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周轶君学育儿:家庭教育与亲子时间
文摘
育儿
2022-08-07 18:40
新加坡
最初知道周轶君这个名字是通过《圆桌派》——在窦文涛、梁文道、马未都、许子东一众口吐莲花的“神聊大叔”之间,周轶君作为少数的女性嘉宾也总有自己独到的视角和观点。她朴素大方、阅历丰富,曾是一位战地女记者,也是纪录片导演、制片人,更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她说,中国教育的所有问题,其他国家都有,只是程度差异。但是,“从这次拍摄的五个国家(芬兰、英国、日本、印度、以色列)来看,我觉得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的家长那么焦虑!”
她说,《他乡的童年》并不是告诉大家,我找到了最好的一个办法,而是希望家长愿意去寻找和尝试不同的方式,从而获得一些启示和适合你孩子的方法。结合纪录片的拍摄和自己的育儿心得,周轶君在看理想播客中分享了《教育观念20讲》。
我一集不落地听完后,颇有所得。说实话,如今的育儿博主、育儿专家不计其数,但内容大同小异,鸡汤多于实操。而周轶君的分享在理性叙述中穿插了很多自己的育儿场景,不仅缓解了老母亲的焦虑,也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育儿方法。
家庭教育
在周轶君看来,知识与技能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而家庭与学校的区别,正是在这些之外。如果家庭教育,仅仅是课堂时间的延伸:做作业、刷题,那就浪费了家庭教育的价值。
因此,家庭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的关键一点是: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在(中国的)学校里,学生的几乎所有评价,来自于成绩。考试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老师、同学高看一眼,获得更多人际资源。考试排名不好,就被打上“落后”、或者“差生”的标签。一定程度上,成绩决定了学生或自信或自卑的自我判断。
在家里,家长当然也会非常在意考试成绩,因为这是社会对学生的共识。但是,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分数应该仅仅成为一个参数,而不是评价系统的全部。
“让孩子从小知道,安排好时间、做好计划,把精力用在最值得、最想做的事情上,是一种生活态度”。比如,暑假期间,与其天天盯着孩子催作业,送各种补习班,不如让孩子自己制定学习计划:无论有多少作业,多么想玩游戏,什么是头等大事,什么是其次,什么是最不重要的,都可以写下来、分类,然后安排在计划表里,尝试去执行。
这方法我在这个暑假便运用起来,亲测有效。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字都没认全,谈不上自己能制定计划。其实,这是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一方面,即便夹杂着拼音、语句不通,孩子们也能自己制定出计划;另一方面,相比你整洁漂亮的Excel文档,他们更有动力去执行自己制定的计划。
周轶君说,她最不愿意发生的事情,就是孩子有朝一日长大以后,再也不想跟父母交流。他们想什么,喜欢什么,都觉得跟你没有共同点,或者因为担心得不到认同,而向你隐瞒。所以,跟孩子保持沟通,是我家的重要课题。
这一点真是太认同了!尤其是作为在海外的家长,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我们完全不同,有的甚至连母语都没学会,和父母的隔阂可能大大超出我们和自己父母的代沟。
周轶君认为,最简单的方法是家长先开口,简述自己一天中碰到的事情。“我曾经给孩子解释办公室里发生的事情,让他们帮我分析呢。童言童语,有时候特别好笑。通过这个方法他们也总能向我讲述他们的经历。”
与学校学习知识不同,家庭教育的一大目标是培养爱好。
周轶君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在中国看到多少人在学校是好学生,找了个好工作,等到他退休的时候,你发现他没有什么爱好。“一个人在强烈竞争的环境下长大,因此不能保留兴趣,你看到一颗心灵渐渐有一些枯萎,这个对我来说是最糟糕的一部分。”“父母的爱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爱好并不需要是天文地理,钢琴绘画,什么都可以,只要是真正的兴趣。我至今记得,小升初考试,我的作文写的是跟父亲去钓鱼。我爸爸一直爱好垂钓,虽然这个爱好并没有让我继承,但我跟他一起经历的过程,让我体会到准备、等待,观察,以及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出手。”
“中国家长们大部分自谦,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特长。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喜欢的事物。我在芬兰拍摄的时候,最感动的,就是老人院里,那些老人们终身保持着对绘画的热爱。不需要成为一个画家,甚至不需要考虑画得好不好,心灵有所寄托,内心充实,您已经为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样。”
亲子时间
很多家长,尤其是母亲都在“自我价值”和对孩子的付出之间不断斗争,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在属于自己的时间和“亲子时间”之间拉锯。
对此,周轶君作为一个职场妈妈,提出了四个“不需要”的方法。
方法1:不需要严格区分成人和孩子的时间,让孩子一起来做大人事。父母常常认为,对于孩子,所谓“陪伴”,就是要跟他们玩游戏、读书,或者陪做作业,总之是做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如果有时间能做到,也不错,可是也有研究指出,其实孩子能看得出来,家长这个时候并没有真的喜欢玩那个拼图游戏,或者读那本童书,只是为了孩子而做。
其实,跟家长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们更渴望参与到成人的世界里来。他们特别想给大人当“学徒”、“打下手”。比玩拼图更让孩子们兴奋的,是跟大人一起去买东西、洗车、做饭,干一切像大人一样的事情。
方法2:孩子不需要“被规定”,而是让他们参与规则的制定。
跟成人世界一样,如果能让规则的执行对象,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当中来,他们往往能够更好地遵守规则。
周轶君举了一个例子:在录制音频课程的时候,我跟孩子们说,这段时间请不要敲门,起初他们不是忘了就是没遵守,后来我请他们帮设计一个“录制中”的牌子贴在门口,果然他们不但自己不来敲门,还当起了守门员,提醒家里其他人安静。
方法3:不需要直接给答案,用启发的方式,节省精力,避免冲突,制造学习机会。
有一次晚饭后,我儿子忽然爬到了窗户旁边去拍打空调。那是一台窗式空调,有可以上下翻动的百叶窗,可能这个吸引了他。爸爸大喊一声:你在干什么!就要去抓他下来。这种情况,儿子肯定落荒而逃,但是下次趁我们不注意,肯定再上去。
我跟儿子说:你碰的那个东西是百叶窗,空调出冷风的地方。往上往下可以调节出风的位置。那你知道空调为什么能吹出冷风吗?他愣了一下,眼睛盯着我看。是因为“空调的制冷原理跟冰箱是差不多的。”
爸爸这时候也缓过劲来。女儿也产生了好奇,走过来听。我对女儿说,“你喜欢爱因斯坦,他还设计过冰箱呢!”我打开电脑开始搜索,儿子这时候已经自己下来了,凑过来看爱因斯坦怎么设计冰箱的,空调是怎么制冷的。
大部分时候,孩子捣乱,只是好奇心的开始。家长不要放过启发他们的大好机会。
方法4:孩子不需要被捧着,更不需要以“照顾”的名义时刻被监控。
有时候,我接触到一些孩子,明明很聪明,天性开朗,可是初见人的时候,就有一种垂头丧气的感觉。后来发现,我问那个孩子一个问题,在他回答之前,妈妈已经三个问题横飞过来:你说呀,你怎么不看着阿姨呢,你不是刚学过吗,你倒是说呀。
那位非常关心孩子的妈妈,跟孩子出去的时候,也是不停说:你喝水呀!你把外套穿上!你的手别乱碰!我理解那位母亲爱子心切,但又替孩子难过,妈妈的“眼睛”无处不在,反而弄得他不知所措。
我家里面,孩子有自己的藏宝洞,我只会隔一段时间偷偷去打扫,平时都不管。他们在里面藏了万圣节讨回来的糖果,但有意思的是,反而不吃,似乎藏起来就觉得很幸福。
我偷偷打扫的时候都会数一下,棒棒糖的数目几乎从来不减,周围也没有扔下的包装纸,这让我很惊讶。反而在其他场合,不给他们吃的时候,孩子们会没完没了地追讨。
这个发现,再次让我明白,不监控,不等于失去控制,让孩子自律,首先要给他们一定程度自我管理的自由。现在一提到家庭教育,很多家长就直接和“陪写作业”画了等号,朋友圈里也是各种“吐槽”陪写作业的段子。看了周轶君的分享,就不难明白,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家庭教育很有多可贵之处,父母把握好了能让孩子受益终生。
正如周轶君所言,学校教育的目的是阶段性的,而家庭教育的目的,是终身学习。对孩子,也对家长,都适用。— END —
滞留3个月,耗资20万,七旬父母艰难回国路
日增2.6万的新加坡到底怎么样了?
在这个至暗时刻,让我们回望那束光
父母必须教会孩子的一件事
小学生的“爱情教育”长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