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加坡一个月内报警两次
文摘
育儿
2024-03-30 17:03
新加坡
还记得刚刚从生活了多年的巴黎来到新加坡的时候,和朋友出去吃饭,看到他们直接把包包、手机扔在桌子上,去洗手间,我立刻自告奋勇地留守“看东西”。结果,他们笑笑说,没事,没人拿的。席间,一位新加坡本地朋友还提到,自己小时候丢了一个钱包,里面只有2元零钱。没想到几天后接到警察电话,让她去认领,她都有点不好意思。我半信半疑地听着他们的“事迹”,习惯性的防备神经开始放松下来。这一放松就是三年多:晚上出去散个步毫无负担,坐地铁可以随意地站在车门旁(在巴黎,这是最危险的位置,或有飞贼抢了手机或钱物夺门而下)……“妈妈,我的自己车被偷了!”电话那头传来某娃略带哭腔的声音。这辆自行车买了才一个月,是给某娃的新年礼物,也是某娃第一辆24寸自行车。从童车升级到女式自行车,颇有一点成人礼的意味。虽然某娃才11岁,但是骑上车感觉自己一下子和大人“平起平坐”了,骑车上学似乎都比以往更积极了。接到电话时我正在公司,只能安慰某娃先不要着急,到周边找一圈,看看有没有可能是被人把车子挪动了位置。结果,某娃找了半天也没看到自行车,确认车子被偷了。这时,某娃才会想起来,那天早上,她像往常一样把自行车停在学校附近组屋楼下的自行车停车位上,但是忘记锁自行车了。“新加坡虽然很安全,但是你也不能不锁车子呀。”话到嘴边,还是被我咽了下去。毕竟此时,某娃已经懊恼至极,我再说她也不会让车子回来。“找不到算了,你先回家吧,回了家我们报案,别着急,会找回来的。”我尽可能用平静的语气安慰她说。刚巧孩子爸爸当天下午居家工作。于是,我让娃爸等孩子回来准备报警。情急之下,他们先是拨通了报警热线999,被告知只有非常紧急的情况才需要通过这个号码报警,而自行车被偷这类案件,可以网上在线登记报警。报警网址是https://eservices.police.gov.sg/content/policehubhome/e-services-general/police-report.html打开后是这个界面,我们这种情况选择“个人使用者”,用Singpass登录即可(Singpass为新加坡居民的数字身份,相当于居民在新加坡政府网上的通行证)。在线报警10分钟后,娃爸就接到了警方来电,警察询问了情况并且让我们提供了自行车的照片和购买发票。如果这事发生在法国,我根本就不会指望自行车能回来,因为基于我之前的失窃经历,此类报警费时费力而且一概石沉大海。可是,这是在新加坡啊,传说中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不过,事发时正值2月初,离农历新年只有几天了。虽然在新加坡只有2天假期,但是华人还是有庆祝春节的传统,所以我们想着即便有消息也是年后了。就这样,车子被偷后的不快似乎被过年的气氛冲淡了。可是,转眼假期结束,某娃又面临上学的问题。她只能沮丧地换回之前的20寸童车。我们不急着给她买新车,一来是等待警察局的调查结果,二来是给她一个教训。假期结束后,我想到上次报警后我们收到了警方发来的邮件,里面有和我们的案件联系人姓名和电话号码;于是,赶紧拨通电话询问案件进度。得到的回复是,案件还在调查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找回车的信念开始动摇——毕竟这是一辆在迪卡侬购买的最最普通的女式自行车,车子上没有任何标记,况且车子没锁,那偷车贼也不会留下任何撬锁的痕迹。虽然新加坡不大,但是在一座500多万人口的城市找一辆车也近乎大海捞针了。这天,我出门办事,经过一个不常去的街区,看到自行车停车处放了一块警方告示,类似下图,大意是:案件已侦破。本街区XX名偷窃自行车者被逮捕。我内心一下又升起了一丝希望。恰巧那天和一位朋友说起偷车的事情,她安慰我道:放心,能找到,自行车偷盗对新加坡警察来说已经是“大案要案”了,再等等。时间来到2月15日,距离失窃已经过去了13天。娃爸接到了警察电话,被告知——自行车找到了!娃爸被通知去家附近的警察局取车。整个流程非常高效——警察出来接待,确认是否是我们的车,填写表格,承诺在半年不出售或者丢弃这辆车,签字结案。我问娃爸:“警察有没有说是怎么找到车的?有没有透露是谁偷的?”娃爸摇摇头说,他问了,但警察说这些信息他们都不能透露。至今记得那天娃爸“喜提旧车”回来的时候,全家人欢天喜地。太久没有感受到这种失而复得的喜悦了。更让人惊喜的是,车子后座里还放着女儿的头盔;而在报案和向警方提供自行车照片的时候,情急之下我们都未曾提到过这个头盔。当然,最开心的还是某娃。这辆车对她来说意义重大,是迈向独立的一步。而经过这一个插曲,她明白了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对这个城市多了一分安全感。故事到这里并未结束,毕竟标题里提到“报案两次”。这不是标题党,而是事实。同一个月,家中的保姆出门买菜途中在人行道上被冲出车库的车子撞倒在地。好在车速不快,保姆未受重伤,但令人气愤的是,肇事者既没有报警,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只是下车给了保姆50元新币(折合人民币267元)就扬长而去。保姆回来后向我哭诉,说她吓坏了,脚踝破皮出血,着地的左半身从肩膀小腿都疼。我赶紧让她去就近的诊所就医。医生检查后确认无骨折等内部损伤,开了些药,总计花费80多新币(折合人民币400多元)。尽管我们在金钱上损失不多,但是肇事司机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符合新加坡的法规。在不清楚受伤者伤情的情况下,肇事者至少应该留下联系方式,为以后的赔偿做准备。而目前的这种情况,多半是司机看保姆不是本地人,语言不通,没有法律保护意识(不敢报警),就抱有侥幸心理逃离肇事现场。有了上次成功报警的经验,这次我们决定再次向警方求助:同样在在线报警10分钟后接到了警方来电,询问了几个情况:1)事发的地点是否在公共道路上。2)有没有记下车牌或者拍摄照片。事发确实在公共道路上,但保姆当时惊吓过度,没拍照也未记下车牌。报警五天后,我们收到了交警部门的纸质信件,告知我们案情在调查中,建议登录指定网站申诉交通事故,如有相关监控录像的话,建议发送至负责调查的警官邮箱……后来因为保姆确认自己身体已无大碍,我们也没有找到其他相关的录像信息,就没有继续追究。经过这个月的各种折腾,我深感对于中年来说“无事发生”的可贵。家里一有点什么突发事件,中年人的神经就被揪了起来。还好,在新加坡,有可靠的公共服务系统托底。二十年前,“安全”绝对不是我选择居住地的首要标准,但是如今拖家带口,安全可是太重要了。三项DSA被拒后,她凭实力考入莱佛士女中
这里的人,脚底下曾经是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