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失误的政府却让我感到安心
文摘
育儿
2022-12-27 07:30
新加坡
新加坡的第三波奥密克戎已接近尾声,每日新增病例持续下降。商场里挤满了购置圣诞新年礼物的人,一切似乎回到了疫情之前。新加坡每日新增病例
然而,新闻里的消息却给沉浸在节日氛围中人们泼了一盆冷水——未来四至六个月新加坡或将面临疫情出现以来的最高风险。原因有二:一、在春节之前,目前在北京流行的BF.7毒株很可能登陆新加坡;二、其他国家冬季疫情爆发,可能导致更危险的新毒株的出现。总理夫人何晶的推文
一是收到了卫生部寄来的抗原检测包——我不记得这是第几次收到抗原检测包了,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几乎每次高峰来之前政府都会给居民免费派发抗原,以至于家里的抗原一直没有断过。二是收到了卫生部关于第四针加强针加开接种点的短信通知。我原本预约了明年2月的第4针,主要是想接种政府推荐的二价疫苗,即同时对抗冠病原始毒株和奥密克戎变种毒株的改良版(mRNA)疫苗。但是之前二价疫苗的接种点较少,预约日期排到了明年二月。接到这次通知后,我顺利把预约提前到了1月份。疫情三年,新加坡一开始实施“清零政策”,从2021年8月起与病毒共存,每日新增起起落落,管制朝令夕改,被网友调侃为“仰卧起坐”,到如今,三波奥密克戎过后,政府的应对更加从容有序了。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联合早报》出版的新书《战疫勇士: 新加坡之道》(COVID Warriors:The Singapore Way)中,回顾了政府在疫情不同阶段的决策,并坦言“曾在关键点判断失误”,比如在2020年3月境外输入病例开始在新加坡本地出现时没有及时收紧边境;当时也没有第一时间要求民众戴口罩。正是这个承认失误的政府在之后的防疫中不断摸索和调整措施,把病死率控制较低的水准,也保证了经济复苏和民众正常生活。外界一般会把新加坡的有效防疫归结到一些硬性的指标上,比如较高的疫苗接种率,完善的分级诊疗系统,ICU病床的数量等等。但作为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的普通人,我认为对政府的信任度是关键。事实上,新加坡政府在整个防疫过程中也不断地强化了这种信任度。首先,新加坡对于疫情数据的公布和案例报道相对公开透明。卫生部网站上公布即时的新冠疫情数据,包括每日新增数、死亡数、重症数,总病例、总死亡数,接种比例等等。当然,由于新加坡采取共存政策之后,就没有强制检测和案例追踪了,所以新增病例的数量或被低估,这一事实在主流媒体上也有提及,但是死亡数据是相对准确的。卫生部网站上公开的数据
今年6月-7月新加坡在三周内出现了两起儿童死于冠病的案例。政府对此没有隐瞒,而是公布了病情:年仅一岁半的男童因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和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炎(Encephalitis),于6月27日病逝。另一名四岁女童于7月17日确诊同日因新冠引发的肺炎病逝,她没有其他病史,生前健康状况良好。这些病例的公布确实让当地部分民众相当紧张。我记得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也开始为孩子担心。但与此同时,大家意识到孩子虽然比成年人和年长者更能抵抗冠病感染,但他们感染冠病后也可能引发重症。5岁至11岁的孩子如果身体健康还是应该尽可能接种疫苗。
其次,政府人员现身说法,公开自己接种和确诊的情况。为了鼓励老年人接种疫苗,李显龙不仅专门拍摄了劝说乐龄人士的视频,还公开了自己接种的视频。在我看来,这样真实而有温度的示范比给民众发钱还管用。国防部长黄永宏是新加坡第一位确诊的内阁部长。2022年2月他在脸书上发帖,透露他感染冠病的消息。黄永宏详述了他过去几天的病情,包括出现一些轻微的症状,如发烧、喉咙痛、头痛和肌肉疼痛等。之后政府其他成员也纷纷公开了自己确诊的情况。第三,及时给民众发放必要的防疫物资:口罩、抗原、血氧仪,并且确保充足的药品和疫苗供给。每次收到这些物资,都会有一种安心的感觉。
正如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所言,“每个阶段都是我们回顾过去的一个机会,可以检讨经历的一切,然后重组我们的实力和资源,继续做下去……在新加坡的抗疫工作中,思维上的改变和社会的信任度是关键。”— END —
封控放宽,请备好这份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