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再得新冠,我选择了“躺平”
文摘
育儿
2022-08-27 20:03
新加坡
我熟练地拿起抗原检测棒,一仰头,开始“自捅”,然后浸入缓冲液,滴入测试盒。液体一点点渗透——C的位置呈现出一条杠,而在T的位置并没有反应。
这是我第二次得新冠,相较两年半前的第一次,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如果说第一次是在巨大的恐惧和戒备之下,这一次基本属于“躺平”了。
周六上午,攀岩馆内人声鼎沸,一场激烈的少儿攀岩比赛正在进行。女儿有点蔫蔫的——昨天晚上睡觉前她有点不舒服。我以为是那天下午有朋友来玩累了,想着睡一觉能好,并未在意。
初赛是两个难度不大的规定线路攀岩。女儿爬到三分之二的地方就放弃了。这个表现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但我也只能鼓励她争取第二次发挥好。没想到,女儿哭丧着脸说,难受,不想爬了。我一摸她的额头,才发现她发烧了。于是,二话没说就带她回家了。
由于之前得过新冠,且全家都打了疫苗(大人中了三剂,孩子中了两剂),加上这段时间孩子放暑假较少出门,我压根想过她会再次感染。回到家,女儿吃了退烧药,睡了一下午。晚上又发烧了,吃了退烧药才得以入睡。
第二天,她出现了鼻塞、流鼻涕的症状,但基本退烧了,精神也好多了。我更确认了这是一场感冒。
第三天,女儿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我却开始嗓子疼。一个不好的念头闪过——如果是感冒,似乎没那么快传染。我赶紧给女儿做了抗原检测,一边收拾上班的包,一边等结果。这时女儿跑了过来:“妈妈,是两条线!”“啊?又得新冠了?”
还记得两年前,队友最先感染,我们第一时间把他单独隔离在房间,把一日三餐送到房门口,结果两天后依然是全家感染。
这一次,女儿首先感染,在整个周末我们已经是妥妥的“密接”了,我还出现了嗓子疼的症状,隔离是没有意义了。于是,我和队友决定“躺平式”应对。除了分开餐具,没有做空间隔离。
我先是给公司HR发了信息,要求居家工作,然后用大半天时间交接了手头的工作。果不其然,我从下午开始感到浑身乏力,发起了低烧。不过,抗原检测显示,我仍然是阴性。
顺便提一下,由于公司已经有超过一半人得过新冠,HR也是见怪不怪了,建议我先居家隔离,尽快去诊所检测开病假证明。
根据《柳叶刀》杂志公布的新冠检测时间线,抗原检测(ART)呈现“阳性”相比PCR有一定的滞后性,一般在感染后的第三天才能被检测出。
第四天,我一早就去了家门口的私人诊所等开门。为了避免感染其他问诊的病人,我尽量坐得离其他人远点(全程戴口罩)。
我向医生说明了孩子已测出阳性,我出现了嗓子疼、发烧的症状。医生用听诊器听了一下,确认肺部没有问题,就安排护士给我做抗原检测。
等我来到外间做检测时,我注意到医生用酒精消毒了我触碰的门把手。
这次的抗原测试结果竟然还是阴性。不过,医生判断我已经感染,给我开了5天病假,配了退烧药、润喉片、止咳片和消炎药。整个看病过程耗时1小时,其中等诊所开门用了半小时。
刚回到家,诊所就追了一个电话来:“您的检测结果出现了变化,刚刚因为等待时间较短,显示阴性,现在显示成弱阳性了,请您居家隔离5天。”
听到这个消息,我反而心中大定。要知道第一次感染的时候,因为当时检测试剂不足,我们甚至没有归入确诊病例,仅仅是医生依据我们的症状做了判断。
这次我“名正言顺”地被记录进了新加坡卫生部当天公布的5202名新增案例之中。很快,手机上的Singpass(新加坡政府个人信息服务APP)也更新了信息,显示“抗原检测阳性,不能外出工作”。
不过,由于现在进出新加坡的公共场所已经不再需要查看接种和感染状况,所以这个“居家令”也是全凭自觉了。
再说我女儿的情况,由于她已经基本恢复了,所以我就没有再带她去诊所。事实上,现在部分新加坡人即便感染也不一定就医了:一方面是有无症状者,不知道自己感染;另一方面,政府也没有强制要求。目前,尽管官方公布的确诊人数在180多万,但是卫生部估计新加坡约7成人口已经感染,约合390多万。
第四天、第五天是症状最严重的两天,我的温度从37.3度升到38.2度,嗓子疼、咳嗽。这一次没有出现之前的嗅觉、味觉失灵。
整体的症状不如第一次严重,可能与我接种了疫苗有关,也可能是因为病毒变异了。
配的药里最有效的是扑热息痛(paracetamol),一退烧人就舒服很多。
除了第四天晚上发烧没睡好之外,其他几天我几乎是“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 手头有退烧药、血氧仪,即便病情加重,医疗资源也完全可达(ICU资源充足);
- 阿姨保障了全家的所有后勤工作,尤其是保证了营养均衡的饮食。(阿姨在来我们家之前刚刚得过新冠,所以还在免疫期内,这次没有感染)
队友在前5天都没有出现任何症状,以至于他一度以为能侥幸逃过这一劫,还吹嘘是这一年坚持打羽毛球锻炼身体的结果。
终于,队友在第6天出现了症状。哎,我就说,全世界耗费三年都没有攻克的难题,也不可能凭你打个羽毛球就能解决问题啊!
好在,这次队友的症状也不严重,主要是发烧、咳嗽、流鼻涕。这边女儿早已满血复活,我也恢复了大半。
第12天,队友也转阴了。我和队友开玩笑说,就当是第四针加强针吧。
从下周一起,新加坡将进一步放宽防控,除了地铁、诊所诊所、医院和疗养院等场所,公众可以选择不戴口罩;未接种新冠疫苗的入境者无需接受7天居家隔离以及PCR检测。
这一步似乎迈得有点大,但是经过这次感染,我觉得新加坡卫生部长提出的“抗疫韧性”不无道理:每经历一波疫情,新加坡社会应对新冠的韧性就提高一分。在这个疫情、极端气候日益频发的时代,“刚性”对抗可能在短期内奏效,但是恐怕不能长久;不如提高韧性、顺势而为。— END —
滞留3个月,耗资20万,七旬父母艰难回国路
日增2.6万的新加坡到底怎么样了?
在这个至暗时刻,让我们回望那束光
父母必须教会孩子的一件事
小学生的“爱情教育”长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