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笔下的“秋香”:风流才子画悲凉

文摘   2024-10-18 21:22   北京  




(清)方筠《唐六如先生小像》




唐伯虎解元于画无所不佳,

而尤工于美人,

在钱舜举、杜柽居之上,

盖其生平风韵多也。

——(明)王世懋


《王蜀宫妓图》局部


蜀后主王衍(899-926),五代十国前蜀王建第十一子,也是著名的亡国之君,在位七年,史称“后主”。王衍富有才思,好丽之辞,即位后荒淫无度,日夜酣饮,营建宫殿,巡游诸郡,他还委政宦官、狎客,民不聊后,很快便被唐所灭,王衍及宗族皆被杀。


王衍爱好奢侈,好微服出游民间,他曾与母亲、妃子和一群宫女,去成都附近青城山上清宫游玩。他让宫女们头戴莲花冠,身着道袍,衣服上还饰有精美的云霞图案,远远看去,犹如仙女下凡。


这一场景,便成为鼎鼎大名的“明四家”之一唐寅,唐伯虎笔下的美人画,也是其最著名的仕女画之一——《王蜀宫妓图》。


这幅唐寅工笔人物画的代表作,正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举办的“千秋佳人——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中展出。


《王蜀宫妓图》题诗


可惜许,沦落在风尘

在描绘这四位宫女时,唐寅放弃画面背景,只题了一首诗:


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薇。

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绿与争绯。

……


画作题诗后写道“蜀后主每于宫中裹小巾,命宫妓衣道衣,冠莲花冠,日寻花柳以侍酣宴”。不仅是作品所绘内容可靠的证据,也是成整幅画的点睛之笔。从题字书法判断,当为唐寅近四十岁时作。


该作最早名为《孟蜀宫妓图》,由明末汪砢玉《珊瑚网·画录》定名。近经专文考证,改为《王蜀宫妓图》,俗称《四美图》。


作品名“王蜀”是指五代十国之一的“前蜀”政权,仅存十八年。宫妓即为宫女的意思,因宫女大多能歌善舞,故称为宫妓。


画面中的四个歌舞宫女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两个作正面像,两个作背面像,正面的二人四目相望,似在言谈;背面的二人,一个端着盛有果品和酒壶的盘子,一个正拿壶作倒水状。


画中所绘宫妓云髻高耸,青丝如墨,头戴金莲花冠,俊俏的脸庞上抹着厚厚的胭脂水粉,身着云霞彩饰的道衣。四位女子交错站立,从微倾的头部、略弯的立姿和攀附的手臂可以看出她们正在等待君王召唤,前往侍奉。让擅长歌舞的宫妓身穿道衣,正是末代皇帝王衍的特殊癖好。


画中几位宫女,体态匀称优美,有着瘦削的肩膀,纤细的腰背。画家刻意描绘出她们弱不禁风的情态,正是明人追求的清秀娟美。这种造型特色,在绘画史上,也是一种创新。


唐寅《王蜀宫妓图》绢本设色 124.7x63.6cm 故宫博物院 藏

《王蜀宫妓图》局部


唐寅画笔下的宫女面部,明眸皓齿,粉面桃腮,柳眼樱唇,下巴尖俏。画家在吸收了张萱、周昉创立的“唐妆”仕女造型基础上,结合明代的审美标准,在额头、鼻尖、下巴,以“三白法”开面,晕染细腻。


这一方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也让画中人物显得优雅妩媚,又体现了明代仕女画追求清秀娟美的审美风尚。对表现宫女弱不禁风的情态,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王蜀宫妓图》局部


画中人物的服饰的色彩,有浓重,也有清淡的,有大块的灰绿色,也有上下衣裙斑斓艳丽的,变化丰富。画家通过相近色彩的巧妙过渡和搭配,使整体色调丰富而又和谐,浓艳中兼具清雅。


中间一正一背两个宫女,近处的背向者,身穿一件淡黄色长褂,与其相对者,则身穿一件颜色较深的花青大褂,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起到醒目的艺术效果。


其余两位的服饰,或浓或淡,或冷或暖,或呼应,或对称,变化十分巧妙自然 。服装上飘卷的祥云,欲飞的仙鹤,在唐寅秀雅生动的线条和细腻的色彩下,栩栩如生。

《王蜀宫妓图》人物服饰色彩及纹饰


王衍曾作《甘州曲》,形容道衣宫妓的妩媚之态:“画罗裙,能结束,称腰身。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惜许,沦落在风尘。”


画中女子头戴“莲花冠”、身穿“道人衣”,正体现了王衍的喜好。虽然她们妆容讲究,衣饰华美,但画中女子表情凝滞,没有丝毫欢愉的心情,反而透露出一种寂寞、忧伤的情绪。


《王蜀宫妓图》局部


风流才子,如梦人生

鼎鼎大名的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为明代著名文人、书画家。


唐寅“有俊才,博学多识。善属文,骈骊尤绝;歌诗婉丽,学刘禹锡”。诗文方面,才气纵横的唐寅,28岁时便与祝允明、文徵明和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绘画方面,他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大家”,也即后人所说的“明四家”


唐寅师沈周等,擅作山水、人物、花鸟,唐寅绘画题材面广,画法变化丰富。唐寅的好友,曾主盟吴中风雅三十年的文徵明曾这样评价他:子畏画本笔墨兼到,理趣无穷,当为本朝丹青第一。白石翁遗迹,虽苍劲过之,而细润终不及也。


清摹钱毂本《唐寅小像》

唐寅《山路松声图》绢本设色 194.5x102.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在“明四家”中,唐寅的知名度可谓最高,这更多的是由于通俗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演绎,造成了世人对他的美丽误解。


唐寅曾在一幅画作上盖了一方印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此名为后世流传,唐伯虎便成为至今依然广为流传的“风流才子”。


明清画本中的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


或许是缘于唐寅的才情和个性,才子佳人这样的喜剧故事才附会在他名下,晚明迄清代,唐伯虎的身影活跃于笔记小说、戏曲,尤以冯梦龙《唐解元一笑姻缘》刻画最为生动传神,这篇拟话本小说更完备了“点秋香”的情节,“唐伯虎点秋香”因此为世人所熟知。


香港影片《唐伯虎点秋香》风靡至今,更让唐寅成为许多人心中“风流才子”的鲜明代表。至于秋香,历史上的唐伯虎娶的也并非秋香,更无所谓“点秋香”的故事。


据考证,唐寅一生共娶三位妻子,十九岁时娶徐氏,但在约二十四岁时病逝。后又娶一女,遇科场弊案而弃他离去。后来娶了沈氏,名“九娘”,因此小名,一传十、十传百之下,最终演变成流行影片《唐伯虎点秋香》中所述唐伯虎娶了九个妻妾。


电影中的唐伯虎年轻有为,潇洒倜傥,然而,真正的唐寅,一生却历经大起大落,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卒。他的如梦人生,可以说是一个悲剧。


《唐伯虎点秋香》剧照


唐寅出身于小商之家,自幼聪明伶俐,原本人生顺意,但在24岁那年,唐寅的命运发生了转折。父母、妻子、儿子、妹妹相继离世,家境衰败,接连遭受打击的唐寅,欲哭无泪。


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收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并中第一名解元,一时名震江南。然而,弘治十二年(1499)春,正当他人生得意之时,30岁赴京会试的唐寅,遭遇“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事发,他也受到牵连,因科场舞弊案而锒铛入狱。


“科考案”击碎了唐伯虎的官场梦想,仕途已毁,第二任妻子也弃他而去,吹散了他的一腔豪情,也委屈了他的绝世才情。


求取功名不成,唐寅也不甘为吏,遂绝意进取,回归故里,潜心书画,以卖画为生,最终名震大江南北,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科场失意历史的错位,使苏州少了一位平步青云的新贵,却造就出一位卓越的画家。


他的一生,如文震孟在《姑苏名贤小记》中所总结的那样:“人材第一,风流第一,画品第一。历史上真实的唐寅,是一个艺术家、文学家,而非政客、胥吏,也不是电影中的风流才子。


唐寅《陶穀赠词图》绢本设色 68.8x102.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唐寅《陶穀赠词图》局部


唐寅代表性的仕女画,有两种风格,区别明显。一为工笔,以《王蜀宫妓图》为代表,师承唐代传统,造型准确、线条劲练、敷彩艳丽清雅,人物体态优美,突出仕女的矜持高贵。


一为写意笔法,如《秋风纨扇图》,画法远参南宋院体而笔法更流丽洒脱,风格略近杜堇而形态更加活泼生动,笔简意赅,饶有意趣。《陶穀赠词图》、《李端端落籍图》近于两者之间,都是唐寅仕女画的名作。


唐寅《秋风纨扇图》纸本水墨 77.1x39.3cm 上海博物馆 藏

《秋风纨扇图局部


在唐寅存世画作中,仕女画伪作远多于真迹,这也从另一角度反映出唐寅仕女画受人欢迎的程度。唐寅在这些表现仕女的作品中,除形象俊美外,也画出人物优美的举止风度。


唐寅而并非单纯表现女性之美,更为重视画作的主题和思想性。艺术史家薄松年表示,其仕女画作品显示出他的独特个性和对封建礼教叛逆的态度,在高超的画艺中蕴含的深刻社会内容,而非一般借技巧取悦于世的浮浅之作。


明代文豪王世懋在题其《倦绣图》中云:“唐伯虎解元于画无所不佳,而尤工于美人,在钱舜举、杜柽居之上,盖其生平风韵多也。”他自己也不避讳所谓的“龙虎榜中名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场。”


唐寅笔下的名妓秦弱兰(《陶穀赠词图》)、李端端(《李端端落籍图》),形象不是唐宋仕女,而是他熟悉并艺术化了的风尘女子。


其仕女画作品大多配上与画相映的题画诗,诗题点出唐寅的个人感受,由心而发,感叹世态炎凉,诗画之意互补,深意非一般仕女画可比。


在《王蜀宫妓图》中,他写道:“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滥觞。俾后想摇头之令,不无扼腕”。借题诗,揭示前蜀后主王衍荒淫腐败的生活。诗中不仅表现了他对宫女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同情,并以“借古讽今”的方式,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境。


科场诗意的唐寅,放荡不羁流连酒色,追求狂放自适,以此来消解失意中的苦闷,却也在醉舞狂歌的豪放间,成就了非同一般的传奇。


唐寅的坎坷境遇和笔墨人生,就如他的诗歌《西洲话旧图》:


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

书本自惭称学者,众人疑道是神仙。

些许做得功夫处,不损胸前一片天。


唐寅《嫦娥奔月》纸本设色 46.1x2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嫦娥奔月》局部

唐寅《嫦娥执桂图》纸本水墨设色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藏 

唐寅《红叶题诗仕女图》 绢本设色 104x47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藏

唐寅《李端端图》绢本设色 122.7x57.3cm 南京博物院 藏

《李端端图》局部

唐寅《吹箫仕女图》绢本设色 164.8x89.5cm 南京博物院 藏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及网络




敬请关注

「新美学100人」

关于我们

邀请具有独创性、有思想、

有深度的艺术家、设计师、美学家,

分享他们的艺术创作,

对生活美学的观点和看法。


新美学100人
新美学100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