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说这一年我看过的医生(上篇)
文摘
育儿
2022-08-21 08:00
新加坡
杨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干货满满的坡县就医分享,让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小白”多了一项“生存技能”。感谢杨老师,也祝愿她早日康复!
今年是来到新加坡的第六年,终于工作生活都安定了下来,身体却突然开始闹别扭。于是我成为了医院的常客,从门诊到专科,从公立到私立,踩了一些坑,也得到了些经验,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但是我发自内心地希望,大家尽量别用上。
说实话,这些年我去得最多的,是住家附近的私人诊所,主要原因就一个——近,一般在步行10分钟的范围以内。私人诊所有个人的,也有连锁的,比如比较有名的Raffles Healthcare、Fullerton Healthcare等。连锁的相对医生素质有保证一些,个人的则更参差不齐。一般在Google下都会有评价可以参考:建议重点参考有详细描述就诊经历的评论,因为这类评论的真实性较高,可避免刷分之嫌;也可以先看一下差评,看看这些问题(比如抱怨等待时间长)是否是你能接受的。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前几年一直看的医生大概就属于比较中规中矩的。基本上每次的结论都差不多,病毒感染,扁桃腺发炎。当然也保不齐是我确实就这点病,人家从业时间也挺久了,贵在态度好善解人意,而且一般感冒伤风的,心态比药物更有效。最近搬家以后换了一位,倒是干练很多,但是态度冰冷,有种我生病是给他添麻烦的感受,要不是必须拿MC(Medical certificate 相当于病假条)真是不想去找不自在。私人诊所的费用各家不同,一般小病症20-30新币问诊费,加上药费一共差不多30-50新币。这两年政府补助,感冒发烧这种做个ART(抗原快速检测的简称)一律10新币,私立诊所也一律是这个价钱。要说排队时间的话,主要看人群密集程度。之前住所附近私人诊所不多,加上不接受电话预约,常常在开门前就有人排队,中间去拿号的往往要等30分钟左右。住得近就可以拿上号留个电话回家等着,差不多时间了护士会提醒你过去。但私立诊所往往每个时段坐诊的医生就一两个,而且节假日休息也多,一不小心就看不上了。政府综合诊所(Polyclinic),简称Poly,分布也挺广的,一般都在HDB社区(政府组屋社区,新加坡80%的人住在组屋里)里面,这个人流量就比私立诊所大多了。每个Poly的坐诊医生数量也比私人诊所多,我去的两家都有十来个医生在轮流接诊。值得一提的是,由于Poly属于政府诊所,因此对于永久居民和公民来说,如想要享受政府补贴,就得去政府诊所,包括后续预约公立医院。在新加坡,政府补贴根据年龄不同比例也不一样。我上次去看的Poly,问诊费原价50新币,补贴后自付37新币。如今,新的Poly越来越倾向于自助式服务了,注册、缴费、拿药,都可以在机器上操作。如果不是很熟悉也没关系,通常都会有工作人员在一边协助。
说到这里,必须提一个APP,叫OneNUHS,现在各个诊所和医院前台都有人介绍。因为Poly人多,你如果直接walk-in(无预约),肯定等候时间长。而用这个APP,首先可以提前预约——前一天晚上10点开始预约;然后预约时间前半个小时就可以注册拿号,又是一个节省时间的小妙招。这个APP还可以用来直接付费,连去柜台或者机器排队付钱的时间也一起省了。付好的账单可以直接下载打印,给公司财务报销也是很方便的。类似这样的APP还有好些,比如HealthHub、Health Buddy等,还包含了非NUH集团其他Poly。因为我最近看的都是NUH(国大医院),而且总体使用体验也是这款比较好。不过,这里也有一个不可控的因素。我家离两个Poly的距离都差不多,第一次选择的Bukit Panjang Polyclinic,尽管提前30分钟拿号,提前五分钟到达以后,还是生生等了40分钟。后来选Bukit Batok Polyclinic的时候,我重复操作,卡着点准准提前30分钟注册拿号,结果20分钟后显示过号了!当然过号也没啥大问题,去前台重新系统排一下就行。可是这样操作后,等于就是重新开始排队,妥妥的偷鸡不成蚀把米。所以提前注册这个事情还得把握个度。后来我打听了一下,确实不同的Poly拥挤程度也不一样,另外节假日后第一天还往往特别挤。其实看APP预约也能发现,有的Poly十点一过就卡顿,半个小时后上午的预约都没有了;有一些就不用这么卷了。专科门诊这里的专科门诊指的是公立医院的,为了能拿到政府补助,需要先去Poly看,医生在系统中refer(推荐)到相应的医院。医生会问你对于医院选择有啥倾向性,对于我这种外来户,选择就两个——快和近。这就犯了一个社恐的毛病——太善解人意,不好意思提要求。实际上很多事情还是要多说、多问,比如看妇科是不是介意男医生,是不是需要说华语的医生。这里不是说啥封建观念或者种族问题,看病沟通顺畅尤其重要,而且身体已然不爽利了,还不得图个心情顺畅吗?当诊所的医生给你申请了专科预约之后,3-5天内会收到手机短信确定专科医院和时间,同时会给一张NUHS APPOINTMENT INFORMATION(预约确认),如果5个工作日没有收到消息,可以打电话或者发邮件去问。我这种社恐呢,就偏爱发邮件,可是事实证明还是打电话效率高。
如果你用了OneNUHS这个APP,后续的预约也会直接在这个上面显示出来,提前一两天给你发提醒。它还可以把预约导入手机的日程,这些设计还真的都挺方便的。到了见医生的日子,就是常规操作,到医院柜台或者机器注册拿号,用OneNUHS的话也是提前30分钟就会提醒你可以注册了。不过和Poly情况类似,如果是比较繁忙的科室,早早注册了也免不了等;而空闲一点儿的,一不留神就过号了。嗯,估计你看出来了,我看过的科室也不止一个了。医院看诊的时候,一般有医生和护士在场,有时候还有实习医生观摩学习。医生问诊完毕后往往下一步会涉及一些检查或者后续治疗,这些部分都会由护士安排。但是和医生说拜拜之前,需要MC的一定别忘记提。有的医生是会主动问的,有些则需要要求,我就因此漏掉过两次。后来朋友说其实问诊结束之后,只要是同一天以内还是可以去要MC的,去负责注册和收款的柜台就行。但是为了一张MC再跑一趟,值不值得就看个人了。如果有后续安排,我建议还是在医院安心等待护士通知,也可以去付款的服务台问。等的好处是可以商量,有些检查不止一个地方能做,你希望去哪里,安排哪个时段都可以现场请工作人员查询调整。当然你如果赶时间,也可以自己在机器或者APP上直接付款就走人,后续的安排会通过短信和APP通知到,如果不合适还是可以打电话重新安排的。专科检查有一些简单的检查,X光这种Poly就能处理,有一些就得去专门科室了。我是在公立医院做的专科检查,其流程和看医生差不多。另外,私人诊所也会推荐一些私人检查机构,人相对少一些,但是不提供政府补贴。我上次去公立医院做的检查是核磁共振,可真贵啊!比较特别的是,还没到时间我就接到了电话,说是前面没人做了,问我能不能提前去。等我赶到医院,确实等候区也就我自己,填表格,换衣服全搞定了,结果还是在等。期间看着一群工作人员拿着外卖咖啡鱼贯而入,我还小心眼地以为他们自己下午茶去了。等我到了机器那屋才看见,有人正小心翼翼地扶着一位老太太下床、上轮椅,然后从另外的通道走了。原来还有从病房直接接过来的病人,估计还有轻重缓急,尊老爱幼的成分。虽然医院机器不止一台,可是每个仪器排班的操作人员就一套。之前那群喝咖啡的,我再也没看见,估计是负责其他仪器的。检查做完就是换衣服缴费走人。报告会直接发给医生,一般下一次看诊就会安排在检查之后的一周内,到时候医生直接就能调取档案看了。我还做过复健治疗等,流程大同小异,我就不赘述了。这些环节都没有医生参与,开不了MC。急诊我家在来坡的第二年去过一次急诊。当时娃在学校摔了一跤,下巴磕破了。学校医生简单处理了一下,打电话让我们接走。一开始看见娃特别镇定,我和老公都以为不是大事,想去附近的诊所看。结果等了半个多小时,医生看了一眼说伤口大位置也不太好,诊所缝不了,只能去医院急诊。我们去的是NUH(国大医院,新加坡最大的公立医院之一),第一次去医院难免有很多资料要填,拿了号又是等待,半个多小时后医生把娃叫走了,清理了一下,在伤口涂上麻药等起效。这一等又是接近一个小时,麻药起效后娃都睡着了;等到再被叫进去缝针,感觉都有些失效了。小朋友说有点疼,不过医生表扬他很勇敢,看着眼泪一直在转也没掉下来。我观察了一下,就我们在医院的2-3小时,就有三波小朋友受伤送过来,明显都穿着校服,有的是学校老师带来的,家长后面才到。唉,养娃就是这样不省心啊。时间有点久远了,具体费用我记得大概是200新币左右。初来乍到也没啥补助,现在想来应该选择去私立医院,让孩子少受点痛苦总是好的,而且缝合过程家长不能陪同,娃心里压力也是很大。好了先聊到这里吧。我的医院行程还在继续中,所以经验教训也要继续。下一篇,咱们聊聊私立医院。作者自我介绍:杨老师其实不做老师很多年,可遇事爱做学习总结的习惯却保留了下来。当过北漂,后来又去欧洲漂了几年,最近终于落户新加坡。折腾半生没啥成就,心酸倒是不少,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 END —
滞留3个月,耗资20万,七旬父母艰难回国路
日增2.6万的新加坡到底怎么样了?
在这个至暗时刻,让我们回望那束光
父母必须教会孩子的一件事
小学生的“爱情教育”长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