为何设置细致又微缩的背景画面?花园中背向观众的两人是谁?这幅画与彩色装饰艺术和祭坛浮雕有什么联系?同时代画家如何评价这幅画?
凡·艾克《宰相洛兰的圣母》木板油画 66X62cm 约1435
修复前的《宰相洛兰的圣母》
《宰相洛兰的圣母》以中间的组成部分形成左右对称的构图:三道拱廊为画面提供了背景和光源。左侧是祈祷的凡人,即宰相洛兰;右侧是圣人,即耶稣和圣母。就连画面的远景,也被穿流而过的河流一分为二,左边的人间描绘的是城市和郊外的乡村,右边则是教堂林立的天界。这种对人间与神界的划分,体现了整幅画的构图原则,它们都属于被若干构图细节象征性分开的世界。
画面左侧的男子——作品委托人勃艮第公爵宰相大臣尼古拉·洛兰,他身着毛皮饰边的锦缎华服,裹着天鹅绒的祈祷桌,华丽精美的地毯,画家精细的描绘,体现出其富足的生活和尊贵的地位。
洛兰面朝身着红色裙服的圣母玛利亚,双手合十,跪下祈祷,他微微转头,淡定地望向画外,与观众目光相遇。在作品中,凡·艾克细致地描绘出洛兰衣服的材质、花纹和褶皱,刻画出他冒着青筋的额头、略微发红的鼻头、打理得干净整洁的下颚,带着褶皱却又白净的双手,一笔一划,为画中人物注入了独特的个性。
虔诚的洛兰
画面右侧,是端坐在大理石座上的圣母,她身着饰有宝石的宽大刺绣袍服,长袍的褶皱,边缘的金色花边,都展示了凡·艾克表现光影的技巧。圣母慈祥的表情,低垂的双眼,让观者不禁动容,也会像洛兰一样,即刻便要虔诚皈依!
圣母头顶上方是拿着装饰精美、贵重皇冠的天使,正要将这顶尊贵的王冠戴在圣母的头上,为其加冕。
画面的圣母、圣子与天使
画面左侧的几根庭柱,柱头表现的是《旧约》中描述人类所犯错误的场景:亚当和夏娃因为违背了上帝的旨意而被逐出天庭;他们的儿子亚伯被妒火中烧的兄长该隐所杀;诺亚藏身在方舟之中,躲避上帝为了惩诫人类的罪过而降下的滔天洪水……
柱头表现的《旧约》故事
就如其他的作品一样,凡·艾克作品最为惊叹之处便是其精雕细琢、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细节,衣服的褶皱,锦缎的质感,人物皮肤的皱纹、毛发,还有不同身份、人物的表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画家的精雕细琢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凡·艾克的作品以写实的精微工整表现见长,展示了尼德兰画派特有的细密画特点,画面精致且复杂,每个局部都有看不过来的细节,他因此也被称之为“细节艺术大师”。
就如佛兰芒画家、诗人、美术史家卡雷尔·范曼德尔(Karel van Mander)所写:“几乎可以数清人物身上的每一根毛发、马的尾巴和鬃毛,它们被凡·艾克画得如此精妙细腻,让所有人赞叹不已。”
《宰相洛兰的圣母》背景里的细节
凡·艾克将其在油画艺术上的伟大创新——表现光运用在《宰相洛兰的圣母》中,光似乎真的是照在画中的物体上,非常自然地呈现在画中物体的表面、材料与肌理,并影响它们的外观、明度及色泽。他表现黄金的光芒、珍珠的光泽、宝石闪烁的方式令当时的同行们钦佩不已。
《宰相洛兰的圣母》尺幅不大,却暗含太多信息。在作品中,凡·艾克摆脱了中世纪的拘谨,让这幅宗教画充满典型的市民气息,画作详尽地表现了15世纪尼德兰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
精心描绘的圣母衣袍
《宰相洛兰的圣母》的创作者扬·凡·艾克,生于1385年左右,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布鲁日,并和妻子玛格丽特于1430年或1432年在那里购置了房产。凡·艾克还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兄长,他们也都是画家。至于兄弟姐妹四人在何处学习绘画,拜谁为师,现在完全无从知晓。
某些专家推断,凡·艾克可能是在父亲运营的装饰画工作坊拿起画笔习画的,直到凡·艾克12岁父亲去世后,他开始跟随比利时图尔奈的一位大师当学徒,专注于学习绘画,后来被巴伐利亚公爵约翰三世(Johann von Bayern)发现,任职于其宫廷,在海牙作宫廷画师,参与宫殿装饰工作。
伯爵过世后,从1425年开始,凡·艾供职于当时在位的勃艮第公爵菲利普(Philipp der Guten),因其才华而受到重用,成为公爵的亲信,多次接受特殊的任务,从事秘密的外交工作。
期间,他受公爵委托,处理葡萄牙公主联姻之事,出使葡萄牙和西班牙,受邀为葡萄牙为公主伊莉莎白绘制肖像……也是因为如此,凡·艾克的一生拥有着多重身份,周旋于勃艮第宫廷及社交名流之间的凡·艾克,风云一时,直到1441年在布鲁日去世。
凡·艾克《自画像》木板油画 1433
凡·艾克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善于几何学,一生像达·芬奇一样,充满钻研探索精神。他总结前人经验,大胆改进油画颜料调和方法,通过掺有稀释油的调和液代替之前的蛋黄调和颜色,使颜色易于调配,便于用笔,方便修改,更易于表现各种颜色的细微差别和饱和度。
这种奇迹般精细透明的油画效果,震惊了凡·艾克同时代的画家和观众,也颠覆了整个艺术的发展。通过这种新技术完成的画作,焕发出釉彩般光泽,不但完成了中世纪美学中光与色搭配的理想,还提升了绘画在艺术中的地位。从此以后,油画逐渐取代蛋彩画的地位,逐渐演变成为近代油画法,跃居西洋绘画的主流。
也是因为如此,学者普遍将油画的“发明”归功于凡·艾克,他也由此跻身于15世纪艺术节最著名的艺术家之列。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明确将扬·凡·艾克称之为油画的“发明者”。曼德(Carel van Mander)在1604年出版的《论绘画》中,推崇其为油画的创始人和尼德兰绘画的奠基者。
准确地说,凡·艾克应当是油画技术的革新者,是油画发展成形过程中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他掀起了一场视觉革命。欧洲绘画在他的努力下,挣脱了中世纪的呆滞与阴霾,迈入油画表现世界的新纪元。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木板油画 57x83.7cm 1434
凡·艾克还被认为是现代肖像画的创始人,是无可争议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对观察的锲而不舍、对细节的描绘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他对自然的体察细致入微,在自然或精心选择的光线条件下研究动植物,并能够在他的绘画中,以惊人的、令人信服的现实主义表现方式呈现出来。他的作品,被誉为中世纪欧洲世俗世界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凡·艾克的每一幅画作,从前景到背景,都是由极清晰的微小细节组成,描绘得极其精微。从凡·艾克的画作细节中,我们看到了西方艺术史不同寻常的风景。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细节
凡·艾克创作了一系列精妙绝伦的肖像画,无论是半身像,还是全身像,还是圣母像,画面栩栩如生,质感精致细腻。他的主要代表作有《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包着红头巾的男子》、《根特祭坛画》……
他在15世纪上半期的创作中,从新的人文主义角度表现人的生活,刻画人物性格,他对人物心理的剖析远胜于别致动人的画面本身。艺术家通过人物和环境细节,突显出画面的现实主义风格。相比在其之前呆板且木讷的人物,凡·艾克油画表现的质感、透视关系、细节描绘和人物表情都是质的飞跃。
《根特祭坛画》与画面细节
虽然油画的发明成功并非凡·艾克一人之功,而是众多画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可是他被推崇为油画的发明者也不是浪得虚名,绘画技巧、色彩运用和形式表现等,在他笔下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的画作色彩饱满鲜艳、品质超越时人,而且透过细心观察表达出来的精密写实,不论是在形绘东西的具体表象,或是传达人物微妙的神情,都能入目三分。他运用想像力描绘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现象,以及运用光线营造气氛,赋予画作诗意境界之余,也为构图添加不少人文气息,这些造诣都是独步一时。凡·艾克的油画创作,为尼德兰绘画开辟了新的视野,指引着文艺复兴艺术的方向,也启发了后来的荷兰风俗画和室内画。
凡·艾克的油画,是15世纪以前尼德兰绘画发展的总结,同时又开辟了尼德兰文艺复兴的道路。他是一位与中世纪绘画传统决裂的艺术家,也是一位无以伦比的技艺型面家,他将油画技法推向了极致,引领油画艺术未来的发展。凡·艾克的艺术,影响至今。
凡·艾克《兰诺伊的鲍德温》木板油画 1428-1441
凡·艾克《天使报喜》木板油画 1434-1436
《卢卡的圣母》木板油画 1437
(图片来源:卢浮宫及网络)
敬请关注
「新美学100人」
关于我们
邀请具有独创性、有思想、
有深度的艺术家、设计师、美学家,
分享他们的艺术创作,
对生活美学的观点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