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头凤尾,孰利孰弊?

文摘   教育   2023-10-02 07:00   新加坡  

某娃转入邻里小学大半年了,可以说是“渐入佳境”。

在家时不时哼个小曲儿,饭桌上得瑟个被老师夸奖的事儿,每天一大早迫不及待去学校。

从她陆续从学校领回的成绩单来说,她已成功成为了邻里小学的一枚“好学生”,乐滋滋地享受着“鸡头”的待遇:老师夸奖,同学羡慕。

老母亲一方面因孩子适应了新环境而欣慰,一方面也隐隐有点不安——这毕竟是一所排名150+(新加坡一共有180多所小学)菜小啊。


关于新加坡政府小学排名

在聊新加坡政府小学排名前,先要说说新加坡小学极其复杂的入学规则。

入学分为Phase 1,Phase 2A,2B,2C,2C (Supplementary),Phase 3六个阶段。各阶段报名家庭需要按照孩子的哥哥/姐姐是否就读该校,父母是否是教职人员,父母或哥哥姐姐是否是校友,父母是否做义工,做义工的小时数,家庭住址离学校的距离等等一系列指标外加抽签来决定名额,此处省去一万字……

在新加坡,但凡是对重视教育的家长都会在孩子的小学入学阶段放手一搏,因为这是唯一不需要考试的择校环节,之后从小六会考开始就是一系列考试分流选拔了。为此,家长们在选学区房、做义工上也是拼尽全力,“名校”的追捧达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

与此同时,新加坡教育部倡导“每一所学校都是好学校”的理念,在预算和师资方面保证公平原则,也一直在淡化小学排名。因此目前网络上出现的各类小学排行榜并不是权威的,也不是基于小六会考成绩的排名,而是基于小学报名阶段的受欢迎程度的排名。比如2A阶段报名人数和名额人数的比例。当然设有高才班GEP项目的九所学校是雷打不动的传统名校。

新加坡小学基于2A阶段报名人数比例的排名

九所高才班小学

当然,作为通过AEIS进入政府学校的国际学生,以上这些名校就不用想了。有名额接纳国际学生的学校都是最最普通的邻里小学。


在普通邻里小学当“鸡头”

回到某娃的邻里小学。我在新加坡的政府小学到底有多“卷”?一文中介绍了邻里小学的课程安排、整体氛围。可以说,这所邻里学校是偏“躺平型”的,对于通过AEIS考试进入的国际学生来说基本没有什么压力。某娃唯一觉得有点吃力的科目是科学,因为她没有学过三年级的课程,于是我们去大众书局买了三年级的教科书。看完后,她也能跟得上。

接下来聊一聊,在邻里学校当“鸡头”的利弊。

邻里学校不像名校那么“卷”。教学进度较慢,作业量少,竞争没那么激烈。这一点对于从国际学校转去的学生来说提供了一个较为平稳的过渡。不至于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这也符合我的预期——孩子能较好地建立自信,不至于产生自卑、抵触甚至厌学情绪。

邻里学校的好学生容易得到更多关注、更多机会。某娃入学半年后得了一个“模范学生”的称号,回来得瑟了一阵。在华文课上也“脱颖而出”,代表学校参加了华文课文朗读比赛。

进入邻里学校后,某娃逐渐有了做prefect(相当于中队委员)的“野心”,因为她发现自己完全可以胜任现在班里的prefect的工作,也有信心去尝试。于是,在家长会上,我和老师沟通了某娃的想法,老师说某娃经常帮助同学,会考虑下学年让她尝试担任prefect。

这么说起来,在邻里学校做“鸡头”还真是有诸多好处:利于孩子自信心建立,领导力培养,能获得更多关注和机会。不过,别高兴太早,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了。

和名校家长一交流,就不难发现某娃学校的教学进度慢了一截,深度也差了一些。作为年级的优胜小组,某娃信心满满地代表学校参加的全国课文朗读比赛,结果名落孙山,只能拿回来一个“参赛证书”。正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

不过,目前来看,弊端主要是学业方面的,可以通过课后努力来弥补;而好处则涉及到孩子心理状态、自我意识、关系管理等人格发展层面。在我看来,在孩子小学转学的过渡期,后者对她的成长更加重要。因此,在学业方面做出一定妥协是可以接受的。

在攀岩青年队当“凤尾”

某娃从4岁开始攀岩,这是她放弃了钢琴、芭蕾舞后唯一坚持的爱好。

到了新加坡之后,她每周日在一家攀岩馆上攀岩课。这个课程比较“佛系”,每个教练带3-4个学生,鼓励为主,训练为辅。

一次,攀岩馆的总教练和我们提到“孩子爬得不错,可以参加攀岩馆青年队的选拔赛试试”。(如果进入了青年队,每周会训练两次,时间更长,训练更系统。)这让我有了蜜汁自信,某娃起步早,被总教练点名,一定是千里马碰到了伯乐。

选拔赛之前,某娃很兴奋,想着终于可以一展身手了。然而,比赛一开始,我们就傻眼了——比她小一两岁的孩子一个个身手矫健、快速登顶,而她却一条都无法完成,眼看着比赛倒计时一点点归零,她几乎都要哭出来了。

结果出来,某娃不出意料地名落孙山。得知结果后,某娃情绪很低落。显然,她还是很想进入青年队的。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拨通了教练的电话,希望给某娃一次机会。没想到教练竟然同意了。

刚进入青年队,某娃面对强大的对手很不自信,但也承认训练更加有针对性。好在攀岩有明确的难度系数。我就鼓励她不要被强大的对手吓倒,而是和自己的难度系数比较。

当她看到自己挑战的难度系数在提升,就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再加上教练的正反馈,某娃渐渐重拾了自信。在新加坡全国小学生攀岩锦标赛中,她在抱石和顶绳项目中分别排名16名和11名,虽然无缘决赛,但是对她来说也是一次战胜自我、重建自信的经历。

攀岩比赛中

关于“鸡头凤尾,孰利孰弊”的问题,中国有句俗语,“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西方也有谚语,“在小池塘里做大青蛙,要好过在大池塘里做小青蛙”。然而,在教育内卷的当下,家长们对于名校的追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似乎“宁做凤尾,不做鸡头”成了新的共识。

密西根大学的一项研究调查了600多名来自美国和中国的学生择校及工作偏向。在择校方面,58%的中国人选择前十名的学校;而美国人只有29%作此选择。在职场选择上,中国人(27%) 也较美国人(14%)更趋向加入全球前十的公司。

研究表明,中国人之所以宁愿放弃一枝独秀而更倾向于知名学府,并不是因为他们更有集体观念,更想成为“大池塘”的一部分,而是因为他们对于个人成功的定义——追求声誉,把成功更多地定义在读了什么大学。同时,研究还表明,对于少数族裔和低收入家庭学生来说,“大池塘”可能是一个更有利的选择,因为他们可以获得更多资源、建立更广的人脉联系。

就尚处于小学阶段的某娃来说,“鸡头”和“凤尾”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而是看哪个环境适合她现阶段的发展,这里的发展不仅仅是学业/特长的发展,也是人格的发展。

“小池塘”利于孩子自信心建立,领导力培养,能获得更多关注和机会,但也要知道山外青山,别做井底之蛙;“大池塘”有优秀的同伴,丰富的资源,但也不要被强大的对手击垮自信,而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形成正反馈机制。
 — END —

亲们,如果觉得好看就转发朋友圈吧!

当然,能关注我就更好啦:)

往期回顾

新加坡菜小的免费平民“夏令营”

这个夏天,我们加入了回国大军

游牧民族在小坡
在教育内卷的洪流下,相信孩子能被“精心地散养”。在日益割裂的世界里,保持冷静思考与克制表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