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方协文第二次未经玫瑰同意把她的工作给拒了,我简直恨得牙痒痒。自卑、控制欲极强、把妻子当成宠物圈养。为什么玫瑰会选择这样的男人?可是细想,这样的婚姻悲剧其实早已注定。改编后的《玫瑰的故事》把玫瑰的家庭设定为知书达理、开明豁达的清华教授。他们不仅给了玫瑰最优质的基因,也给了她最好的教育资源。然而,在恋爱择偶方面,玫瑰的父母似乎在过度保守和放任自由两个极端摇摆,没有给她有益的引导和建议,一定程度上酿成了玫瑰之后的婚姻悲剧。富养≠娇养22岁的玫瑰是美院高材生,她天生丽质,聪颖过人,身边一众男生趋之若鹜。在家里,玫瑰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当玫瑰面对考研和工作的选择时,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父亲跟她说,天地很宽,你展翅去飞就行。这样的格局是普通家庭的父母难以企及的。网上把玫瑰父母的教养称为“富养”——不仅在物质上尽可能满足她的需求,更在精神上给她足够的选择空间。这无疑为玫瑰日后在事业上的不懈追求奠定了基础。然而,富养≠娇养。由于父母的宠爱,玫瑰在生活上成了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娇小姐。厨艺精湛的母亲把大鱼大虾夹到她的碗里。读到研究生的她几乎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恰恰在这时,她碰到了方协文。看着一个男人顿顿为自己下厨,把好吃的送到自己嘴边,远离父母的玫瑰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和归属感。恋爱期间的男女双方照顾应该是相互的,靠伺候对方获取的好感是不能长久维系的。事实上,婚后,方协文就因忙事业再也没时间做饭了,而把玫瑰这个娇小姐置于围着灶台和孩子转的全职妈妈的境地。奥巴马给女儿17条人生建议之一是:至少也去学学怎么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菜:既能省钱,又能让你更健康,还会让其他人眼前一亮。Learn how to cook at least a handful of foods you enjoy: It'll save you money, keep you healthier, and occasionally impress people.
无论家境多么优越,社会地位多么高,父母都有必要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这样才能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才能让孩子在未来的恋爱中建立相互照顾的平等关系,注重精神世界的沟通和交流。识人是大智慧玫瑰是在爱的环境下长大的,父母的宠爱,哥哥的关怀,幸福平等的家庭关系,让她从小看到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然而,现实世界中往往有人性的另一面——自私、算计、妒忌……大学时代的玫瑰是女神般的存在。常有仰慕者追到她家楼下,送来鲜花和礼物,玫瑰的父母不胜其扰,一概拒收,并不和女儿探讨这些男生的具体情况。周士辉事件后,他们气得大发雷霆,尽管玫瑰百般辩解,但他们认定玫瑰有错,强行把她锁在房间。当方协文向玫瑰坦白自己是如何到她所在的餐厅打工、以流浪猫为契机租下房子、刷成玫瑰喜欢的颜色,承担一半房租,并且自鸣得意的说:“只要输入的目的地是正当的,程序运行的过程不重要”。玫瑰显然被他打动了,这也推动了他们的关系进一步发展。方协文一步步精准的“计算”其实是他极强控制欲的体现,在一般人看来是细思极恐的。因为整个过程,他至少撒了四个谎:制造在打工餐厅偶遇学妹的假象,谎称自己在校外租房,偷偷租下楼上的房子,隐瞒实际租金。可是玫瑰没有丝毫的质疑,反而把这一切看成对方的努力。方协文的另一大问题是口是心非。他在玫瑰和她妈妈面前说:“恋爱对我而言是奢饰品,是负担,我没时间,也没这个物质条件。”那既然如此,为什么要这么费尽心机地追求玫瑰呢?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心思缜密的他其实是为了博取玫瑰母女俩的同情。而无论是玫瑰还是她母亲非但没有识破这个人的本性,还很受用。玫瑰一家都是高智商,父母是清华教授就不用说了,她自己也是随便考考就能跨专业上复旦研究生,各种考证也不在话下。可是,父母没有教她如何识人。玫瑰的父亲在和她聊天时,引用了布霍特的名言:爱情的萌芽是智慧的结束。虽然极富浪漫主义情怀,但是也有一点“恋爱脑”的嫌疑。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玫瑰和她哥哥的婚姻有个共同点,都是在没有见过对方家长的情况下就决定结婚。倡导恋爱和婚姻自由是不错,但是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也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了解对方的家庭,既是对家长的尊重,也是携手进入婚姻殿堂的重要准备。如果双方家庭的价值观不同,则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如果对方家庭有什么困难,可以协商着解决;如果对方家长不同意婚事,则是对情侣的重大考验。这些问题都解决后,婚姻水到渠成。而不见家长就结婚,其实是对这些问题的回避,也给未来的婚姻埋下了隐患。婚姻不是怜悯或赌气玫瑰是在方协文丢了工作,且面临巨额赔偿的情况下,决定和方协文结婚的。这样的决定凸显了玫瑰善良的本性,但是也不排除她把婚姻看作了一种恩赐,她同情方协文的遭遇,真心希望帮助他走出困境;于是,迅速做出了结婚的决定,甚至连一场婚礼都没有。而此时,庄国栋回国试图挽回爱情,又恰恰促成了玫瑰赌气闪婚的冲动之举。尽管玫瑰的哥哥和苏更生都觉得玫瑰结婚的决定太过突然,但是,一贯支持女儿决定的玫瑰父母,还是同意把户口本交给了玫瑰。大部分家长们在督促孩子学业方面不遗余力。如果说文化教育是为孩子未来进入社会,找到自己的事业而做准备的话;那么家长们倒是很少会为孩子未来找到好的爱情,拥有幸福的婚姻而提前准备。“爱情”在大部分家长的眼中是不需要教育的,甚至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是不能提及的“禁区”,而孩子一旦到了某个年龄,他们又化身成“催婚”、“催生”的主力军。开明豁达的清华教授似乎也没有跳脱这个模式。他们没有教会女儿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识人的智慧,在爱情观和婚恋观上和女儿沟通不足,且在过度保守和放任自由两个极端摇摆。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玫瑰虽然在学业和事业上顺风顺水,但狠狠地吃了爱情和婚姻的苦。—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