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法国警方枪击17岁少年事件登上各大媒体头条,我的朋友圈里则分为两派:一派“岁月静好”、“报平安”,一派晒“打砸抢”、“痛斥暴行”。
作为曾在法国生活了十多年的游牧一家,我想聊聊自己的看法。
1 大融合与“种族盲”
法国在民族政策上一贯强调“融合(intégration )”,倡导任何一个来自不同种族文化的外国人接受平等自由博爱的主流价值观,融入法国社会。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法国在战后重建时期引入了大量非裔和阿拉伯裔劳力,加上之后相对宽松的家庭团聚和难民政策,大量移民在法国沉淀。这些移民在文化、传统上和主流社会格格不入,很多问题不是一句简单的融合可以解决的。
长期以来,法国社会一直采用“种族盲”这种看起来政治正确的做法去回避种族问题。在法国的国家统计机构是不汇编和公开与种族相关的统计数据的,即便是科研机构也无法获取这些信息。当时我所在的实验室的同事为了调查一个区域的种族分布情况,只能去各个居民区手动统计信箱上的“姓氏”,以此推测不同种族居民的比重。
然而,现实社会中的种族问题不会因为这种假装的“失明”而消失。有研究表明,两份同样的简历,一份用上穆罕默德这类典型的阿拉伯裔名字,另一份用上典型的法国白人姓名,投放法国企业后所获的面试机会相差甚远。
在地理空间层面上看,尽管法国提倡各种族混合居住的城市政策,但实际上就巴黎这样的都市区而言,少数族裔的空间聚居是非常明显的。还记得以前在巴黎乘坐区域快线RER,随着列车自南向北穿越城市,车厢里的肤色都会随之变化。
2 低效傲慢的执法机器
枪击事件后,法国总统马克龙第一时间在内阁会议上表示警方的做法“不可原谅”。这和法国政府以往力挺警方的做法大相径庭。想必基于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实时录像,政府也难以反驳警方过度执法的事实。
以我之前在法国的经历来看,法国警方是一个难以给民众带来安全感的低效机器。一方面,对于民众反馈的案件懈怠忽视;另一方面,日常执法又极度傲慢无礼。
我在法国去警察局报过两次案,都是因为手机失窃。其中一次,还有明确的线索和目击证人。但是得到的结果都差不多。接待人员漫不经心,以不屑的语气让你不用抱太大期望。言下之意,此类案件他们早已司空见惯,最后都是不了了之。我曾看过一个法国拍摄的纪录片,报道关于在巴黎地铁里作案的盗窃团伙。由于是无身份的外籍未成年人,警方和小偷只能玩猫和老鼠的游戏。即便逮住,也无非拘留几天就放了。
过去我去学校要经过一个少数族裔聚居的大型中转车站,在出站口,我不止一次看到警察拦截住出站的少数族裔青年要求提供身份证件,态度相当蛮横。对方稍有不配合就会被警方逼至墙角训斥,乃至搜查。
3 福利国家与阶层固化
法国是福利国家,高福利在保障底层民众生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养了“懒汉”。尤其是在去工业化的进程中,社会不再需要无技能无学历的劳动力,早期底层移民在就业市场上因缺乏竞争力只能从事低端行业,或者干脆等待失业救济。为了享受生育福利,少数族裔往往生育多子女却不重视教育。
长此以往,整体社会流动性变弱,社会阶层固化。记得我当年所在的工程师学校一届学生中只有一个黑人同学。
4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这次事件让我想起2017年巴黎警方过度执法枪杀一名无辜华裔刘某的案件。由于华人群体普遍低调,在法国的政治参与度相对低,几场游行示威后,此事也不了了之。
对比这次的17岁少年枪击事件和2005年的两名少年在被警方追捕过程中电击身亡事件,由于受害人是北非裔,在法国的少数族裔中人口基数高,且深谙民主制度下“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之道,这两次事件都引发了更大范围内的抗议乃至骚乱。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历史原因,法国民众对于阿尔及利亚有着特殊的感情。阿尔及利亚曾是法国殖民地,1945年法国背弃阿尔及利亚独立承诺,从而引发了暴乱,法国殖民者对民众进行了大屠杀。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在法国移民政策上对于阿尔及利亚人是有特殊待遇的。
写在最后
法国的种族问题如同房间里的大象。明明存在,却被人们刻意回避或无视。而且,这种歧视还有规律:一、往往越是在社会底层、见识浅陋的人群,越有种族歧视倾向,因为他们除了肤色之外没有别的优越感了;二、经济大环境越差,歧视越严重,因为移民往往是各种问题的替罪羊。
当前的法国,外有俄乌战争导致的通货膨胀,内有退休制度改革带来的福利衰减,民众的怒火可以说是一触即发,枪击事件只是引爆种族问题的一根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