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控放宽,请备好这份锦囊

文摘   育儿   2022-12-05 07:30   新加坡  
自广州解封以来,国内多个城市陆续放宽了封控。国内的一些朋友开始担心万一感染后该如何应对。
对此,我十分理解。记得2020年我第一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时候也是万分恐惧,可以说心理上的煎熬大大超过生理上的病痛。而到了2022年再次感染的时候,心态就平和了很多,一是了解到奥密克戎的致死率比之前的原始病毒和德尔塔都低,二是接种了三针疫苗,三是新加坡的医疗资源有保障。
这里结合我的亲身经历,写下这份锦囊,希望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哪怕是心理上的安慰。
1. 退烧药
两次感染后,医生都开了退烧药——扑热息痛。这对于缓解发热的症状是立竿见影的。至于其他的药物,比如润喉糖、止咳药,医生也有开,但效果没有那么明显。关于网上流行的感冒药,医生并没有开。
2. 温度计
两次感染的主要症状都是发烧,因此家中备有温度计是很必要的。由于病毒的传播性强,不妨多备几个电子体温计,避免交叉感染。我们后来还入了额温枪,但发现精度不如电子体温计。
3. 血氧仪
第一次感染时,医生就建议我们买血氧仪,监测血氧浓度,因为血氧浓度降低至95%以下意味着可能转重症,需要入院治疗。但当时各大药店的血氧仪已经断货。去年,新加坡政府为每个家庭发放了家用血氧仪,就有备无患了。

4. 抗原检测
抗原检测盒基本几乎是每个新加坡家庭必备的检测工具。虽然根据柳叶刀公布的结果,抗原检测呈现“阳性”相比核酸检测滞后,但是自测更为方便。我的第二次感染就是通过抗原检测测出的,病程中也用抗原检测监控病情发展。

5. 日常
我不清楚新冠特效药是否存在,但是从两次感染的经历来看尚未应用到轻症患者身上。退烧药等只是缓解症状,康复主要依靠自身的免疫力。因此,感染期间要注意营养均衡的饮食,多喝水,多休息,提高自身免疫力。
6. 年龄段
两次感染,孩子的症状都比大人轻、病程短。从《新加坡眼》公布的今年9月1日至11月15日各年龄段病死率来看,随着年龄上升,病死率上升。(下表中的保护是指疫苗保护)

7. 疫苗
我第二次感染后症状明显比第一次轻,但是我无法判断是因为病毒毒性降低还是疫苗的作用。不过从新加坡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来看,有疫苗基本保护的病死率还是大大低于无疫苗保护的病死率的,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是如此。

8. 口罩
奥密克戎尽管致死率下降,但是传染力大于之前的病株。这也是新加坡在解封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要求民众在地铁等公共场所戴口罩的原因。即便是口罩令在工作场所、商场解除后,仍然有人保持了戴口罩的习惯。

9. 后遗症
在发烧、咳嗽等新冠典型症状消失后,我确实在一段时间内感到疲惫,但是之后逐渐恢复了。其他家人则没有这个情况。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篇报道曾指出:对于新冠后遗症尚未找到一个理想的检测标准,仅靠“感觉疲累”是不准确的。

最后附上,我在2020年4月和2022年8月分别记录下的感染经历。

时隔两年,再得新冠,我选择了“躺平”

在法国感染新冠病毒的真实经历


— END —

亲们,如果觉得好看就转发朋友圈吧!

当然,能关注我就更好啦:)


游牧民族在小坡
在教育内卷的洪流下,相信孩子能被“精心地散养”。在日益割裂的世界里,保持冷静思考与克制表达。
 最新文章